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竺华教授运用一贯煎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临床思考
2021-01-10尹莎刘竺华李玮
尹莎,刘竺华,李玮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一贯煎”方,出自清代《续名医类案卷》[1],为名医魏之琇(字玉璜,又名柳州)所首创。魏之琇是清代医学家,又是当时有名的诗人,魏氏在辨病识证方面注重肝木的作用,认为临床内伤杂病多责之于肝木;在实践用药方面崇尚养阴,结合前人养阴增液观点,提出养肝阴,清肝火,柔肝木的观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对此方颇为赏识,遂在整理时编入其合辑《柳州医话》中。魏之琇云:“余自创一方,名一贯煎。可统治胁痛、吞酸、疝瘕,一切肝病。”魏之琇此方,治病求本,关键在于肝,尤重肝、脾,用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抑木三法,全力围绕肝木,统治一切肝病,谓一理贯穿始终,合“吾道一以贯之”之说,故以“一贯”而名之。余师在临床中重视古方,但不局限于古方的限制,根据临床随证变通,以求病机方药相对应。
1 病案1
王某某,女,65岁,2019年6月26日就诊,患者三年来自觉腹中有气,胃部怕凉,2018年8月曾于我院行胃镜示:1.胃角溃疡(A1),2.十二指肠球炎伴糜烂,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DOB=30.5,心电图报告正常,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诉近三年来间断于当地诊所服用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成药如附子理中丸、丹栀逍遥丸、开胸顺气丸等治疗,去年胃镜检查后曾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间断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患者自诉开始服中西药尚有效,后服药症状未减轻。现症见:患者仍然觉腹中有气,打嗝、嗳气后症状稍缓解,胃脘部怕凉,喜温喜按,无上腹部疼痛,偶反酸,无烧心,进食量少,口干口苦,大便日一次,质黏量少,小便正常。晨起后觉乏力。舌质暗红,舌底静脉瘀曲,脉弦滑。治则以疏肝和胃为主,方以“四逆散合百合乌药散”加减化裁并嘱患者复查胃镜。方药:百合24g柴胡12g白芍12g枳壳12g乌药12g醋香附12g佛手12g生地12g 炒麦芽18g炒谷芽18g紫苏梗12g丹参5g甘草5g,共6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二诊复诊时:患者自觉服药后症状减轻,2019年6月28日复查胃镜提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继以上方加减调理并加泮托拉唑肠溶胶囊20mg 日一次口服。三诊复诊时:患者上消化道病情缓解,仍觉口干口苦,方选“一贯煎合四逆散合百合乌药散”加减,处方如下:生地12g,当归6g,川楝子6g,石斛12g,太子参10g,柴胡12g,枳壳9g,白芍12g,百合24g,乌药12g,山药9g,赭石9g,焦神曲20g,焦麦芽20g,香橼12g,甘草6g。以此方继续调理5周患者胃脘部诸症消失,病情缓解,体重增加4斤,复查胃镜溃疡愈合。
按:“上腹部怕凉”见于痞满、嘈杂、呃逆等多种脾胃系病证之中。金元以后大部分医家认为此病的原因在于胃寒,认为病机的本质是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但临床上如果单以“寒”为切入点临证用药,效果反而没那么好。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会描述自己胃脘部怕凉,得热缓解,遇冷加重,大部分医家认为会认为这是脾胃虚寒导致的,需用辛热或温热之品散寒。经过临床总结,许多胃凉是由湿蕴不化、肝郁气滞、胃火上逆导致的胃阳受阻,胃脘失于温煦造成的。其中以湿浊蕴阻中焦和肝气横逆犯胃最为常见。①湿邪蕴阻中焦是胃脘部怕凉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性质黏滞,易阻遏气机,且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当湿邪壅遏中焦时,阳气不能畅达至五脏六腑,就会出现胃脘部怕凉,甚者可见恶心、呕吐痰涎,痞闷不舒,纳呆,大便黏滞,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治疗此病机导致的临床常见病当以祛湿为主,湿祛则气机得到通达,阳气可到达胃脘部,怕凉自除。临床一些医家误投温中散寒类药品,反而只能使病人口干口苦加重,其不能排除湿邪加热化为湿热,热邪反过来损伤胃阴的原因。故在治疗上,应结合临床,抓住主要病机,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病情。②当今社会,随着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肝气郁滞的人屡见不鲜。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则全身气机不畅,阳气随着气机郁滞在某一局部,无法到达全身,局部可见胃脘部怕凉,胃脘部疼痛,全身可见手足不温,反酸、烧心、嗳气,得热舒缓,善太息,进食后嗳气频频,大便黏滞,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弦滑。临床见此病情,可先通调气机后,待全身气机周转开,阳气便可顺着到达全身,发挥其温煦作用,胃脘部怕凉自然可以缓解。疏肝理气药以温热燥散之类为多,久用易化火伤阴,助生湿热,因此选择药物时应适可而止,而选择一些甘平的如“三花”玫瑰花,茉莉花,佛手花之类。
