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针浅刺法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验案1则

2021-01-10赵楠李静张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刺法口角面神经

赵楠,李静*,张瑶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内一科,天津 30019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54岁,2019年6月14日来诊。主诉:左侧口角歪斜10天。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未系统治疗,近半年自觉耳鸣加重,遂于5月31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门诊,查颅脑MR考虑左侧听神经肿瘤,遂行住院治疗,于6月4日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出现左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经输液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具体用药不详,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刻下: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左侧口角歪斜,鼓腮漏气,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左额纹消失,不能抬眉,眼干,时有头痛,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差,寐欠安,二便调,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细。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评分为 V级。

中医诊断:面瘫病;证型诊断: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损伤。治疗原则:益气扶正,活血化瘀。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水沟、承浆,左侧睛明、阳白及面部阳明经筋,右侧合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0.30 mm×40 mm 毫针,百会、四神聪行捻转法平补平泻;水沟、承浆向上斜刺、浅刺2-3分;睛明嘱患者闭眼,紧贴眶缘直刺;阳白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呈 15°角分别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方向斜刺;合谷穴垂直刺入,得气即可;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在地仓与颊车、下关与迎香之间排刺、浅刺2-3分,每针间隔 0.5-1寸,视患处部位大小调整针的数目与间距,以上穴位均刺入即可,不予强刺激手法,留针 30 min。起针后,取左侧阳白、颧髎刺络拔罐,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轻刺阳白、颧髎穴3~5下,出血1~3mL,1号罐吸拔3分钟后取下。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3周后,左眼睑闭合不全较前改善,左额纹较前改善,左口角低垂,鼓腮漏气,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接受针刺治疗,因患者怕疼,停刺络拔罐。治疗10周后左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恢复正常,左眼上睑稍用力即可完全闭合,眼干已无,左侧嘴角闭口时无明显低垂,仅在发笑时稍有低垂,鼓腮不漏气,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House-Brackmann 分级量表总体评分Ⅱ级。

2 按

本案例为听神经瘤术后损伤面神经所引发的面瘫,患者术后损伤元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于脉络,气血不能濡养,故局部肌肉驰长失用。气虚故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差;瘀血阻络,故见头痛、失眠。故当治以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为法。取穴以面部足阳明经筋循行部位为主,经筋行于体表,治疗宜轻刺、浅刺。另外,浅刺具有扶正祛邪的效果,《灵枢·终始》载“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1],《医学入门》也说“补则轻浅而针,从卫取气,从其卫气随之于后济其虚。”[2]故局部用多针浅刺法,沿阳明经筋分布排刺、浅刺,以激发脾胃之气,化生气血荣养面部,发挥补气行血,祛瘀通络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分支从表面进入肌肉并分布在肌肉表面[3],有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功能的恢复[4],故选择浅刺手足阳明经穴可直达病所,对面神经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使受损的神经纤维得到有效的恢复。丝竹空、攒竹、阳白穴分别为眼轮匝肌、枕额肌运动点,颊车、颧髎、太阳穴分别为颊肌、上唇提肌、眼肌运动点,水沟、地仓、承浆穴分别为提上唇肌、口轮匝肌、下唇方肌运动点穴位,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促进肌肉收缩,有助于提高面部神经兴奋性[5],从而改善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偏歪等症状。

阳白穴一针四透,有宣散局部气血,改善眼睑闭合不全、闭目露睛的功效;针刺睛明穴可有效改善眼睑闭合不全,是李静主任治疗面瘫病眼睑闭合不全的经验用穴,二者相辅相成。水沟、承浆分别位于督脉和任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二穴合用可通调任督,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颧髎、地仓刺络拔罐可以祛局部阻滞之瘀血,瘀血去则气血可通,治疗口角歪斜、流涎。百会为督脉穴位,与经外奇穴四神聪合用,可起安神定志,调养脑络,活血化瘀之效,治疗其头痛及失眠的症状。“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善治头面诸疾,采取巨刺法,可奏平衡阴阳,通络活血之功。

李静主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尤其是面瘫后期,对患侧局部应以多针浅刺为宜,不宜用重手法及电针等强刺激,否则可能会引起患侧面肌痉挛,即面瘫的“倒错”现象。因为面瘫后期,久病气血亏虚,局部筋脉失于濡养,强刺激反而损伤经气,消耗气血,导致患侧肌肉萎缩、挛缩而出现口角反牵向患侧。虚症禁泻法,不宜深重强刺激,以免泻过而更虚,伤其经络,使病情加重,浅刺法属微量刺激,更为适宜。且面瘫病程较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情绪,深刺穴位,患者针感明显,反应剧烈,耐受程度低;浅刺法针刺深度较浅、针感弱、疼痛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杨丽霞等[6]也主张面瘫疗程在1个月以上的患者应停用电针,以免造成面瘫倒错现象,或面肌的联带反应。

另外,浅刺具有扶正祛邪的效果,《灵枢·终始》载“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患处因瘀血阻滞,失于濡养,故用浅刺法可发挥卫气之作用,温煦皮腠,祛除邪气,而不伤气血。《医学入门》也说“补则轻浅而针,从卫取气,从其卫气随之于后济其虚。”因此,面部穴位应该浅刺且手法宜轻。

多针浅刺法治疗面瘫,有益气扶正,化瘀通络之效,守法不移,终获佳效。但患者面神经受到实质性损伤,只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其症状,调整全身状态,不能完全恢复原状。

猜你喜欢

刺法口角面神经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知识图谱分析*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术前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重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