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来看《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官职翻译

2021-01-09张晓光

科教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三国演义

张晓光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名称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这是翻译工作的一大挑战。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罗慕士译本的官职翻译。研究发现罗慕士译本立足于读者群体的期待视野,选词通俗易懂,依据两种文化的差异程度来灵活选取翻译策略,从而促进了视野融合,激发了召唤结构,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三国演义》 官职翻译 罗慕士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22

On the Official Translation in Moss Roberts’ Vers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ZHANG Xiaoguang

(EnglishDepartment,InformationEngineeringSchool,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1305)

Abstract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official title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which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translation.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official translation of Moss Roberts’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t is found that Moss Roberts’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the choice of words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flexibl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ich promotes the fusion of horizons, stimulates the calling structure, 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reader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work.

Keywordsreception aesthetic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official translation; Moss Roberts

0引言

《三國演义》中存在大量的官职名称,内涵丰富、系统庞杂。这些官职名称体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官职等级,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慕士(Moss Roberts)译本最早出版于1994年,其语言通俗易懂,配有大量的插图和注释,成功展示了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单就门类繁杂的官职翻译而言,做到了既规范化又灵活化,既符合英语习惯,又保留原文特色。鉴于良好的读者接受程度,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视角来研究罗慕士译本中的官职翻译。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依托于阐释学,主张探索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作家、作品与接受者的相互关系,关注读者及其审美经验,强调读者与作品的关系。Jauss & Benzinger(1970:7-37)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就存在“期待视野”心理结构,是个人经验及审美期待的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与文本和实践经验相互影响并转化为“视野融合”,因此读者的阅读也是在创造作品,并将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不同时代的读者体验会不断地影响着作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Iser(1971:1-45)提出“召唤结构”,文艺作品会由于空白和否定而导致不确定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会召唤读者的想象参与作品的再创作。

接受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随后便应用于翻译研究。杨武能(1987)指出文学翻译活动是一个阐释、接受、再创造的循环,译者既要关注作家、作品,也要关注读者的接受程度,乔国强(1988)分析了“阅读”在翻译和文学上的地位,马萧(2000)探讨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接受性,朱健平(2006)阐述了文本未定性与解释性的关系。

2《三国演义》中的官职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种类繁多、体系庞杂,据统计具有姓名的官员为887人,此外还有宗室、后妃、宦官128人,其他姓名无法知晓的人物176人。按照任职驻所,官职可以分为中央官、地方官。中央官主要包括三公九卿,东汉时期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不同于秦朝和西汉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的九卿是指:太常(宗庙礼仪)、光禄勋(宫内守卫)、卫尉(宫门守卫)、太仆(车马装备)、廷尉(案件审理)、大鸿胪(外交事务)、宗正(皇族事务)、大司农(钱粮赋税)、少府(皇室资产)。东汉时期地方官主要分为州、郡、县三级,州级行政区设刺史或州牧,属官有别驾、治中(功曹)、主簿、兵曹等;郡级行政区设太守、郡丞、都尉、司马;太守属官有功曹掾、五官掾、门下掾、督邮等;县一级设县令或县长、县丞、县尉。

东汉时期的军官按照职级可以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将军级别中大将军为武官之首,执掌全国性武装力量的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然后负责各大战区武装力量的将领为四方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东、西、南、北)、四镇将军、四平将军、四安将军、杂号将军(荡寇将军、伏波将军、破虏将军、奋威将军等),将军府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等。中郎将本是禁军统领,三国时期广泛地加封于各地武官,位于将军之下、校尉之上。校尉属于中级军官,很多高级将领都始于校尉,东汉末年设有“西园八校尉,”掌管京师卫戍,比如: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三国时期,校尉名号逐渐增多,比如折冲校尉(袁术)、奋武校尉(鲁肃)。都尉也是秦汉时期的中级军官,东汉时期地位有所降低,为辅助太守的军事长官,比如骑都尉(曹操)、扬武都尉(陶谦)、建忠都尉(朱绩)。

