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德育思路探讨

2021-01-09涂诗宁

科教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医学生德育

涂诗宁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也随之发生契合时代背景的变化。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人群,他们今后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必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本文从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详细探讨医学生德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 Z世代 医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34

Discussion on Mor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U Shining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23)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era,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up will also change in lin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Medical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engaged in the work of rescuing the wounded in the future and must have good moral qu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ideas of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orm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Z Generation; medica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1医学生德育研究概况

1999年6月9日,受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简称CMB)资助,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在纽约成立,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包括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判标准。2002年4月,《Medical Teacher》杂志正式发表GMER终稿。IIME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标准。[1]

国外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是可以概括为一门以培养医生价值观、社会观等的学科。它的兴起源于人们对医学教育中人文主义及人道主义日渐缺失的担忧,因而涵盖了医学伦理、道德、法律基础、临床伦理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学科内容。发达国家的医学专业教学渗透了大量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并将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关怀精神作为考核重点之一。[2]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树立学生“以病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其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英国医学院校注重训练学生与病人、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德国医学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提升学生与病人交谈技巧;日本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科学技术社会论、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增强基本人文素养。此外,这些国家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无一例外地或显性、或隐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3]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平台建设;三是选树典型,发挥先锋模范的育人功能;四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当前,国内医学生德育的研究从理论上、实践上以及实施上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4]

2 Z世代大学生群体特点

所谓Z世代,指出生于1995-2010年间的群体,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在我国,截至2020年11月,Z世代人群的统计数量达到了3.25亿人。这一人群成长于富强的祖国,物质条件丰裕,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家庭的决策。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基本进入Z世代。Z世代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具有相应的时代成长印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个性张扬,渴望认同感

新时代青年的一个共有属性是张扬的个性和渴望认同感。[5]辅以科技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Z世代传播自身思想作品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传播手段也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習惯。于是,在“两微一抖”社交媒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百万粉丝、百万点击量的“up主”z世代占一定比例,他们本身就乐于分享、表达的个性,为他们分享生活、展示才艺、传播文化奠定了基础,这样反映出他们渴望得到外界、他人的个人认同、集群认同、文化认同。

2.2关注网络世界

Z世代大学生与“X世代”(1965-1980年出生的人)“Y世代”(1980-1995年出生的人)的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再以约会、喝酒、考驾照或者兼职为大学期间的标志性活动,他们学习之余,更热衷于网络世界。他们善于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也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表达想法、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相对的,也有多数人沉迷网络,男生更喜欢打游戏,女生更多的沉浸在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或者追剧等网络活动上。由于过分被保护,Z世代也会过分关注、放大自身感受,出现认知的偏差,不断陷入负面情绪的高压之中。

2.3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因成长环境的变化,Z世代多数为独生子女,面对的是父母过分娇惯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不敢或是不舍得放手,导致Z世代人格脆弱、生活及社会技能退化。[6]以劳动教育为例,他们会以没时间、课业忙为由,雇请学校保洁为宿舍打扫卫生,然而却在保洁打扫卫生的时候打游戏、看电视剧等,生活技能严重退化;同时,“圈子社交”正逐渐成为Z世代的社交代名词,他们的社交对象越来越倾向于虚拟化的群体。据统计,Z世代学生群体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稳步上升,包括抑郁症、焦虑等心理障碍等。

当这一代医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他们的个性张扬,渴望被关注,则当遇到患者或沟通对象对他们提出质疑时,他们对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接受程度低;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对网络世界的依赖,或许可能导致他们无法与患者共情,过多放大自身感受,患者或者家属说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判断;他们的社交生活技能发生变化,甚至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则有可能出现与病患出现沟通障碍、沟通无效的情况等等,愈发凸显新时代我国医患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事业中,这些矛盾的解决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因此,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大众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更高,这对做好医护人员储备力量的整体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除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该系统、全面地做好这类人群的德育工作。[7]

