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外实践,把握文本含义
2021-01-10叶罗斌
叶罗斌
摘 要:哲学教授胡福明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中就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理论例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言的虚实。本文以教学实践中的《慈母情深》这一课为例,简单阐述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理论和课外实践检验的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践;课堂教学理论;课外实践;结合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掏出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去买《青年近卫军》。作者深为不安,她用着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回了一打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后来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钱,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现出深沉的母爱,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可以初步感受到。
一、环境伏笔,结合自身周围感受鲜活实例
传统的教学课堂可能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了学生个别性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多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與感受都不尽相同,就如“一万个莎士比亚手中会出现一万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般”。因此,基于学生个体生活环境的不同,在本课教学的课前,我设计的较为灵活并且实用的导学单如下。
1.家中亲属的关系
①你最喜欢家中的哪位长辈?
②一般平时你都如何称呼他/她,他/她都如何称呼你?
这份导学单更像是一份问卷,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到学生们自身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眼中家长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测完的结果进行分类,可能环境相同的孩子感情上也会有共同点,交流起来更加流畅。当然从收上来的导学单来看,学生基本在每个问题上都有改过的痕迹,显然,这些问题确实孩子们认真去思考过,甚至是反复思考到底写谁,写什么事比较合适。当然也有些学生的导学单是空白的,那更需要那些已经感受到了的学生去帮助这些未感受到的孩子去体会生活中的复杂而又单纯的家庭感情。
二、分类交流,在小组集体中定位自我感悟
在对导学单进行了整理分类后,针对班级里的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基本家庭状况,我将他们以类型相同为基点,分成了以下几组:
【小组一】家庭条件较好,父母较为关心孩子生活的。
师:你们家里你觉得最关心你的是谁?他和你在一起你印象最深的事情你记得吗?
生:爸爸对我最关心,虽然爸爸上班很忙,但是他会经常给我买我想要的文具和玩具,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去年的生日,爸爸给我买了我朝思暮想的Ipad。
【思考】
在这一部分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感受到家庭条件优越为他们带来的一些正方面的东西,他们所提到最关心他们的人往往是在物质上给予他们满足的人,这一点和教学内容上母亲倾尽她所有为我买书不谋而合,但在感情上还需要在教学时更加渗透进去,如果能让他们理解爷爷奶奶那个时代为他们父母付出的东西,可能对父母之爱理解层面会更加深入一点。
【小组二】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忙于生活奔波
这一类的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是没怎么好好关注自己父母的,他们大多放学后在辅导班中度过,等父母回到家他们已经入了梦乡,因此在这一部分学生的交流中我加入了些网上比较常见的小视频,在生动的画面中他们最能引发各自的共鸣,找到视频中的人物和自己父母的共同点。而且提出的问题随着他们自身也发生了变化。
师:你们家里你觉得谁最不关心你?你最希望他为你做什么事情?
生:妈妈最不关心我,一个星期难得见她几面,每天晚上她都要上夜班,真希望每个星期她能有几天不上班就陪我写作业。
【思考】
在这一部分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生活的埋怨,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不了他们,连时间都不能满足他们,这其实和课文中母亲一刻都不停止地干活相符合,在教学课文这块内容的时候想必这部分学生最有体会,可以让他们在这个版块畅所欲言,而且从不明白平时父母的辛劳到一瞬间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就是孩子在课文中到生活里成长的一个很好的行为。
三、联系情境,让文章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课外的实践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想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课本的教学当中里来。因此就课堂教学我举几个与一般课堂不同的例子:
【案例一】
在本课母亲厂房环境的的理解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母亲工作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你能从文中找找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吗?
生: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潮湿颓败、光线阴暗、酷暑炎夏窗不能开、犹如身在蒸笼、噪声震耳欲聋。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环境?在哪里见过?
生:父亲船上的船舱里也是潮湿颓败;母亲的编织鱼线厂房子空间也很小,四周除了线没有下脚的地方;父亲的船舱发动机室很热而且很闷,光线很暗。
师:如果让你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觉得会怎么样?
师:那你觉得你的父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快乐吗?那文中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她不做这个工作可以吗?
师:此时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你想对生活中你的父母说些什么?
【思考】
其实这一段是关于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早在三年级的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学生就已经学过,以至于后来学如《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学生也能明白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但在这篇课文中仅仅体会到文中的环境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要基于我们最先设立的主题“体会描写的场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出发,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同样在课前实践过后会让学生说得更具体更详细更感人,同时教师应当辅以方法,这里的环境描写不单单是环境描写了,它更像电影中的小片段,人生中的小片段,也就是我们所要学的——场景,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新的知识。
总之,语文是一门不完美的学科,我们总能在学习中探索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但前提一定是要自己亲自去探索,同样也要把探索的方法教授给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我相信在实践中得出的东西能让孩子们记得更久,记得更牢靠。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颜育洪,《课堂焦点:新课堂教学9辩》,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