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研究
2021-01-10刘英艳
摘要:长征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坚实基础,是当代大学生接力追梦新长征中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对湖南省两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关于长征知识了解度和长征精神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发现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发展规律的,将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更具独特性。将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时代可以践行育人使命、促进创新创业、助推文化建设。要通过构建长征文化思政内容体系、思政活动体系、思政评价体系以及长征文化网络展示平台来推动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长征文化;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D231;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129-03
长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它影响着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湖南省两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發放了关于长征知识和长征精神的调查问卷,现选用2294份有效答卷资料并结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必要性
在“关于长征你了解多少”中,选择“比较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比分别是42.49%和50.15%,只有3.78%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还有3.5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92.6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了解长征”,84.72%的学生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长征精神。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长征”中,选择“网络媒体、主题活动、革命遗址或其他”的占比均低于“相关课程”,81.19%的学生表示自己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来了解长征的。可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传承长征文化的“主战场”,这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规律的。
(二)可行性
当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长征知识普及工作的建议”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提到了“主题活动、知识竞赛、影视欣赏、文艺表演、实地考察”等,尤其在“你最喜欢的普及长征知识的方式”中,62.49%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占比仅次于“影视欣赏”,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分析这一现状,是大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传承长征文化的“主渠道”,这是符合文化传播、发展规律的。
(三)创新性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长征文化”为检索词,时间跨度为1996—2020年,搜索到的期刊文献数量总计172篇,2016年最多,为49篇。基于万方数据库,在同等条件下搜索到的期刊文献数量总计3411篇,2016年最多时达到477篇。笔者有针对性地认真研读了其中部分学术论文,发现将长征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路径将长征文化作为一种思政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从而达到传承长征文化并实现其思政教育价值的目的,而将长征文化单独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或研究项目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其文化育人价值的研究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四)适应性
学界对长征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路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1.融入教材,主要选用长征主题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充实教学内容;2.融入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或影视等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3.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旅游等实践性体验教育活动或班会、讲座、报告会、演讲、辩论、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4.融入网络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长征文化教育资源,加大宣传力度;5.融入艺术创作实践,将长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用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工艺设计等创作实践中。综上所述,融入路径主要呈现“输入型”特征,侧重对长征人物、事件的传播,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而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融入长征精神更具独特性,强调知行合一,强调长征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强调长征文化的活态传承,强调“输出型”路径研究,强调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时代意蕴
(一)践行育人使命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涌入我国,加上国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武装当代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形成、发展,而要让课程思政理念落地、落实,“主战场”是课程建设,“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长征文化是我们拥有绝对知识产权的民族文化,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当代大学生接力追梦新长征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长征文化必将成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最典型的载体。
(二)促进创新创业
长征文化博大而精深,开创性是长征文化的灵魂。毛泽东同志称赞“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铸就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是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都肩负的根本任务。长征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是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尤其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下,学生若能对接专业发展,充分挖掘长征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还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创业。所以,将长征文化系统、有序地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必将促进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全面提高。
(三)助推文化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积淀,就没有艺术灵感;没有艺术灵感,就没有艺术创造力;没有艺术创造力,就没有艺术。文化推进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艺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文化强校、文化立校”是新时代艺术类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长征文化是一种民族特色鲜明、时代内涵丰富的线性文化,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审美启智与教育铸魂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产业价值。近年来,各地加快构建文化创新体系,迈开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将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落实到通识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能为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提供极具特色的服务,增长人文知识,提升艺术素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三、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创新模式
笔者遵循艺术类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秉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带领团队成员经过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寻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方法路径,以推动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构建长征文化思政内容体系
长征文化思政内容的设计是融入通识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分析现有教材、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整合长征文化内涵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其设计过程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长征文化思政内容一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道德规范,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符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授课程的特点。二是典型性原则,长征文化思政内容一定要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能发展学生的思辨性、哲理性、智慧性思维,给学生带来多方面、多層次的启示和体会。三是艺术性原则,长征文化思政内容要以一种最优的方法、措施、手段和办法呈现给学生,打破以往思政课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尴尬局面,更好地促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民族理论和文化生态学理论,可以从“人文情怀、艺术生活、职业信念”三个层面系统整合长征过程中的人物故事、诗文歌赋、风土人情、精神品质等资料,形成长征文化知识序列,供老师们在教学时结合学情、教情灵活选用。
(二)构建长征文化思政活动体系
在分析对长征知识了解度和长征精神认知度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度要高于对长征知识的了解度,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有51.12%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虽然对红军长征的具体历程不太清楚,但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参加主题活动、媒体网络宣传等渠道却得到了熏陶教育,而且,在收集“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长征知识普及工作或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长征精神有什么建议”时,很多学生都表示要多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文艺表演、网络宣传、参观遗址等相关活动。笔者也调查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团委工作,发现有个别学校近五年来确实没有组织过长征主题的任何活动。所以,构建长征文化思政活动体系,让长征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融入学校思政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构建长征文化思政活动体系同样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知行合一原则。长征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丰富的,长征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亲身经历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达到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活动目标前行。二是产教融合原则。高职通识课程承担着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就业、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长征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对接学生的专业需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特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或成果孵化转化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性体验活动中得到思想上的指引、能力上的提升。三是开放创新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艺术类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要求各种创新要素融合、协同发展,长征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要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动、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乡村振兴活动包容、整合,实现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求职就业、终身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信念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三个层面来设计主题活动,挖掘长征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系统地开展研学类活动、服务类活动和创作类活动,以实现长征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构建长征文化思政评价体系
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素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实现传承长征文化与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深度融合。
长征文化思政评价体系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通识课程建设中,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设计中明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的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并在授课过程和活动开展中有意识地收集有效评价信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实施检查反馈、综合分析、调控诊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观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最大的困惑就是对于学生素养的考核与评价,而其评价本身就是界定不一、难以量化评价的,所以,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尤为重要。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主要从教学评价和活动评价两大方面展开: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课前自学(鼓励性评价)、课堂测试(诊断性评价)、课后提升(开放性评价),从教师评价、平台数据两方面拟定各环节评分标准;活动评价内容包括态度习惯、意志品质、沟通协作、适应创新等综合素养内容,从学生自评与互评、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评价、社会评价三方面拟定评优奖励标准,加大对长征文化活态传承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四)构建长征文化网络展示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也应该是信息时代的教育。
在分析对长征知识了解度和长征精神认知度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网络媒体途径了解长征知识的占比高达74.63%,仅次于课程学习这一主渠道;而调查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了解途径时,“媒体网络宣传”的占比竟然高于“相关课程学习、阅读报刊书籍、参观革命遗址、其他”选项,达到74.55%。可见,构建长征文化网络展示平台更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长征文化更广泛、更深入、更开放地发展。
遵循实践教学、知行合一理念,可以从“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文创产品、主题作品”四个层面设计实训任务,并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文稿、图片、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展示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评选优秀作品,从而完善课程基础资源,拓展思政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创作水平,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树立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长征文化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是适应“三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之举,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要加强融入路径的宏观调控、课程间的协同发展,以真正实现长征文化知识序列和活动序列循序渐进式的融入、实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梅.红色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及其挖掘路径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4).
[2] 刘建平,王洪树.四川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与开发思路——以甘孜州为例[J].理论观察,2016(1).
[3] 韩洪泉.长征文化研究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6).
[4] 黄升永.长征文化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4).
[5] 杨岩,鲍中义.长征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2).
作者简介:刘英艳(197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