3新時代背景下医学生德育思路

医学生德育是多元的、系统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一条主线、两个遵循、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主线,“两个遵循”即遵循Z时代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三个维度”即对医学生应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方面展开德育。大德即爱党爱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公德即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私德即心理健康,有优秀的个人品德。三者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是医学生与国家、医学生与社会(病人)、医学生与自己三方面关系的总和。

3.1明大德

抓住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关键课程,打破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授课方式,避免出现教师自己讲、学生被动听、缺乏师生互动和沟通交流的课堂授课模式。创新课堂形式与内容,采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依托抖音、B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组织观看爱国视频,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医学元素融入课堂,形成一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医学特色课程思政:如挖掘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大体老师”无私奉献、以身献教的精神;挖掘药理实验课中实验动物的牺牲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敬畏生命;挖掘医护人员当中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如宣传吴孟超院士制作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事迹,引导党员学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网络文化活动,通过开展比赛、展演等形式,鼓励医学生制作、发布、转发弘扬爱国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创网络作品,通过满足Z世代渴望被关注的特点,以更加有趣、有意义的行为部分替代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将学生转变为学习主体,将枯燥被动的思想教育变为学生主动学、主动做的学习教育。

3.2守公德

医护人员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如果对整个人类社会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也就谈不上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因此,应着重培养医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尊老敬老意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年老病患给予更多包容和关怀奠定情感基础;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培养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在处理医疗垃圾、引导患者科学用药时将环保理念贯彻其中;参与红十字生命体验活动,感悟生命的宝贵和意义,学会在危急时刻自救和救护他人,尊重并保护每个个体生命。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一是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德学盖伦”“医学人文素养”等相关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今后在临床工作岗位中做准备。同时,要引导医学生提升阅读量,利用互联网多角度、多方向学习。二是发挥见习实习阶段的重要作用,以临床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共情能力和叙事医学能力。发挥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中涌现的医护人员先进事迹、《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等“两微一抖”中正能量信息的育人功能,组织发动学生将在校期间以及见习实习期间亲身经历、感人事迹等写下来、演出来、录下来、发出来,创新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网络教育素材,营造Z世代医学生新风貌良好氛围,提升职业自豪感。

3.3严私德

无论何种岗位,私德与公德都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医务工作更是如此。《中庸》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说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或者无人监视的时候,也要心存敬畏,严格遵守道德准则,不欺人、不自欺。作为医务工作者,由于医患关系的信息差,当病人在手术台上失去意识的时候,当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的时候,做到“慎独”尤为重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三个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培养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德。

Z世代的性格特点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学院校要利用好学生在校时期,挖掘学校各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8]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发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功能,开展多样化、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主动排查,通过定期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加强分析研判,特别在重要节点如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季节交替等,[9]加强对预警学生的关心和关注,指定专人“点对点”联系沟通。多渠道宣传,转变思维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心理中心提供的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家校联系沟通,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选择、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

4结语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议上曾说过,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10]医学类学生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了解医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做好该类学生德育工作,对社会具有现实意义。面对仍处在“拔节孕穗期”“三观塑型期”的在校大学生,医学院校必须足够重视德育方式,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许劲松,王悦.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37-38.

[2]张进瑜,王红漫.从医学生GMER认知现状解析医学教育学学科建设迫切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0):774-777.

[3]黄俊飞,苗芸.国内外临床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覆盖全球53个国家的问卷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21(03):66-69.

[4]马赫,郑中华,侯建成,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2):122-123.

[5]孙晨.浅析Z世代引领下的科技传播新模式[J].科技传播,2020,12(16):102-103.

[6]宋可,刘小三.以短视频为热潮的网络文化构建Z世代学生校园德育路径的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2):59-65. DOI: 10.3969/j.issn.1008-6536.2020.02.014.

[7]于芳,徐玉梅.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定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7):537-539.

[8]李香玉.当教育遇上“Z世代文化”的兴起[J].教育家, 2021(23): 18-20.

[9]汪石果.关于做好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7):121-122.

[10]熊前荣.永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J].湖北政协,2021(3):46-47.

猜你喜欢

医学生德育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