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科学家学术发展规律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1-01-10张爱新牛庆玮万启存
张爱新 牛庆玮 万启存
摘要: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车辙的强劲引擎,是引领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新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信息采集工程,通过深化科学家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历史资料收集与口述史采集、人物专题研究、开设校史课程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展示研究成果等举措,研究科学家学术发展规律是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探索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凝聚;采集;科学家精神;学术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34-03
2020年1月,令人“闻风丧胆”的新冠肺炎在中国武汉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截至2021年6月22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1.785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378万例,并且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的人民战争,是全球遭遇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涌现出了医者仁心“逆行者”钟南山、“渐冻斗士”张定宇、年逾古稀却始终冲在抗疫第一线的李兰娟等舍生忘死、敢于牺牲的中华优秀儿女,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成功控制住了新冠肺炎在国内的蔓延,中华民族转危为安。他们是托起祖国强大、人民幸福的新时代英雄,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精神,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家精神”,凝聚并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新时代的呼唤,又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科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关键作用。
开展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研究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对于传扬优秀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展示科学家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非凡。同时,这也是让科学家精神走进校园,汇聚课堂,融入头脑,推进高校作风与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对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一)科学家精神的历史追溯
科学家精神是长期科学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引领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科学家精神源于科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科学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科学革命中得以进一步丰盈。启蒙运动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融合,并在工业革命后期,逐渐成为被全世界所认可的“思想文化特质”。20世纪,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再次将科学精神推向极致,使科学得以永存。
(二)科学家精神的呈现与内涵
“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且具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丰盈和延伸的特性。例如,美国以莱特兄弟为代表的不迷信权威精神、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勇于创新精神;英国以牛顿为代表的敢于批判精神、以法拉第为代表的信念执着精神;德国开普勒的艰苦奋斗精神;丹麦玻尔甘当人梯的精神;中国曹本熹的淡泊名利精神等。
中国的科学精神可追溯至五四运动。中国科学社创建人任鸿隽先生曾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竺可桢也曾经说过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在好几代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科学精神的内涵逐渐明晰和丰盈。我们通过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可见一斑:“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和怀疑批判的态度,科学尊重已有的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
(三)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科学精神在新时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凸显为“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家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光辉典范。胸怀祖国的钱学森、潜心钻研的邓稼先、淡泊名利的曹本熹、甘为人梯的钱三强、隐姓埋名的黄旭华、医者仁心的钟南山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真正的脊梁。中国“科学家精神”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又蕴涵时代特点,是引导青年一代奋发进取的精神火炬,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不竭源泉。21世纪,中国的科学家精神具体体现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其中,“爱国”乃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和灵魂。因此,凝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既是当今时代的必修课,又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
二、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探索
(一)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项目
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始于2009年,其目的在于抢救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形成的各类珍贵档案资料,多维度、多视角、立体化地将老科学家们为祖国科学发展辛勤耕耘、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光辉历程通过形式多样的珍贵档案史料生动呈现出来。
(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项目初期研究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60余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曹本熹、朱亚杰、沈忠厚等许多为祖国发展、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先贤典范。他们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也是学校开展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的主要对象,更是研究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典范。2016年,学校完成了沈忠厚院士学术信息采集工程项目,获得中国科协的高度认可,这为该院从事曹本熹院士学术信息采集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一支潜心钻研且学术精湛的队伍,这为研究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院已经举办了《高山仰止——纪念曹本熹院士诞辰100周年图文实物展》《水击石穿寻地火——沈忠厚院士图文展》《德馨学高 丹心如——纪念朱亚杰院士诞辰100周年》《殚精建伟业 光华励后人——纪念杨光华先生逝世十周年图文展》《上德若谷 行者无疆——戈革先生图文实物展》等系列图文实物展;开设了校史文化课程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立项山东省老科學家学术信息采集相关课题;发表研究论文数篇;撰写山东省科学家传记(曹本熹卷)等,多维度、全方位彰显学校深厚文化底蕴;传扬科学家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凝聚起了强大的师生力量,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材。此外,该院还新建了面积近3500平方米的新校史馆,借助图片、文字、实物、造型以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地展示学校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先贤典范,把“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先辈的可贵精神更深地融入“石大人”的血脉,铸入“石大人”的灵魂。
