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2021-01-10李晓艳

南北桥 2021年6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审美教育小学音乐

李晓艳

【摘要】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外,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被教育大纲明确要求的內容。音乐学科也是审美教育中与美术并列的“两架马车”之一,受到了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简单介绍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义务教育 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32

音乐是一门能够充分展现美与创造美的艺术学科,是基础审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音乐课程纳入小学教学范畴,目的是让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美、感知美与实践美。音乐通过不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美的体验,但是如何提高这种体验水平和对音乐的感知驾驭能力,还要依赖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本质含义

音乐学科同时从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维的层面出发,关注学生健康、品味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与艺术品味,充分激发个人潜在的“艺术家天赋”,区别于传统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应试人才。而且音乐艺术由于其具备的丰富内涵和广阔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领学生从自己独特而愉悦的角度感知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大脑潜力的开发与运用也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当学生深入感受与学习音乐艺术的内在设定逻辑时,能够通过调动多个感官来训练全身心的协调性。在记忆歌词、记忆乐谱、记忆弹奏技能等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也在得到不断地训练与提高,从而为学生增加一门生存技能。

二、传统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音乐艺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性情,但是要进行完备高效的音乐课堂教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传统音乐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风气之下,小学音乐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教师过分追求标准化的课堂。根据多年教育形成的经验,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一种标准化、模板化的执念。学生学习活动必须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开展、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抒发必须沿着过去已实践过的形式,教师对于课堂方向与节奏的把握必须形成固定套路,这些过分追求标准化的课堂教学设定,带来了僵硬死板的课堂氛围,反之却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作用。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科目,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情况下施加的情感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不能盲目地对学生个体化的情感体验加以限制、分割,这样不仅会扼杀掉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会抹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在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以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过分设定标准化的问题其实广泛存在于各地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应当予以重视。

2.课堂教学形式局限。音乐是一门帮助人们宣泄情绪、理解世界的艺术学科。从这个层面出发,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其丰富内容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然而事与愿违,在过去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却十分的局限。比如,教师在拿到教学大纲和教材课本之后,就仅以此二者为基础凭据设计教学课件,没有对考纲要求进行合理充分地延伸。再比如,课堂的开始教师仅仅是对课本内容的复述讲解,并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目标。而课堂教学的途径也往往局限在教师音乐录放、学生跟唱的单一模式,在长期一成不变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懈怠心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深入探索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

3.一味追求成果。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大潮下,“重技能,轻人文”已经是教师对于音乐教学心照不宣的默契。关于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确切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培养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教学目的。这种被应试思维所裹挟的教育观念,让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停留在一味追求成果的肤浅层次上,同时背弃了音乐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初衷,让这门艺术学科沦为为学生镀金、加分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识被完全剥离,仅仅留下一具死板的技能躯体供学生学习,形成片面、病态的教学模式。只以成败论英雄,但是第一名又能产生几个呢?当音乐教学的目标局限在单个学生身上,就充分暴露出教师教学思维的缺陷和懒惰,必须及时纠正改进。

三、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1.注重学生个体领悟。音乐是一门灵活多变的艺术,在它的教学过程中任何问题都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是顺应音乐抒发的情感脉络,学生作出的回答就都是正确的。因此音乐课堂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课堂语言,注重学生个体体验,保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在音乐上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比如,当教师在向学生播放一首歌曲后,询问学生心得体会时,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抒发自身的体验与领悟,对学生个体化的领悟予以足够的肯定与支持。这样不但维护了学生稚嫩的认知世界,同时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表达的勇气,营造出开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2.综合采用多种音乐体验方式。局限于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可取了,教师应该做的就是采用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方式,向学生全面、形象地展现音乐的美感与魅力。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鼓励学生快乐参与,做到以情表声、以声传情的有效教学工作。在完善的课前准备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听、唱、演综合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音乐录放、课件阐述、启发提问、合作表演等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音乐体验中来,降低学习难度,并且促进学生的再度创作与创新。

3.选用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摒弃应试教育的思维,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模式下,以成果论英雄的格局也应该适当调整。教师应当选用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降低对于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负面刺激,借以降低学习的坡度与门槛。教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评价体系存在的意义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评价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具体可以选用专项评价、个性评语、后续考核等方式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综上所述,音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技能和情感体验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要点。根据过去教育教学经验暴露出来的音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思维的欠缺和教学方式的局限,积极探索更加优良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左沙.关于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中外交流,2018.000(025):227.

[2]王施.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效性与创新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审美教育小学音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