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驱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

2020-12-20付加佳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金 辉,付加佳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重要,但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社会重视转化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社会期待”[1]的矛盾。网络科技的发展早已摆脱过去那种“依靠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初级计算机互联阶段,经过移动互联阶段而步入了智能互联阶段”[2],物物互联、人人互联的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大数据时代,要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把握大数据的时代特征,突出价值观教育作为开展高校文化教育的核心,推动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大数据开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势

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数据说话,即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育全要素具体指标化,并依据属性、类别、效用等因素进行分类处理,从而获取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变化、思想动态等方面的精准认知,并以此为客观依据来预测教育对象在心理、行为以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趋势。这样,高校价值观教育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对教育对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以及对教育方法的盲目选择,从而设定科学、完善的价值观教育体系,规划具体、合理的教育内容,选取适时、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大数据促进对教育主客体精准价值的认知。教育主客体,即整个教育活动的施教者与受教者,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两大关键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由人来组织、主导的“对象化”过程。因此,对于“主体的”“人”的认识成为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费尔巴哈“对象化”的人的认识与批判中,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的重要哲学命题,人是一种“自由自觉活动的”“类存在”,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有思想的生命存在,它是具有主动选择能力的对象性活动。从人的本质特征来看,作为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质承担者的主客体双方都具有主观意识能动性、创造性,这就为我们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主观情感的干扰。但是大数据技术可以利用“数据量化”代替“情感变化 ”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双方展开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主客体双方在日常行为、思想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多维指标,依据教育目的来筛选特定的信息,摆脱过去那种依据主观判断来开展经验性教育的局限,这不仅可以对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行、行为习性、知识才能有精准的认知,而且对教育对象在价值涵养、才能储备方面都会得出量化的数据分析,从而为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教育提供认知基础与数据支撑。

其次,大数据开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场域。大数据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网络信息领域的拓展,提升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以过去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来看,由于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虽然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十二对范畴进行了抽象概述与高度凝练,并付诸正统的、严肃的理论灌输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但成效远低于预期。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抽象的理论说教与概括性的价值转述会使整个思想价值教育活动显得枯燥乏味。因而我们既无法准确测评施教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同时也无法准确、科学地监测受教者的价值观教育实效,这样便形成了教育滞后。而依托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打破因固化的教育模式与滞后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单向教育模式,使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双向互动的教学关系。MOOC教学、网易公开课及“雨课堂”等就是借助大数据收集、分析、掌握教育主客体在对理论的认知、内涵实质把握等方面的信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而施教者在大数据的教学平台上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则通过移动终端来自主学习与及时互动,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大数据时代,有效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结构,必须要牢牢把握网络科技前沿,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利用大数据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场域。

二、大数据衍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挑战

在大数据的发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客观、理性地认识到事物发展的矛盾性,防止出现对外物的认识固化、绝对化、片面化。我们要以形而上学的认识论错误时刻鞭策自己,要树立唯物辩证思维,保持对大数据的理性、客观认知,分析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带来的现实挑战。

(一)“技术异化”向“人的异化”的转向

“技术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它其实就是主体的“人”的本质丧失的过程。世界历史是印刻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历史,我们锻造出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也创造、延承着人类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制造并使用工具,而从生产资料的存在形式来看,大数据就是现代“工具”的先进代表。技术革命促使人类社会实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也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动力支撑。但是“生产工具”总是历史地存在着,“大数据”作为时代的发展产物,也必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过去式,甚至会走向“技术异化”,成为制约、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异己力量。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考察时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4]。大数据时代,我们设想用技术驱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转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方式等途径来推动对高校人群的价值树立与精神塑造工作,以期为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西方存在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会使主体变为技术的附庸,它虽然扩展了物质资产,但是前提是人必须以消耗自身的精神为代价。长此以往,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出现价值迷茫、信仰缺失等现象,而作为人的根本的自身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便丧失了,技术由人创造,反过来又支配与控制了人。这样,“技术异化”便逐渐走向“人的异化”,成为一种“制约且与主我相对”的否定力量。因此,我们在利用大数据有效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防止大数据的技术异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价值内涵、精神实质与道德要求的消解的危机。

(二)“德”与“法”的价值消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必须贯穿教育始终。大数据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原本旨在依托大数据技术获取对教育要素客观、全面、精准的分析,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成效,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与道德理想贴近实际地展现出来。但对大数据进行哲学反思后会发现,大数据下的信息媒介是以自由为价值标榜的,大数据准入门槛较低,自由的限度难以把握、衡量,自由的底线可以被任意解读与伸缩,我们在使用大数据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面临着信息筛选与价值辨识的问题。在大数据的虚拟场域中,言论的自由、信息传递的迅速,以及对行为束缚机制的缺失使大数据平台被当成了现实情绪发泄的场所。加之受教者长期以来对过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抽象理论说教与道德感化产生了厌倦与抗拒,他们抓住这种虚拟空间的法律束缚与法制监管的漏洞来任意评判他人,网络辱骂、道德绑架等问题频现。一些低俗、恶俗、媚俗的网络信息开始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空间。正如尼尔·波兹曼在评述现代媒体时说道:“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5]这种潜在的娱乐化危机冲击、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与真理精神,从而产生了认知困难与信仰危机,进而束缚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效,“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原则存在价值消解的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向创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高校群体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追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锻造他们的灵魂信仰。尤其是身处大数据时代,创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便捷高效的大数据平台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契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

