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研究
2021-01-10吴燕妮
基金项目:2021年度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数字化驱动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XJSK02)
摘 要:企业内部审计已发展至增值型内部审计阶段,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创新成为必要。本文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及与传统内部审计区别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指出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进行重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基于数字化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三条实现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内部审计;價值增值
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带来的科技变革,对于作为企业“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为更好地识别与应对企业内外部风险,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以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基于此,探讨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化发展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发展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在综合考量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科研及实践成果上,将内部审计的定义完善为“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由此拉开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序幕。2015年,IIA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为“最终目的是提升经营效率、完善治理结构以实现组织价值的增值”。我国审计署于2018年1月公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活动、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与建议的活动”。此次修订拓展了2003版的《规定》中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引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正式阐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性。
然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变革进程的加快,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设尚未完成,仍存在诸多弊端,如审计机构设置“被动化”、内部审计目标“单一化”、内部审计人员“随意化”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迫在眉睫。
2.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
基于迈克尔·波特(1997)的价值链理论,内部审计属于企业辅助活动,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基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审计的确认、咨询功能,以企业价值创造环节为审计对象,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再增加的审计模式。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重塑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数字经济正在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版图,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新动力,有效支撑疫情防控下经济增长和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经济复苏。内部审计由于其跨部门开展业务的部门属性,成为企业内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集散地”,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外部监管机构等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与业务处理等领域面临着来自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等部门的挑战。因此,改变传统“监督型”内部审计在角色定位、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局限性,突破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危局,实现价值链的突破跃升成为内部审计的迫切要求。为满足数字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的独特优势及其关键地位,我国内部审计必须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不断重塑与革新自身发展理念、业务处理模式、人力资源等,以加快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打造适应组织发展的上层建筑,不断赋能内审业务处理过程与结果,推进组织目标落地。
2.强化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能力的内在要求
互联网经济纵深发展加剧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此外国际环境的复杂化、新冠疫情的常态化及中美贸易摩擦的恶化,使得企业通过传统的外部竞争以塑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急需找到生存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企业价值提升的动力源泉将由外部转向内部,价值提升新的增长点将聚焦于内部重塑。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传统内部审计革新的重要助推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为内部审计变革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结果可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改善组织运营的重要内部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精准定位发展战略与价值增长点,权衡使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实现企业内部平稳过渡及发展,最终能够使得企业在复杂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构建适合数字经济背景发展要求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实现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升级换代,成为强化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能力的内在要求。
3.国家的支持与鼓励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论断明确了新常态的国家战略地位。内部审计直接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能够有效作用于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国家层面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将审计纳入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中,明确了审计的政治地位,其后审计署修订并实施的《规定》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其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约束性、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等方面,从制度层面凸显内部审计的地位。因此,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内部审计是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责、强化审计监督合力的重要举措,探索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路径,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数字化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1.构建基于数字化审计的业审融合新模式
业审融合是指业务活动和审计工作的双向融合(本文所指“业务活动”不仅指生产、采购、销售等实体部门,也包括职能部门与管理层)。具体来讲,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链条上的辅助活动,通过与业务活动紧密连接、协同运作,实现基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闭环监督管理体系;而业务部门在利用审计结果的基础上,提升基本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能力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因此,与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相比,业审融合具有公开性、协同性、过程性及全局性的特点。
数字化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基于计算机系统、互联网技术或数据平台的搭建,对通过数字信息表达的企业财务数据、业务活动数据进行审查监督。具体包括借助查询分析、对比分析、模拟分析等方法构建审计模型,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异常定位审计重点,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审计最终实现审计目的。数字化审计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而业审融合则为数字化审计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数字化审计的业审融合新模式,构建原则就是以数字化审计为主要手段、业审融合为导向。如下圖所示:
(1) 审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
基于数字化审计的业审融合新模式以审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为基础,实现内部审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共享。以企业为例,审计系统主要包括事前风险模拟系统、事中跟踪控制系统及事后信息反馈系统;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系统、筹资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营销业务系统等。
(2) 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审计的对接
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或在已有基础上完善对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财务核算系统、生产销售系统、筹投资系统等对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进行把控,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业务部门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审计的深度对接,不仅可以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全域发展,还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3) 搭建审计知识库
通过搭建审计知识库,包括审计模型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制度库、审计缺陷库及审计方案库,内部审计系统可以为数字化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更好地把控业务活动以落实数字化审计手段的优势。
2.建立基于数字化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能够优化审计环境、有效改善组织运营以促使组织目标实现。阎银泉(2012)、范经华(2013)等学者聚焦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该方法兼顾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平衡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考核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但已不适用于数字经济背景下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效果的需要。
2017年9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的整合》,着重强调绩效、价值及战略的重要性,而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要素以作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及绩效驱动,“去风险”化倾向凸显。因此,构建满足数字背景下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基于定性与定量角度搭建“战略-价值-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角度可以从“战略适当-价值相关-定性风险分析”考虑,定量角度可以从“战略适当度-价值增加值-定量风险分析”考虑。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与评价内部审计效果,对于构建内审质量良性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数字化培养与整合内部审计人力资源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应用和发展,内部审计越来越依赖于大数据。此外,增值型内部审计逐渐将其业务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领域审计之外,涉及到包括地缘政治、地区文化等非传统领域,加之审计工具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内审人员专业程度与综合能力对于审计结果至关重要。
首先,基于数字化培养与整合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应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基于传统审计的思维模式,立足企业发展全局及战略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其次,不断锤炼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本领,在领悟国家政策法规及行业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学习与掌握数字经济时代衍生的新技术,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红利推动内部审计的前沿化进程;最后,企业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选拔、引进、培养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内部审计人才,使企业诞生一批诸如数据分析师、内部审计业务咨询师等专业岗位,实现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组织的动力升级。
参考文献:
[1]郑石桥,李娴娴.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05):131-137.
[2]刘泽惠,边琳丽.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路径研究[J].西部财会,2020(11):68-70.
[3]吕彩荣,朱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J].会计之友,2016(02):115-119.
[4]杨爱萍.企业内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业审融合审计新模式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03):30-31+34.
[5]阎银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2(33):46-49+161.
[6]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研究,2013(02):82-89.
[7]张白.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改进与支持——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视角[J].会计之友,2014(01):4-8.
[8]赵华,宋士杰.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2).
[9]赵城晖,程凯.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的作用与路径[J].审计与理财,2018(03).
[10]陈光月.大数据时代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
[11]任淼.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弱化现状及实现途径[J].时代金融,2019(06).
作者简介:吴燕妮(1994- ),女,陕西渭南人,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