临床中的病人病机往往相对复杂,多数情况下是几种病因同时存在。比如发病之初是脾虚湿阻,日久则湿郁化热,造成脾虚湿热。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初起邪实为主,日久难免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此病案中的病人一开始服用丹栀逍遥丸、附子理中丸起效,即疾病起初有肝郁气滞、胃阳不足的一面,但气滞日久会化热,服用辛热之药亦会化热,久之则伤阴,故后来效果不显。提示我们临证时要注重病机的转化,就诊时病人实乃“气滞”与“胃阴不足”共存也。一贯煎的君药为生地黄,《药性论》谓生地言:“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配合石斛,麦冬,枸杞子等药品,既能滋补胃阴,又可滋养肝肾之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石斛:“味甘,性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四逆散来源于《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既有调和肝脾功效,又有宣阳气郁滞之效。百合乌药散以2:1的比例相配伍,有行气不伤阴的特点。
2 病案2
康某某,男,34岁,2020年6月20日就诊,患者诉1年前因饮食不规律出现间断胃脘部不适,加重三月,觉腹中有气,嗳气后症状减轻,伴左侧胁肋部不适,进食后加重。平素胃脘部怕冷,无疼痛、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等。自诉平时性情急躁,易口苦,口干。患者自发病以来未做过任何检查,自行服用“奥美拉唑”后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见:患者胃脘部不适,觉腹中有气,嗳气后症状减轻,胃脘部怕冷,喜温按,伴左侧胁肋部不适,进食后加重,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等,口干口苦,食欲差,大便日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白,脉弦。予疏肝和胃法为治,方以小柴胡汤合一贯煎加减化裁并嘱患者检查胃镜。柴胡10g黄芩10g姜半夏10g 党参10g生地黄10g 沙参15g麦冬15g枸杞子6g川楝子6g甘草6g炒麦芽20g 炒谷芽20g,7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二诊复诊时:患者告知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药后诸证有减,嘱其原方加减继服7剂。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症状已大减,嘱其调畅心情,清淡饮食,原方继服1周以巩固治疗。
按:分析此病,起病初期,乃属肝胃不和证,患者为一青年男性,工作压力常年较大,受其影响,脾气急躁易怒,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肝郁日久必化火,火灼肝络,阴血亏虚;同时青年人中熬夜、玩手机现象已司空见惯,熬夜伤肝,易耗气伤血,日久耗伤肝胃之阴。肝宜柔宜疏,胃宜降宜通,应用柔肝疏肝之品滋养肝胃之阴,待津液来复,则肝自平胃自降。高斗魁[2]认为“肾旺,则胃阴充足”,《内经》中有言“肾者,胃之关也”,一贯煎方中既有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又有生地黄为君药滋补肝肾之阴,肾阴一足,胃阴自足,柴胡以疏肝清热,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如此配伍,可使肝体得以舒畅条达,胃自复降。
凡和平年代,情欲为病者居多。情欲则火生,欲动则火旺,精血津液因之暗耗,相火因之妄动。故近代病人多阴精不足,上实下虚者十之有九。情欲为病还可以导致情志不舒,气郁不伸的气机郁滞,若情志失和,会导致气血失调,进一步发展为脏腑失和,久而发展为郁病。气郁则血行不畅,故日久发为血郁,若气郁日久,热不疏泄,日久化火又易形成火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3]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张景岳有言曰:“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至当升不升,当降不降,而郁病作矣,故或郁于气,或郁于血,或郁于表,或郁于里,或因郁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4]心身双重的疾病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去更多地重视、治疗。结合我们的生活,随着竞争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面对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越来越大,“996”工作制在一些发达城市畅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多样化,许多年轻人既要接受工作的考验,还要经受失眠、焦虑、抑郁等的折磨。绝大多数人去医院检查结果都正常,只是由于心理上的不适,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和主观感觉,这就是心身疾病。有鉴于此,余师在临床工作中除了诊疗疾病,还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病人心结的打开,依从性逐渐提高,许多人的身心疾病得到了共同治疗,临床观察通过这种方式治疗的疾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