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支农:从定点扶贫到乡村振兴

2021-01-10雁西月

农经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雁西月

科技部定点帮扶工作始于1989年,已经累计派出了30届科技扶贫团。到2020年,通过引育人才、转化技术、支撑产业等举措,井冈山、永新、屏山、柞水、佳县5个定点扶贫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

科技部定点扶贫工作立足定点扶贫县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再对标,再聚焦,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把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作为主阵地,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把科技创新、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有机融合,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到技术推广和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定点扶贫;科技扶贫;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扶贫行动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6年确定的十大扶贫行动之一。科技部的定点帮扶工作始于1989年,累计派出了30届科技扶贫团。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在江西井冈山、永新,四川屏山和陕西柞水、佳县5个定点扶贫县累计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科技项目25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约8.6亿元,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5个定点县全部提前高质量脱贫。井冈山市,陕西省佳县、柞水县分别在2017年、2020年脱贫摘帽,井冈山的蔬菜、佳县的小杂粮、柞水的木耳等特色扶贫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产业基础。今年2月,科技部科技扶贫办公室(农村科技司)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创新支撑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坚持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建立健全科技扶贫部际协同、科技管理系统“四级联动”和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等三项机制,从面上推动和点上着力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科技和人才两大短板,系统强化精准赋能扶贫产业、精准选派科技人才、精准统筹科技资源三项举措,充分展示贵在精准、重在产业、根在创新、要在合唱四大特色,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精准脱贫之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科技部积极引导全国科技系统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科技支撑,统筹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新带动、培养培训等行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精准赋能扶贫产业,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质量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3.76万项,推广应用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粉垄耕作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部坚持让广大的贫困群众参与到项目当中,从技术的培训到技术的转化到技术的收益,农民都能充分参与和得到实惠,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二是精准选派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重要抓手,共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在一起。广大科技特派员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真正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

三是精准统筹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科技部先后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国家创新型县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83个,“星创天地”1002家,为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增加了活力。同时,科技部通过部际协同、四级联动、东西协作三大机制推动全社会科技力量进行脱贫攻坚,统筹推动全国科技系统扎实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而这三个机制在具体工作中通过“百千万”工程来实现。

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是贯穿“十三五”的一项重要科技扶贫举措,即在贫困地区建设“一百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动员组织高校、院所、园区、企业等与贫困地区建立“一千个”科技精准帮扶结对,实现“一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百千万”工程中,一是“百”,在贫困地区建设100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二是“千”,组织高校院所与贫困地区1000个科技扶贫帮扶结对。三是“万”,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去,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聚焦扶贫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系统推进科技扶贫,统筹科技资源,选派科技人才,促进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为贫困地区转换发展动力、提高生产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五个定点扶贫县,科技部加强系统谋划、创新工作机制,通过统筹推进“五个一批”,用科技的力量支撑五个定点扶贫县脱贫致富。一是人才,选送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挂职干部和科技人才;二是项目,实施了一批接地气效果好的科技项目;三是平台,建立了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创新创业载体;四是产业,做强了井冈山蔬菜、永新蚕桑、柞水木耳、佳县小杂粮,以及屏山的茶叶等一批有特色可持续的扶贫产业;五是民生,办成了一批有温度、暖人心的民生实事。科技部通过“五个一批”,使五个定点县成为创新驱动精准脱贫的示范田。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興科技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篇章。

江西省井冈山市:科技支撑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

井冈山市是科技部定点扶贫县,自1990年以来,科技部先后向井冈山地区选派了25届科技扶贫团,累计派驻干部92人参与扶贫开发工作。27年来,科技部通过国家星火计划、富民强县、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立项326个,项目资金3.2亿元,培育了江西井冈山茶厂、井祥菌草有限公司、华富畜牧有限公司、鹏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葡萄、草莓、猕猴桃、芦笋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通过科技扶贫,科技部针对井冈山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把“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创业式扶贫,激发井冈山干部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贫困群众技能素质,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有力地推动了井冈山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2016年以来,科技部发挥行业优势,指导井冈山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百”,指的是科技部批准建设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区,壮大了井冈蜜柚、有色蔬菜、有机茶叶等规模化农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15家,引进培育新品种1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0项,带动贫困户1239户,受益贫困人口3850人。

