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设计
2021-01-10段玺瑶
段玺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理解、体会集合的意义和价值,初步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理解、体会集合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用韦恩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可移动的姓名卡片、空白统计表、集合圈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制造认知冲突,发现“重复”问题
1、出示统计表,收集信息
师:运动会要来了,体育黄老师想选一些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从黄老师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三(1)班参赛名单
跑步 熊浩 陳怡 陆阳 陈希 李彦 李薇 唐晓 鲁皓 崔然
跳绳 陆阳 严辉 李东 王阳 陈希 王林 赵熙 胡凯
跳绳的有( )人
跑步的有( )人
一共有( )人参加比赛
2、制造冲突,发现“重复”
请参赛选手上讲台。
师:是有人没来吗?共有几人参加比赛?那是怎么回事?
生:有人两项比赛都参加,重复了。
师::“重复”师什么意思?
生:既参加了跑步,又参加了跳绳。
【板书:既……,又……(重复)】
一开始就说17人的同学,为什么错了?
【只看数,没看出有人重复】
二、整理报名表,感受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1、活动:整理的报名信息,让别人一眼就看出:
(1)9人跳绳:
(2)8人跑步。
(3)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汇报交流:
生1:把两项比赛都重复的名字放在最后。(依然有17个名字)
生2:两项都参加的同学名字出现了2次,应去掉一次。
师:为什么可以去掉一次?
生:我们班有1个×××,虽然他参加了两个项目,但也只能算1次。
师:这几位同学的名字现在只出现了一次,但他们确实参加了两个项目,现在把他们的名字放在哪里合适?
生3:放在两行名字的中间。
3、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也看成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用一个绿色的圈把“跳绳的同学”这个集合圈起来,用一个红色的圈把“跑步的同学”这个集合也圈起来,整理一下(动态呈现下图),现在你还看得懂报名信息吗?
(生指着图,圈一圈、说一说)
师:中间这个部分表示什么?左边呢?右边呢?
生:中间师既参加跑步,又参加跳绳的人。左边是只参加跑步的人,右边是只参加跳绳的人。师:“只”这个字用的真好。【板书:只……】
三、依图列式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结合图,请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并说说算式的意思。【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
1、8+9-3
2、8-3+9和9-3+8
(8和9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都要减3)
3、8-3=5,9-3=6,5+6+3
(为什么这里反而加上3)
4、小结:这四个算式一看就明白,是什么帮我们搞明白了?这样的图更简洁明了,叫韦恩图。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第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3、拓展:三(1)班有4位同学报名参加跳绳,5位同学报名参加跑步,你认为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报名参加这两个项目?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用韦恩图解决了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有人说,韦恩图就像一双大眼睛,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更多的集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