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路径研究

2021-01-10李思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路径探究社会支持

摘要: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从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家庭中出现了具有“唯一性”的独生子女,加大了家庭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出现了“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不仅面临着丧子之痛,还存在着生活照顾以及医疗健康等一些列需求。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可以使失独群体具有更强的抗逆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通过整合和重构正式和非正式这两种系统资源,可以积极的促进“失独者”在社会断裂环境下的二次社会化。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路径探究

一、"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

(一)生存难题

“失独家庭”之所以难以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社会体制没有深入的家庭功能和政策扶持,因此改变了他们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例如朋友和亲戚等,所以存在着自我孤立和逃避社会群体等表现。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失独家庭中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1.4%和48.6%,男性比女性占比更高,56岁以上年龄的达到了79.5%的占比,更多的是退休人员。社会断裂极大的破坏了家庭结构,“失独”老人无法融入社会构造,因此面临着断裂的问题。通过调研和采访失独群体可以得知,“失独家庭”中年龄逐渐加大的老年人会逐渐丧失劳动力,无法获取高收入,调查显示有75%的老人只有3000元不到的收入,失独家庭面临的最大的難题就是日益困难的生活。此外,“失独家庭”中存在不同疾病的老人,无法照顾好自己,缺乏良好的生活能力,也没有为其提供健康维护和护理服务,一些老人甚至需要养育自己的子孙,存在较大的生存压力[1]。

米德提出的社会重建理论中提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环境会从竞争实力方面,对老人造成影响,由于他们年龄的不断增加,其思维动作也会越来越迟缓,所以大多属于依靠着,是弱势的社会群体,失独家庭更需要做好对老人能力的提升,如此才可以实现对风险和困难的抵御。《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为失独老人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如果存在受伤或死亡等独生子女,并且其父母缺乏再生育能力,也无法领养孩子,那么地方政府㤇做好对其的资助工作。”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提出了特殊的扶持服务,每个月需要为失独家庭提供100-200元的人均补助,此类经济补助根本无法满足失独群体的需求,只借助单一的经济补助是无法满足此类群体需求的。所以全国需要结合顶层设计理念和资源介入的方式,为失独家庭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需要重点做好政策支持。

(二)社会认同

社会并没有充分承认和认同他们,“失独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缺乏充足的社会发展基础,“失独家庭”如果遭受了巨变,就需要“再社会化”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对角色及其地位的创新和“自我接受”,可以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二次构建。根据相关调研和访谈可以得知,失独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66.8%人群的学历超过了高中,然而“失独家庭”缺乏社会认同,在调查他们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时,82%的人表示不满意,他们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缺乏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失独群体大多只在家里进行社交,存在着较大的排斥和“逃离”问题[2]。

存在主义提出,觉醒的个人意识需要毁灭不真实的自我生活,然后正视真实生活,“失独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享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然而必须要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如此,才可以从自我情感中慢慢的恢复。有缺乏充足的社会认同,所以其家庭结构在遇到重大改变时,想要在社会情境下进行自我调整,难度较大,非常不认同“失独家庭”,情况严重的还会患上焦虑症等疾病。

(三)发展方面

缺乏制度保障和相应的组织机构,社会力量并没有为“失独家庭”提供充足的支持,社会支持和自我组织能力重建指的就是个人或团体借助不同的方式自我恢复,逐渐实现对自我组织能力的重建,然后重新回到正常状态。根据调查得知,只有79.4%的非正式支持力量,例如亲戚和朋友等,缺乏完善的制度政策,相关机构也没有提供专业的扶助等,缺乏有力的社区支持和良好的家庭空白治疗等,因此难以优化“失独家庭”目前的处境。

曾经有学者提出由于社交关系的类型不同,所以,可以为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组织提供所需的社会支持。所以,想要保障个体或组织的良好生活,大多需要做好对不同社会关系的维系。所以,必须要从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方面入手,做好对“失独老人”的提升,如此,他们可以更好的与社会交流,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所以需要做好对社区融入的加强,对其自助能力的提升,如此才可以加快重构其社会生活的速度,促进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3]。

根据如上分析的困境因素可以得知,“失独家庭”在独生子女离开后,普遍存在窘迫的生活状况,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没有与社会密切交往,心理对政府和社会等提出了更高的经济资助需求。所以,需要做好对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为“失独家庭”提供社会保障和心理支持等,这体现出了其现实意义。

二、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

(一)国家和政府层面

1.建立全国统一的失独者信息库

目前,仅少数省市调研登记了失独人员,大部分省市调研登记了失独者,而大部分省市忽略了专门调研失独者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详细掌握他们的情况,更没有统一国家调查部署。也没有统计我国目前的失独家庭数量,失独家庭现有的数据大多是人口出生和死亡等概率的估算结果,没有进行直接调查,总体数量并不明确,没有从失独原因和身体状况等方面,对他们加以了解。因此需要在全国开展调查统计工作,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失独者信息库,对他们信息进行详细的等级,如此可以使国家帮扶政策的制定具有数据借鉴。