(一)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数据”时代浪潮下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学主导的施教者以及作为受教者的另一个教学主体,在面对大数据传递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及精神文明等网络信息时所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从而保证大数据的应用与组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向而行,互补互进。

第一, 奋力夯实教育主体的基本教育素养。所谓的基本教育素养是相对于教育拓展素养来说的,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扮演教育角色的个体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可以用教育准入门槛来比喻,它主要包括教育学习的动机、背景、原则、道德以及从事教育学习的基本技能。大数据改变了教育的社会整体大环境,但是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立德树人”的任务导向以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原则没有褪色。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强调教育主体双方基本教学素养的巩固与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8],这就要求我们对高校教师的育人教育必须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的标准,做好守正创新工作。对于高校受教者,要注重培养其学前素养,从学习能力、思维活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等方面展开学情分析,锻造其基本的价值评判能力与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以此来应对大数据中庞杂的数据信息和多重价值观念的冲击。

第二, 着力实现教育主体双方的信息素养与大数据思维的现代性转变。信息素养与大数据思维主要指高校教育主体以大数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涵养与大数据分析思维。教育主体双方现有的技术素养与大数据使用必备素养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当前开展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大数据时代,教育者的教学技能、网络技术素养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综合,可以突破以往固化的教学场地、保守的教学工具的束缚,采用全景式采集数据,通过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以及多渠道互动来驱动教育教学探微。相比于简单地认为大数据促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就是实现教学平台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来说,它引发的教育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关键。这种教育思维的转变是对传统教育的价值说教、理论灌输的重塑。大数据对教育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加精准、科学地展开学情分析和有效的分众教育实践,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加优化,甚至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成效的反馈都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中完成。

(二)设置优质的教育内容

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必要举措与必然趋势。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育实效,关键在于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在遵循教育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大数据的融合、优化。

第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大数据空间。“物物相连,人人相连”的大数据格局使得信息交流速率提升,教育视野、空间不断扩大,也使得外部信息向教育过程的渗透速率加快。这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信息的获取、对教育主客体的学情认知分析,以及对教育手段优化成效明显提升,但是大数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使其内部充斥着庞杂的网络数据信息,多样的、错误的、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一股脑地涌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严重地破坏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有效抵御、防范各种错误、腐朽、落后的社会价值思潮成为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的紧急任务。我们必须借助大数据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与筛选功能,在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在媒体平台上设定后台信息预警、防御程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规范与道德原则为价值筛选条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净化,从而筛选、过滤、清除掉那些品质低劣、内容粗俗的教育信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清洁,减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来自外部的思想干扰与价值破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理论品质与价值涵养。

第二,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现代性转变。当前制约、束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重要问题在于核心价值观理论上的抽象性及其自身深层的政治属性与权威性,尤其是在我们以往的教育形式上,无论是对核心价值观价值内核的规定,还是在教育内容形式的编排上都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的严肃性与形式的规整性,从而导致其在大众生活实际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缺失。大数据平台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向事物存在的转变来克服羁绊。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来承载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层价值要义编排成图片、影像等来安排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正面启发引导,精心设置并诠释主题,促进主流价值观深入民众内心”[9]。这正是我们对大数据时代发展规律的遵循,也是对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实际的精准把握。

(三)以精准教育思维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所展现的媒介优势,尤其是其在信息收集、存储、划类、综合分析以及模式构建上所具有的特征,一举改变了过去小数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教育认知的局限,使得新时代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由“广识教育”转向“精准教育”转变的新里程。

第一,以大数据获取教育主体的精准教学认知。对教育各要素的认知是开展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前提,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要素和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情感转变、思想渲染和价值观重塑的过程。大数据技术铸就的精准教育思维将整个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教学系统,相比于过去对最终教学成效的关注而言,数据思维更加关注教学系统的整体资源优化与科学合理配置,通过对施教者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论涵养、政治觉悟、价值信念、原则立场、思想实际及行为习惯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从而从教育源头上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深度、价值广度与科学高度。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的信息分析思维可以破除“信息茧房”效应的束缚,突破主体思想情感、认知习惯等主观情感因素的干扰,从而拓宽教育主体的思维视界,提升教学分析能力。对于受教者而言,开展大数据精准认识,是为教育者提供教育内容的科学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从这一层面来看,以施教者与受教者为双主体展开大数据学情分析与精准认识,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基础性工作要领。

第二,抓住大数据数字化与网络信息化潮流,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创新。以往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囿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教与学活动始终以黑板为教学阵地。科技革命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铸造了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高校教育对象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与理论认知途径等多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创新的教学信息化、数据化改革为主要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学习的碎片化、虚拟性也对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新媒介和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创新性的启发教育。

第三,以大数据为载体构建长效的教育实效评估与反馈机制。对教学现实成效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反馈是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与科学保障。通过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实质的传播,借助大数据平台来收集、整理受教者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深度及行为践行力度等维度的综合分析,系统地把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全部教育要素存在的优缺点,从而通过这种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来引导施教者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适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教学途径的优化。尤其是大数据延伸的价值筛选功能,是锻造优质的教育内容、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结合大数据平台对教育过程进行信息分类、资源整合与价值筛选,消除、过滤那些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价值对立、理想冲突的价值杂质,从而保证大数据的引导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价值品质与精神内涵上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