APP下载

河南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及建议

2021-01-11付小颖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村

摘要: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河南省在决策层、企业层和农村层等层面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构建乡村振兴下科技创新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创新促进豫区乡村发展的地域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村

一、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首先,科技创新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助力河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世界各国虽所选农业现代化道路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对科技的依赖度都很高,如,美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利用本土的机械化和数字化优势规避劳动力短缺的短板。河南省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力投入过高,劳动产出率低等短板。因此,要善用高新技术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以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可助力农村全面发展,有效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逐渐消除了偏远乡村同外界互通互联的壁垒。环保、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为打造生态宜居、舒适便捷的乡村生活环境提供支撑。由此可见,科技创新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新模式,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空间。

最后,科技创新推动农民向“新农人”转变。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若农民不具备现代化意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难以实现。当前,河南省农民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弱等问题,唯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通过科技下乡、科普知识送进户等活动,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全面提升农民思想认识、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豫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境遇

(一)决策层认知亟待修正

一是不少基层干部缺乏整体思维和长远谋划,仍将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简单理解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二是基层科技工作人员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应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思考乡村振兴的具体堵点和痛点,找准科技赋能的具体抓手。

(二)科技供给水平亟需提升

从创新实践来看,创新体系越完善,创新效率就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当前,河南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不强且不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尤其是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弱,市场化体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难以适配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堪忧。

(三)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发展不足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技,而农村是科技推广“最弱一环”,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末梢”所在。目前,河南省农业全产业链构建领域面临着产业科技含量低、门类窄、三产融合乏力等问题,如,作物多而不精,中低产田占比过半,种粮收益多不足600元/亩[1];农副产品繁杂且无特色,有机、绿色农产品在全省耕种面积中占比仅一成;农产品加工大而不强,精深加工仅为两成左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

(四)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失衡

第一,乡村科技人才缺乏优质发展环境,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激励性政策的缺位导致科技人才难以安心落户农村。农技人员统归乡镇政府管理导致农技站科技人员大多陷于政务工作,真正从事技术应用和生产的人员极少,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更无从谈起。

第二,农民教育培训不到位、不全面。老一辈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沟通能力弱等问题,掌握和操作新型实用技术困难较大。因此,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体系亟需推行。

(五)农村科技创新实施监管缺位

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财政,企业尚未成为研发主体。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多数地区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基本的试验场地,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基层环境复杂且资金监管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科技创新资金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普遍不足。

(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率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最终应体现于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目前,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机构相对较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生产力转化率较低,赋能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存在诸多阻碍。同时,不完善的农村农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也是制约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一)更新理念提升站位,将规划引领、落实落地作为总任务

首先,要更新理念,提升站位,将科技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导。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科技强农的实施方案和经典案例进行梳理借鉴,将科技支撑切实做实做细。其次,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将科技创新置于乡村振兴规划的突出位置。最后,要推动数字赋能乡村运营工程,让科技理念贯穿乡村运营全过程,着力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对接需求,推动资源配置提质增效

首先,精准对接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提升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效率。要培育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使其在智慧农业、生物种业等领域自主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进程;要建立产学研用高效融合协同发展的三农科技创新联盟,高效、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开展联合协同攻关,加大对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推动各领域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其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细化匹配,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创新链和产业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展现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效能。与此同时,还要实现科技管理模式的創新,建立与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律高度适配的保障制度,提升创新水平,强化创新供给水平。

(三)加大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是关键。首先,要以科技赋能推动构建现代化全产业链。要将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和头部企业作为践行“三链同构”的重中之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落地推广,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再次,要推动科技和文创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传统村落、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等要素的吸引力,探索文旅生态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机统一。最后,要推动本土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构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

(四)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激发人才活力

第一,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调整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以及使用方向和力度。通过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操基地和平台相结合模式,优化现有的育人机制,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另外,专业和学科设置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方法和手段,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保障基础。

第二,要完善现有乡村人才振兴体系。要推动科技特派员选派政策切实落地,鼓励各领域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制度化和长效机制激励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服务。另外,还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构建新型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以“政府主导+ 专门机构+各种资源+市场主体”模式培育高适配度、高适用性科技人才。

第三,要强化农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指导,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新局面,推进各类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升。

(五)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资源利用率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因而政府投入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要推动省、市科技创新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特派员等专项倾斜,借助科技金融等手段拓展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引导并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应是投入的主体。政府可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激励企业提升科技投入。也可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引领,重点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配置科研基础设施。

最后,要吸引社会资本注资农村农业科技领域。政府可通过专项政策等方式,吸引和激励社会资本进军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等农村农业科研领域,推动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的形成。

(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科技+服务”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展现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和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也是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现行的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河南省新的发展形势。一方面,可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丰富面向“三农”领域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形式和内容,鼓励构建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和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通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秦健.以科技创新助力河南乡村振兴[J].领导科学,2021(14):108-110.

作者简介:付小颖(198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傳播。

(责任编辑朱妍)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