“千”,指科技部在井冈山投资6亿元,推动山东寿光与井冈山合作建设了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截至2020年年底,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为100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免费培训种植户2000名,示范带动乡镇蔬菜种植5万亩,园区种植的蔬菜平均亩产出达到6万元左右,蔬菜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效益可观。

“万”,指选派科技特派员进村入企。科技部在井冈山派了5个特派团、31位专家到井冈山对接服务,科技特派员们在井冈山的贫困村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工作。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政府宣布,批准井冈山市脱贫退出。井冈山市在全国592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科技扶贫功不可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多次召开部务会、党组会专题研究科技扶贫工作,部领导多次深入井岡山等地调研指导科技扶贫工作。成立科技扶贫领导小组,王志刚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徐南平副部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科技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工作推进、督导检查。建立部、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部门抓科技扶贫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科技扶贫大格局。制定出台《科技部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明确部署。

二是注重智力支持。贯彻国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向集聚人才要素,培养本土人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引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化“造血”功能,通过“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向井冈山选派和培训科技人员500余名,为扶贫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如拿山乡返乡创业科技特派员甘忠明,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设草莓基地480亩,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增收致富,占拿山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7%。

三是聚焦产业创业。围绕井冈山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突破口,以创业式扶贫为抓手,促进科技能人与致富带头人、技术成果与实际需求、创业扶贫政策与扶贫项目紧密结合,精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依托井冈山茶厂,实施“万亩有机茶提升及加工”科技专项,建立3个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确保三年按期脱贫。仅通过茶叶一项,带动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全市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四是超常规举措推进。创新井冈山市扶贫团组团模式,建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选优派强扶贫干部,井冈山市执行团成员共有四级选派挂职干部13人。组织编制《科技扶贫规划》,推动实施“一县一策”,完善井冈山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00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将科技扶贫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千方筹措帮扶资源为井冈山办好事办实事。如科技部机关服务中心在机关食堂设立井冈山等定点扶贫县名优特产品展销专柜。国际合作司通过“日本樱花计划”,组织井冈山市、永新县、赣县15名师生赴日交流。科技日报社向井冈山基层党支部赠阅300余份科技报刊等。

五是加强协作扶贫。动员组织东部地区发达省份与井冈山市开展对接帮扶。支持江苏省科技厅帮助井冈山市建设茶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井冈山工作站等。推动山东科技厅、寿光市九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井冈山市建设蔬菜科技园区。支持井冈山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协议,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大企业、助推扶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岗位50多个,带动500多贫困农户增收。井冈山瓯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江西省农科院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建立芦笋种苗培育基地,打造井冈山绿色有机品牌,近三年累计培训农户200多户,带动86户贫困户脱贫。

陕西省佳县:“六个三”科技工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2002年起,科技部将陕西省佳县确定为科技扶贫定点县,通过每年派出扶贫干部、安排科技扶贫资金和项目,促进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从2016年开始, 陕西省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开展了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工作。

2018年1月,科技部组建了由中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干部组成的第30届科技扶贫团佳县执行团(以下简称“扶贫团”)。扶贫团自成立以来,稳步推进“六个三”科技工程,着重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科技项目13个,直接投入资金3692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445万元,培训基层干部5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10000多人次,开展消费扶贫、帮助销售农产品58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6000余户15000多人增收或脱贫,为佳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助力。

结合佳县扶贫实际,扶贫团调整遴选了21名科技特派员和30名“三区人才”派往102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所有农业产业全覆盖,健全了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体系。

佳县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传统粮食作物收效甚微,高粱、谷子亩产始终徘徊在500斤、400斤左右,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很难形成产业并实现增产增收。针对落后的产业现状,扶贫团发挥优势,统筹全国科技资源,从山西省农科院筛选引进“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并于2018年在全县推广,2019年进一步扩大规模,种植渗水地膜高粱、谷子4.2万亩。同时,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重点示范了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高粱、谷子共6000亩,平均亩产增收80%左右,带动60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800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产量产值均创陕北同类粮食作物种植纪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佳县引进推广此项技术实现杂粮产量翻番,还成为陕西省科技厅向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的两个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此外,扶贫团还在佳县全面示范推广了包括强力降高塑形、引育新树种、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冻干健康食品、研发饲料添加剂等在内的红枣高效种植与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引种“中科羊草”、发展“胚胎移植”、拓展羊肉加工制品等“草畜加”全产业链发展技术与品种。红枣高效种植与精深加工技术、“草畜加”全产业链发展技术与品种是扶贫团的另外两大“法宝”,这“三类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推动了佳县农业提质增效。