2.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加强

社会工作是由西方发明的,我国在解放前对这门学科进行了设置,这门学科在建国后并没有被高效教学工作所采用,到了20世纪高校才开始对该学科进行重建,然而也只添加到了学校教学工作中,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开展。北京和上海在20世纪初才开始试点该工作。我国并没有过早的开展社会工作,在加上近几年失独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所以,国内并没有从社会工作方面,对失独群体进行研究,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想要快速在失独领域开展社会工作,并做好对相关理论的建立,就需要重点做好对失独问题的解决[4]。

3.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制度

失独问题存在于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已经有上百万的失独家庭,数量即将突破千万,所以国家需要为他们制定统一的养老政策。虽然国家目前已经提供了相应的扶持,然而内容有限,必要的支持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却没有,明确说明需要给予的帮助内容和实施措施。此类政策并不可行,许多地方政府会提供经济补助。所以需要在全国做好对养老制度的统一,为失独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和医疗服务等保障,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养老证,如此可以保障他们在全国各地区的优惠出行,为他们提供绿色便捷的就医渠道,畅通无阻的养老院入住通行证等,无需进行复杂手续的办理。

4.提高经济辅助标准

国家在2007年制定了每年人均1200元的扶助标准,每月只有100元的人均补助,这点费用连坐一个月公交车都不够,所以无法为失独群体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因此,需要做好对补助标准的加大,结合市场物价上升趋势,做好对补助机制的动态建立。

5.加强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

经济补助属于最基本的工作,想要保证失独群体的良好生存,然而该群体与贫困群体又不太一样,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还遭受了心理创伤。适度后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心理创伤,有些失独老人甚至一辈子沉陷在失独的痛苦中。精神空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逢年過节的时候,别人家里热热闹闹的过节,自己却只有一个人,他们会感到十分凄凉空虚,这是常人一辈子难以体会到的。所以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服务,使他们能够获得心灵的慰藉,帮助他们摆脱失独的痛苦。

(二)社区和养老机构

首先需要缓解失独老人的压力。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需要做好对他们的疏解;其次需要采用干预辅导和减压辅导的形式,积极辅导他们表达对父母的孝义,并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帮助他们形成平衡的情感。2.社会融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好对独特社区文化的构造,使失独老人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平台,如此可以使失独老人更加贴近社会群体,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积极性和归属感。3.社会支持。需要从痛楚和社会支持方面,做好对失独老人网络系统的分析,评估断绝他们的社会支持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考虑失独老人与社会隔离后的状况,并结合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做好对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如此可以使失独老人具有亲朋好友,加强他们的互助行为;此外还需要帮助失独老人重新连接社会支持,做好对社区服务的重点加强,以此来实现对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

(四)社工或专业组织

需要做好对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专门建立。为失独家庭提供一定的空间开展独立活动,或为他们提供社工服务,引导社会机构为失独老人提供专门的照料服务,例如居家养老以及组织照料等,此外还需要结合失独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社会情感等,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照料,使其能够再次对日后的社会生活产生希望。其次,可以采用创伤治疗法。结合失独老人最显著的特征,对其受到创伤后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进行评估,并对其创伤等进行诊断;此外还可以在创伤后为他们提供应激障碍辅导,如此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痛苦;并且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方式和技巧进行介入和治疗[5]。

(五)非正式支持

家庭是最稳固的社会制度,家庭的生命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是最特殊、最长久的社会制度,可以促进个体的良好发展。所以需要鼓励家庭和邻里发挥自身的力量,如此可以为“失独家庭”的非正式支持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借鉴。1.家庭服务。首先需要了解夫妻面临丧子之痛时的关系,评估丧子是否会影响到夫妻关系;采用家庭治疗的形式改善失独家庭的权力结构,也可以与他们进行互动,如此可以使夫妻双方更加理解和包容彼此,实现对家庭治疗作用的强化。2.精神慰藉。主要涉及内容如下:从认知和情绪方面做好对失独老人的识别,必要的话可以安排专业人员来评估或诊断他们的认知和情绪;也可以对他们实施心理辅导,疏解他们的情绪,帮助失独老人走出丧子之痛等;鼓励亲友或邻里等对失独老人予以尊重和关怀等;促进失独老人对新角色的适应,对生活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再次界定和认识,为他们提供生活下去的希望;可以在生日等关键的传统节日向失独老人提供节日慰问,开展生日会等活动表达对失独老人的关怀和慰问等。3.隔代教养。涉及到了如下内容:掌握失独老人是如何与隔代互动的,从健康成长和家庭教养等方面入手,对其需求进行评估;此外还需要了解失独老人是否可以科学的养育孙辈、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等,为失独老人提供科学的隔代教养方法,拉进祖孙之间的关系等。

结束语: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失独家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失独老人”在经济、资源和精神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在社会支持生态系统的积极构建、对协同治理的综合运用,对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全面构建,可以为湿度家庭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佳.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Losing the Only Child Family\"%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路径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41(001):85-89.

[2] 吕浩, 杨海龙. 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 社会与公益, 12(1):2.

[3] 丁艺龙.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伦理议题——以A机构实习为例[J]. 商, 2014, 000(042):89-90.

[4] 奚海燕.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358-359.

[5] 陈梅, 任多.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模式探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 2017(9):6.

作者简介:

李思(1997-),女(汉族),湖南湘西人,硕士,就读于黑龙江大学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路径探究社会支持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试论系统理论在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失独家庭基本诉求及政府帮扶服务研究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