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1-01-09刘洪玉解丹坤

科教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刘洪玉 解丹坤

摘要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高校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非遗文化承载者国家发展历史和民族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这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其具有的育人价值等方面存在高度耦合性,能够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开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成了高校需要面临的一大命题。本文分析了非遗文化的教育认知和定位,探讨了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32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Hongyu[1], XIE Dankun[2]

([1]School of Art & Desig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2]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ngzhou College, Beijing 101101)

AbstractAfter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new socialist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ultivate socialist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sports, beauty and lab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 which is highly coupled wit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It can further expand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how to excavat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use them to carry out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posi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 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discusses the ro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样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开展的中流砥柱。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珍贵财富。非遗文化可以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身份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于以文化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夯实大学生思想基础的主阵地,所以思政教育的创新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教育重点。非遗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从对象、意义还是从方法上说,均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基于非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其目的是通过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

1非遗文化的教育认知与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性很强,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价值取向、认识和功能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实际应用存在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深刻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视文化自覺和文化教育。

1.1非遗文化的教育定位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教育目标。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1]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使用口头语言或文字很难进行描述,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性。所以,其传承和发展需要依赖于传帮带的口传心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

1.2非遗文化的教育认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十分重视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但是大学生在实际理解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教育方式和观念,为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衔接铺平道路,基于此来开展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是传统文化的血液,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可以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含有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主流价值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3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历史人文精神、社会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素养以及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价值。文化作为教育形式之一,可以激励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精神抱负、历史意识、伦理原则、道德准则以及思维特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时交汇阶段,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2.1培育大学生民族情怀

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涌入,无疑对我国造成了文化入侵,许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在人們的视线中,导致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出现失传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为网络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这一情况也同样导致高校学生对文化、信息传播更为敏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上千年以来生存和发展中积累的精神文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底蕴能够很好的引领大学生成长。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重要性。利用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财富,调动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大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

非遗文化经过漫长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精神文化财富并不单一,非遗文化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同样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精神也成了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非遗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非遗文化所蕴含的创新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和态度,从而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2.3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大学是学生价值观、个人心理逐渐发展完善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核心素养也逐渐成熟,但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盲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离不开的部分。但是网络文化本身的价值观念和文学素养参差不齐,无疑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3]非遗文化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人文素养落后的现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财富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下不断创新,同时促进学生个人人文素质和文学成就的培养。

3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3.1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待积极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不能仅依赖于单纯的日常教学,需要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大学生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而这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关键方式。但传统的实践活动较少,仅是单纯的补充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急需推进。[4]

3.2非遗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欠缺

近年来,国家给予了民族文化教育极高的重视,并且颁发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促进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在各个方面均颁发了一系列的相关举措。例如,贵州省曾经由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在2002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在2008年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后在2016年时,贵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则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将民族文化纳入校园重要的工作日程。而通过贵州省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从开展到大力推进,再到全面推进,凸显出了对非遗文化在学校中的重视。[5]但是,非遗文化虽然在当前已经或多或少的进入到大学中,也有部分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但是学生依旧对文化遗产的知晓率不够,对非遗文化的价值认知不够深入,这意味着依旧还需要加大非遗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

3.3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利用不充分

载体指的是“许多可以转移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初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但是随着学科整合发展趋势,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应用,即“被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6]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利用特定的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也需要载体。非物质文化中的思想政治信息,只有利用载体才可以传递给大学生,从而使学生感知获取,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没有载体,那么即便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也将导致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无法实现。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不畅

路径通常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或通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定的路径,而路径的畅通则决定了非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效果。[7]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路径包括、课程路径、网络路径、实践路径馆藏路径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不通畅的话,必然会对实际应用过程和应用效果产生影响。

4非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路径

4.1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非遗认知深度

传统非遗文化不仅需要大学生学习,其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实践和传承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知行合一。学校通过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在学校中选择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将他们分成若干兴趣小组,如根雕、剪纸、茶艺、舞龙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每天在暑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到非遗文化发源地,寻找该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不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走访非遗文化传承人,还可以进行深入调研,还能够通过技能学习和练习,自己制作文化作品。[8]非遗文化暑期社會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更了解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开展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将非遗文化项目融入志愿公益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内涵,丰富志愿活动的形式,还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范围,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通过深入校园开展文化调研,传播非遗文化,甚至可以深入校园周边社区、公益慈善机构、小学等,加大传播范围;开办非遗文化展览,将大学生学习到的传统非遗文化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创新展现方式和展现形式,开办主题作品展。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加深非遗文化的认同,养成了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习惯,并且还可以提高时间组织、创新能力。[9]

4.2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增加非遗教育渗透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学生青睐的娱乐方式、学习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需要增强非遗文化的教育渗透,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化平台,利用网络的便捷之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示非遗文化其中的魅力,发挥非遗文化中的作用。[10]例如,拍摄非遗文化教学视频,创办非遗文化公众号、建立非遗文化主题网站、开发非遗文化网络课程、举办非遗文化网络论坛等方式,使学生可以拥有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深度和传播广度,将非遗文化全方位、最大限度的推送到学生面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并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3结合校园文化,探寻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首先通过文化下乡、社区传习、课堂教学、作品展出等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拥有学习非遗文化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将每一个环节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真正的道德教育。学生在学习探索第二课堂时,应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二课堂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11]比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纳入第一课堂的期末考核中,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中,使其言传身教。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创新的现实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充分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各大短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手段,将思政教育和非遗文化充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微媒体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的局限性,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并且传播形式众多。将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遗内容传播给大学生,可以使非遗文化更加日常、生活化,让学生在休闲状态下也同样可以领悟非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起到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促进非遗文化特色社团的发展。社团是学生丰富日常生活、彰显校园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地点。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成为社团指导员,指导社团活动,严格控制社团的广告内容,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互动,促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12]

4.4纳入教学体系,完善课堂教学的育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人文教育两课教育中,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必须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道德资源与高校现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将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组织民间艺人和专家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搭建课程体系,开发非遗文化公共选修课程,使教师和学生有本可依。[13]高校也可以在整体教学计划、学分管理体系中环节中纳入非遗课程,利用学分选修制的方式开展非遗文化教学,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在高校建立长期非遗文化教学的课程规划。

5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化人”思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不竭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想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可行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突破教育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以,高校有必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并将其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创新,为新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思路。

本文是中华女子学院宣传部党建和思政专项课题《非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明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对非遗的价值发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2-164,168.

[2]郭春发.“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以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91-92.

[3]徐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价值的发现与渗透[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87-88.

[4]房彩秋,宋映杏,韩晓文,等.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作模式——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中外交流,2019,26(16):31.

[5]于林林.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1-4,9.

[6]赵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职业院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例[J].传播力研究, 2018 (1): 206,226.

[7]闵文飞.高校思想教育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途径探究——以上海杉达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進校园”活动为例[J].青春岁月,2019(11):123.

[8]唐云.新时代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J].艺术科技, 2018,31(4):37-37,81.

[9]雷彦巧,付国,谷晓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融路径探析[J].散文百家,2021(12):99-100.

[10]张小蓉,王小宇.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18.

[11]尚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1):53-55.

[12]林苏.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6(7):179-180.

[13]周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3):242-243.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