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精神性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21-01-10赵志辉

关键词:精神性总分量表

赵志辉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引言

伴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运动,精神性在西方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得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建构而被心理学家普遍关注。精神性具有积极意涵,是对个体的超越性、超意识的敏感性和生命意义感的认同的个体现象,更倾向于个人的、非组织化的主观体验和感受[1]。目前西方精神性测量工具发展已经很成熟,并且朝着整合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学者近来也开始关注精神性这一心理构念,不断着手精神性概念和理论的介绍,[2]量表修订[3]甚至进行编制本土化精神性量表的探索[4]。但修订和编制的量表以西方精神性理论为基础,国内仍缺乏广泛认可的本土化大学生精神性量表,并且对精神性的概念未给予跨文化的区分[5]。针对这一缺憾和不足,笔者初步编制了大学生精神性指数量表(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ity Index Scale),该量表充分吸收和涵摄了本土精神性文化精义,信效度良好,满足量表的测量学指标,可以用作大学生精神性发展评估工作。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影响大学生精神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研究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以期弥补相关方面实证资料的不足,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题,并为促进大学生精神性健康指导方案的设置与完善,以及为未来进行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工具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精神性指数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是在借鉴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性要义,整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性思想资源。该量表对精神性的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界定:精神性是个体对得失、苦乐等终极生命价值的认知,对存在意义的认同和生命意义感的寻求,并能通过精神练习和超自然体验实现个体超越的内在支持系统。初步将精神性结构划分为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感和超越性体验三个维度,即分别对应精神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体验。生命价值观是指运用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苦乐、得失甚至生死等生命终极价值的认知方式;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与终极实体相关联时产生的意义感,它是对存在意义的认同和生命意义的寻求,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高度相关;超越性体验[6]旨在衡量个体站在他们的角度对时间和地点的直接感知之外的能力,以及从一个更大、更超然的视角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导致对生活有更全面的理解。

精神性指数量表的项目编写,重点是充分吸收传统精神性文化精义,并参考已有量表的题项,以及从访谈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表述转化为条目。初测问卷共包含23道题目。首先,进行项目评估,请5名心理学专家对理论模型和问卷题目提出修改建议。其次,请28名在校大学生对初编问卷进行测试,提出修改意见并增加1题。再次,进行项目可读性评估,请心理学专业研究生5人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研究生2人,对项目表达和逻辑问题进行评估并进行再次修改。最后,经过严格的编制程序,先后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最终的正式量表。

正式量表共包括12道题目,其中,生命价值观4道题目,生命意义感5道题目,超越性体验3道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性水平越高。信度分析表明精神性指数量表总分和生命价值观及生命意义感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都接近0.7,超越性体验维度为0.563,达到了最低标准。本研究选取了75个被试作为重测样本,间隔两周后施测,结果显示,总体上重测信度良好,精神性量表及三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89,0.696,0.769,0.616。效度方面,精神性各维度的相关在0.170~0.538之间,各维度与精神性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603~0.819之间,皆在正常的合理范围之内。按照初测后确定的精神性结构,对12道题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拟合指数良好,达到了测量学标准,见表1。

(二)样本选择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象包括山东、湖南、北京等地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现场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13份,问卷有效率88%.其中,男性287人,女性326人;文史类专业329人,理工科专业238人,艺术类专业14人,专业不明者32人;有宗教信仰33人,无宗教信仰580人;平均年龄21.76±2.413。其中,便利取样75人两周后重测。具体信息如表2。

表2 人口统计学信息表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对施测的精神性指数量表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人口统计变量在不同维度上进行比较。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精神性指数量表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全部被试在精神性量表总分及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被试在精神性上的平均得分(43.08)高于量表的中点值(32.5)一个标准差以上,在生命价值观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15.61)高于分量表中点值(12.5)一个标准差以上,在生命意义感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19.12)高于分量表中点值(15)一个标准差以上,在超越性体验维度上的平均得分(8.35)低于分量表中点值(10)一个标准差以内。

表3 大学生精神性概况(N=613)