在帮扶工作中,扶贫团还根据佳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实施了“三类科技项目”——持续落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推进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包括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个,投入资金5500余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000多户;省市科技项目有76个,投入资金1010余万元;成功推出有机小米、小米锅巴、杂粮代餐粉、黑晶枣、红枣醋、红枣酵素等一批新产品。其中,与西北大学合作建成枣花蜜生产线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认证,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的红枣防僵尸果与防裂果试验,以及探索枣树下套种模式等正在稳步推进。

东方红小杂糧国家级星创天地、瑞兴羊产业国家级星创天地、枣缘红红枣产业省级星创天地、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控根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泥河沟红枣科技示范园以及佳米驴、黑山羊、黑毛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扶贫团通过强化星创天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高校院所地方平台“三类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出的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在佳县遍地开花结果。这些基地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或培育创客、或转化科技成果、或研发新产品,对全县大学生、农民等群体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助推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陕西省柞水县:探索形成“三点一线”科技驱动脱贫产业发展机制

近年来,陕西省柞水县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精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能力。科技扶贫在全县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整体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科技部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执行团紧紧围绕巩固柞水县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目标,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向柞水汇聚,全力以赴争取项目、搭建平台、支持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一是强化人才培育,提升群众发展能力。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吴清平等20名知名专家成立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定期指导柞水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培训8场次500余人次,木耳菌包护理、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技术培训9场次410人次,培养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技术、熟管理的本土人才。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提高带贫益贫质量。紧扣柞水木耳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争取各级科技项目24个总投资1320万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全力加快科技项目建设进度,西川现代中药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全面竣工,食用菌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启动建设,累计带动贫困群众660户1605人稳定增收。

三是支持木耳产业,延长木耳产业链条。探索形成了“三点一线”科技驱动脱贫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成了木耳大数据中心、食用菌质量检测平台,形成了生产管理、农户指导、质量溯源“三大技术体系”。支持柞水县内企业研发出原味木耳饮料、木耳复合肽饮料等产品,开展菌渣有机肥、菌渣栽培基质配方和废弃塑料袋处理研究。推介柞水木耳亮相2020年科技活动周,对接阿里巴巴公司通过网红主播带货、参加“人民网两会夜话为它下单”等活动,帮销柞水木耳等农副产品420余万元。

四是建好创新平台,增强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创新型县建设,全力推进以柞水为核心区的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继建成7个功能区,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生产、孵化、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申报星创天地2家、众创空间1家、省级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1家、科技示范村1个。

柞水县委精准施策、精细“绣花”,创新推行全域旅游“四联”“三建三带”就业扶贫、“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扶志扶智“六大行动”“一主两优”脱贫产业等精准扶贫模式。紧扣产业扶贫治本之策,柞水县结合资源禀赋和群众生产习惯,将木耳确定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编制木耳产业十五年发展蓝图,制定了19项奖励扶持政策,实施公用、企业产品品牌相结合的“母子品牌”战略,完善生产和质量“两个标准”,建立了质量检测、追溯、诚信“三大体系”,培育了3条3000万袋以上木耳产业带,46个200万袋以上木耳专业村,创新“两借两还”模式,把60%的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木耳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耳朵”,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全国十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2018年,柞水县被国家科技部评选为“首批创新型建设县”和“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单位”。2019年,柞水县整县“摘帽”,2020年全面脱贫。

此外,柞水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基础、补短板,改穷貌、换新颜,稳步推进人居环境向生态宜居转型。同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开展院落硬化、环境整治和“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主题活动,朱家湾、金米村入选美丽休闲乡村,营镇、石瓮等17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如今的柞水,“生态美、设施美、村容美、庭院美”,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