三、开展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研究的必要性
(一)严峻的时代考验需要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走向、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加之“无孔不入”的大数据和“百花齐放”的文化竞争态势,宛如巨擎之手加速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使得世界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融合互生。此外,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单边及贸易保护主义、大国之间的经贸冲突、地区政治冲突等使其陷入“长期停滞格局”。新冠肺炎的暴发和蔓延又致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加剧了世界贫富分化,各国各地区之间摩擦加剧,矛盾重重,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性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不可控的自然灾害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四大考验”“四种危险”①依然复杂严峻,学术不端、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屡禁不止,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有所抬头……
面对严峻的时代考验,我们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需要科学家,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抵御国内外任何风险和干扰。开展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研究是凝聚、传承并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极佳途径,能够将蕴含新时代元素的科学家精神更深切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
(二)构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推进校风、学风建设需要探索科学家学术成长规律
开展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紧抓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这一主线,收(征)集与科学家成长背景、求学经历、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珍贵史料,通过新校史馆集中展现、图文实物展览,校史文化课程、校史知识竞赛、系列微推报道等多样化的宣传与推介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讴歌他们的高贵精神和高尚品格,打造内隐式、浸润式的隐性育人氛围,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双重引导,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进而达到净化校园及社会风气,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的目的。
四、开展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研究的举措
(一)深化科学家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家精神需要不断凝练升华,需要大力弘扬,从而引领广大科技人员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责任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引领青年一代以榜样为力量,奋发进取,努力成才;引领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珍视人才、勇于创新、忠于祖国的浓厚氛围。所以,开展沈忠厚、曹本熹等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信息采集工程,深化科学家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开展的重要课题,既是走近科学家,敬仰科学家,学习科学家,凝聚科学家精神的有力举措,又是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图强的生动教材和隐性教育力量,也是推进校园校风与学风建设的风向标。
(二)开展历史资料收集与口述史采集
面向社会、师生和校友收(征)集一切与石大名师、知名校友、劳动模范有关的图片、文字和实物档案资料,形成立体、生动的科学家教育素材库,做凝聚科学家精神的真正践行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述史采集,让记忆中、口头上的历史转换为可视化、可体验的历史,形成珍贵的名师资源数据库并适时展示,丰盈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研究资源库。
(三)人物专题研究
弘扬名师文化,推进立德树人,以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切入点开展专题研究,如开展对建校初期留学欧美并曾执教于学校的17位专家学者研究;加强对曹本熹、沈忠厚、杨光华、戈革、朱亚杰等学校历史上知名学者的研究力度。
(四)开设校史文化课程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
以“校史校情”专题讲座为基础开设校史文化课程,把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精神、大师风采纳入显性课程,通过生动而真实的光辉事迹向广大师生展现我校发展的辉煌轨迹,展示名师风范,宣扬奉献与育人等精神;为新入职教师、新生、二级单位开设校史校情专题教育培训,弘扬艰苦奋斗、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名师精神。
(五)展示研究成果
在整合汇集曹本熹、沈忠厚、杨光华、朱亚杰等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源的基础上,深度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凝聚与提炼科学家精神;通过图文展览、报刊杂志、校园网络等方式展示和宣传他们背后的故事、光辉的事迹和无私的精神,彰显学校文化积淀,营造育人文化氛围,重塑师生精神追求,培养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卓越精神。
开展老科学家学术信息采集工程项目,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通过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挖掘其蕴含的学术思想、敬业奉献等宝贵精神财富和高贵品格,探寻科学家学术成长发展规律,是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民心工程,是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贴心工程,是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实践探索,更是我们传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伟大中国梦的时代之责。
注释:
①“四大考验”:是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是指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采集工程:我在这里读懂中国科学家[N].中国科学报,2018-03-26(8).
[2]钟勇华.老科学家:学术和精神的双重脊梁[N].中国科学报,2019-03-01(8).
[3]白春礼.是文化工程 更是学术建设工作[N].中国科学报,2013-12-13(14).
[4]韩启德.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N].中国科学报,2013-12-13(14).
[5]佚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J].科技导报,2013(4).
[6]中國核工业集团公司.耿耿丹心昭日月——曹本熹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公司,2011:1-33.
作者简介:张爱新(1976—),女,汉族,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校史与档案管理。
牛庆玮(1970—),男,汉族,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校史。
万启存(1982—),男,汉族,山东菏泽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校史。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