(二)精神性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T检验的结果显示,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超越性体验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精神性量表总分上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在生命价值观上的得分均超过中点值(10)两个标准差以上,见表4。

表4 性别差异(M±SD)

(三)精神性在宗教信仰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有无宗教信仰在超越性体验维度和在精神性指数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宗教信仰的精神性总分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的精神性总分。一方面说明了超越性体验是精神性的核心,从而使精神性得以区别其他心理学结构;另一方面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两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也说明精神性概念和宗教性是两个不同的构念,无宗教信仰依然具有精神性,见表5。

表5 宗教信仰差异(M±SD)

(四)精神性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表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在各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本科文化程度和研究生文化程度都与专科文化程度的被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和研究生文化程度的被试不存在差异。在生命价值观维度和精神性量表总分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得分基本持平,并且都高于专科生,达到边缘显著。

(五)精神性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表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超越性体验维度、精神性量表总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其他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显著高于文史、理工专业。

表7 专业差异(M±SD)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精神性特点

除了超越性体验维度,精神性指数量表总分及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均在中点值一个标准差以上,说明我国大学生的总体精神性状况处于健康和良好的状态。具体而言,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上的平均得分为3.90和3.82,超过中间值3,超越性体验平均得分为2.78,低于中间值,说明在超越性体验维度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我国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18~25岁),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心理逐渐成熟,已有了很强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日益明晰,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同。此时他们心理上的疏离感和不足感开始逐渐消失,创造终极意义的需要就变得更加突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让他们充满了生命意义感。同时,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对生活或学业上的困难、挫折和得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认知,甚至对生死等终极性价值也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这种价值认知受到其成长中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此时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形成并日趋稳定。

超越性体验维度得分低于中间值,说明大学生整体精神性水平相对较低。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了精神性的年龄效应,纵向研究记录了人的精神性水平在一生中的变化有递增的趋势[7],国内的精神性研究[8]也同样发现了精神性水平在30岁以后才开始提升。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在我国的文化大环境下崇尚宗教的占比不高,而超越性体验是精神性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得以使精神性成为区别其他心理构念最重要的因素,故而大学生整体的超越性体验水平并不高。

(二)大学生精神性影响因素

1.精神性在性别差异上的比较分析。T检验的结果显示,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超越性体验上则相反。这一结果验证了一些研究结论,即男生相比女生背负了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受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对男性负面行为的容忍度相比女性要更加严格,导致男性的负面情绪普遍较为严重[9],从而可能滋生无意义感。另外,有研究发现[10]男性倾向于获得实际的帮助,而女性倾向于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实际生活中男性通常是理性思维较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为主,而女性则更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感的寻求与获取。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女生的关系感受度一般要优于男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宏观层面而言,中国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半边天”的角色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建设的各个岗位的女性都参与其中并做出了很大贡献。2013年4月,福建省妇儿工委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在很多项目上相比男性更加具有幸福感,对社会发展更有信心,总体幸福感水平更高,总体上普遍呈现出更积极的评价[11],所以女性表现出更高的生命意义感水平。

Piedment[12]通过国外的被试研究发现,在祈祷实现(prayer fulfilment)、统一感(universality)和连通感(connectedness)上的得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本研究结论与之相反,说明了文化差异性的存在。上文言及传统文化对男性的期望是独立坚强的形象,导致中国男性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会像女性一样向外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相反是向内探寻与终极实体的联结,能以超然性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从而化解心理危机和冲突,因此相比女性有更高的超越性体验水平。

2.精神性在宗教信仰背景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有宗教信仰的被试在超越性体验和精神性指数量表总分上,显著高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被试。究其原因是宗教信仰者会经常性地参与宗教组织活动,以期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对话,宗教中的神灵体系和超凡力量与信徒的个人意识联系紧密;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更多的意愿和机会来进行祈祷、静坐、止观等灵性提升的练习,他们相应地会感受到更多的超越性体验,有更多的内在超越性情感需要,相比无宗教信仰人群表现出更高的精神性水平。Carlson,Bacaseta和Simanton[13]就曾发现,祈祷特别是虔诚的冥想,对大学生焦虑和愤怒的心理症状有积极的影响。Westgate[14]建议未来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教堂之外,探索不那么正式的精神聚会的影响,如冥想心理辅导和练习。

