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1-10张博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张博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在临床中使用急诊急救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2019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参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用急诊急救治疗,比较两组MMSE评分及NIHSS评分、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MMSE评分低于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参照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有差异(P<0.05)。结论 急诊急救治疗能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认知水平等情况,减少不良情况发生率,治疗效果更佳,可推广。

关键词: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系统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1

急性脑梗死主要因血管、血液动力学等异常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发病,该病发病机制较复杂,是脑血管疾病中较凶险的一种疾病,会出现起病突然、头晕、耳鸣、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常规治疗能采取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患者的MMSE评分、NIHSS评分改善幅度不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脏器功能异常、颅内出血等不良情况,需优化治疗方式。而急诊急救治疗在采取抗感染、营养脑神经等治疗措施的同时,确保绿色通道24小时处于畅通状态,缩短患者到达急诊室的时间和进行溶栓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颅内组织,能促进颅内受损细胞修复[1]。因此,本次研究重点分析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详见下述。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2019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参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5-88岁,均(61.84±3.76)岁。观察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46-87岁,均(61.73±3.14)岁。无资料差异(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

常规治疗:评估患者病情后,开展抗感染、营养脑神经、降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给氧等治疗。

1.2.2观察组

急诊急救治疗:在上组基础上,确保绿色通道24小时开启,将患者快速转送到急诊室,快速溶栓,且在患者左侧和右侧颈内动脉做血管造影,将微导管送到指定位置,再向内注入50万U尿激酶和150ml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在1个小时内推注完,将导管拔除后,静脉滴注浓度在20%的甘露醇250ml,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7天。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MMSE评分(用MMSE评分表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六项进行评分,分数低于17分表痴呆程度较重,18-20分表痴呆程度略重,21-24分表痴呆程度较轻,超出24分表患者的精神状态较正常)及NIHSS评分(用NIHSS评分表,对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十一项综合评分,分数越高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统计并比较。记录两组出现的肌肉萎缩、脏器功能异常、泌尿系统感染例数,计算出不良情况发生率[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x)、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MMSE评分及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均较低,NIHSS评分均较高,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有差异(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有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饮酒、肥胖等均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使患者在安静休息的时候、睡觉的过程中忽然发病,且会快速导致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昏迷不醒[3]。该病能通过CT、MRI、血管造影等检测出来,可明确病变位置、血管堵塞或狭窄程度,专业医师能快速推断出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但在常规治疗过程中,容易因栓塞时间过长导致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的功能障碍[4]。在过往资料中,在缺氧状态或缺血状态下,大脑最多能耐受5-10分钟,小脑最多的能耐受10-15分钟,延髓最多能耐受20-25分钟,若尽早、快速的救治患者,能降低颅内组织损伤程度,不仅能增加患者存活率,还能提高治疗预后,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逐渐恢复,能正常生活。所以,急诊急救治疗受到较多关注,该种治疗方式针对急性脑梗死开展,不仅能快速将患者送至急诊室,还能快速溶栓,疏通颅内动脉血管,增加颅内血液和氧气量,使受损细胞能获得足够的物质,重新变得完整[5]。急诊急救治疗的工作效率较高,能缩短颅内组织损伤时间,促进脑动脉中的血液正常流动,逐渐恢复脑部微循环,使患者脑部、身体各处能功能逐渐调节,重新恢复体内平衡,降低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威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显示差异(P<0.05)。说明急诊急救治疗不仅能快速溶栓,疏通颅内动脉血管,改善脑内血液流动性,还能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陷导致的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尽早恢复健康。如:急性脑梗死会使患者脑内病变位置的血浆中释放出ET-1,该物质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加剧血管狭窄或堵塞程度,使脑内缺氧量变大,若梗塞部位压迫神经系统、下丘脑等处,在急诊急救治疗后,梗塞处的血管会快速疏通,该处的血液流速会逐渐变大,能为脑部提供较充足的血液和氧气量,神经细胞、颅内组织能利用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修复,可降低损伤程度,减少脏器功能异常、肌肉萎缩等不良情况,减轻患者半身不遂或语言障碍程度,使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经过短期康复训练就能恢复正常,能缩短患者在院时间,也能保障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急诊急救治疗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治疗效果,使患者颅内受损组织尽快修复,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尽早康复,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钟澄. 精准优化急诊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2):2237-2239.

[2]周明丽. 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在改善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0):1826-1828.

[3]杜晓谱.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优化院前急诊护理的急救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1,45(8):860-861.

[4]李启华. 探讨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初步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3):9-10.

[5]李玉华,孙晓,马晶.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救质量、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S1):146-148.

[6]张智如,董玉君,王献勇. 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133-134.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