3.精神性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因素在生命意义感维度上主效应显著,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上依次递增,专科生和本科生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差异显著。已有研究[15-16]考察发现文化程度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幸福感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本研究也验证了类似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也不同,本科以上相对文化层次高的人,有更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会更加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个体的业余生活会更具多元化。此外,高文化程度者相比低文化程度者有更强的生命意义寻求倾向,有更高的心理需求水平和自我实现水平,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求更高,会有更加合理的生活和职业规划,因此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生命意义感会更高。

4.精神性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超越性体验维度、精神性量表总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专业显著高于文史、理工专业。生命意义感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文科生在生命意义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理工科学生,而艺术专业学生得分又高于文科生。首先,在专业上超越性体验维度存在统计学意义。文史专业知识涉及许多身心安顿和生命超越的问题,因此文史专业学生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得分。而艺术专业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纯个体性的,艺术创作的灵感有时候来源于精神性,艺术是精神性发挥的一种方式,由于工作和专业学习的要求,艺术专业学生或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更敏感,更有悟性,所以艺术专业的被试相比文史和理工专业的被试,在超越性体验上有更高的分数。其次,虽然生命意义感维度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文史和艺术专业得分均高于理工科专业。这主要是因为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多是理性逻辑思维,基本不涉及人生终极问题的解决;而文史和艺术专业学生则主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都与个人生命体验和成长息息相关,相应地对价值观念相关的问题思考较多,学识和思辨无形中会融入个人信念中,对个体生命意义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精神性指数总分及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维度平均得分均远远超过中间值,超越性体验平均得分低于中间值。

2.生命意义感和超越性体验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超越性体验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超越性体验和精神性量表总分在宗教信仰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宗教信仰的被试在超越性体验维度和精神性指数量表总分上,显著高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被试。

4.生命意义感维度在文化程度因素上主效应显著,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上依次递增。

5.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超越性体验维度、精神性量表总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专业显著高于文史、理工专业。

6.样本取样数量偏少,研究结论具有局限性。后续研究要在专业、区域等人口统计学资料方面做到平衡,扩大样本数量并编制量表常模,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使结论具有推广性。

(二)相关建议

首先,可探索精神性教育进高校校园的具体路径和适切方案,将精神性而非宗教性的精神性实践方法纳入已有教育体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身体、情感、精神、社会和医学[17],其中精神性因素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也最易被忽略。因此可考虑引进科学的精神性调适方法,如西方科学的冥想心理学教育,以及焦点小组或者团体辅导等方式。这些精神性实践方法的目的在于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自我认同感和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调整自我定位和目标以获得生命意义感,以及通过相关练习获得个人精神性的超越。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培训课程中精神性教育的比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要切实关注并加强引导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其生命意义感,增进超越性体验,最终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水平。

其次,针对男性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低于女性,低文化程度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普遍不高,理工科在生命意义感、超越性体验和精神性总分上低于文史和艺术专业的情况,在精神性教育实践工作中,需特别重视精神性发展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就性别差异而言,应积极鼓励和引导男生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升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韧性和心理资本,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最终提升整体的生命意义感。就专业差异而言,相比文科和艺术专业的学生,理工科学生主要处理的是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擅长逻辑思维能力,受当代工具理性思潮影响更大,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权利和利益获取,而无视超越性的精神生活,因此今后的精神性教育应注重不同专业间的课程设置,以权衡不同专业间的差异。

最后,在大学生精神性结构初探的基础上,应继续探明大学生的精神性结构,充分把握精神性的本土文化内涵,认真归纳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之上尝试使用内隐认知、ERP、FMRI等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精神性问题,进一步揭示精神性的深层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为精神性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资料。在实践应用中,力图把国内外最新的精神性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将精神性教育纳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不断提升思想教育或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当代大学生全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推广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精神性总分量表
上下级工作场所精神性匹配与下级主动行为的关系*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