《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大多都历任过各级官职,他们不断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终成一方豪杰,而这些丰富的官职履历也是翻译工作的一大挑战。比如刘备发迹于镇压黄巾起义,此后颠沛流离,峰回路转,入主西川,曾任官职有安喜县尉、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别部司马、平原县令、平原国相、豫州刺史、镇东将军(加封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将军、汉中王、昭烈皇帝。因此翻译这些官职时不仅要领悟文本的内涵精髓,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

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官职翻译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地位,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作品产生了实在的价值,而阅读体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多维的,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便赋予了作品恒久的生命力。罗慕士译本的主要面向英语读者,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在翻译官职词汇时,采用了简明通俗的语言,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从而做到了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给读者带来了积极的阅读体验,拓宽了《三国演义》的价值边界。因此本文将从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和召唤结构来探究罗慕士译本的官职翻译。

3.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个人学识、秉性、阅历和审美的而预先存在的心理结构图示,是对文艺作品的文体、意象、意蕴期待的总和(Jauss,1982)。《三国演义》罗译本的读者群体大多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感兴趣,但认识程度有限,能够厘清中国古代官制及变迁的英语读者在当地就可以称之为“汉学家”了。因此当两种文化相近或相似时,罗慕士译本选择英语文化中所熟悉概念和术语为基础,同时尽量保留中国传统官职的特色。比如:“汉献帝”直译成“Emperor Xian”类似的例子如表1所示。

但也例外,比如“丞相”套译成“PrimeMinister”,英语读者很快就会想到丘吉尔、黎塞留、俾斯麦等著名首相,很容易接受“丞相”的权势地位,随着阅读的深入,很多关键人物开始进入视野,并产生不同的意象、意蕴期待:董卓进京后自封为相国,曹操统一北方后进位丞相,刘备登基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孙权称帝后也先后任命江东大族顾雍、陆逊等为丞相。在读者对中国古代官职体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除了“丞相”以外,名称上类似的职位还有“相国”“相邦”,功能上类似的还有:大良造、令尹、大司马、大将军,而这些官职与“prime minister”同样位高权重,但并不完全相同。领悟到这一点,读者就会大大地拓宽了原本的“期待视野”。

3.2视野融合

翻译作品中的视野融合主体发生在作者、译者、读者之间,读者通过译者来了解作者文本的内涵,不同的期待视野会在客观世界中发生共时或历时的相互融合,从而延伸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当两种语言文化有所差别时,《三国演义》罗译本中往往对官职名称进行范化表达,即通过官阶和职责来范化翻译,比如“司徒”翻译成“Minister of the Interior”,职能上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内政大臣、内政部长,这种意译归化的策略,就会促使中国古代官制与近现代西方国家官制在期待视野中相互融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表2所示。

但并非所有范化翻译都容易产生视野融合,有的可能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却隐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比如陈琳曾用“发丘中郎将(Imperial Corps Commander for Exhumations)”和“摸金校尉(Commandant for Uncovering Valuables)”來抨击曹操公然设置专门官职用于盗墓,丧尽天良。这两处的翻译均为直译,范化表达极为明显,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很难体会到其真正的含义,以及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如果英语读者可以跟当代的汉语读者相互交流,就会惊讶于中国的伦理道德、墓葬文化、盗墓传奇以及当代衍生的盗墓文学,这些隐含价值早已脱离作者罗贯中而单独存在,因此文艺作品会在不同时代、不同语言文化的读者群体激发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断融合拓展下去。

3.3召唤结构

翻译作品中的召唤结构主要体现在原作的空白以及翻译隐化上。文艺作品的空白或不确定性是一种艺术手法(Iser, 1978),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艺术特征。翻译隐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过大,译者不得不隐匿或删减一些信息,灵活选取翻译策略来保持译文在形式和功能上的统一。《三国演义》存在一些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官职,而这些官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职位,或者有相近的职位但意义相距甚远。比如“祭酒(libationer)”最早是指大型宴会上举杯祭神的长者或尊者,到了汉代以后,就成了官职名称,泛指某一部门的主管,例如:“军师祭酒”就是指首席军师,有“鬼才”之称的郭嘉曾出任此职,其谋略比肩于诸葛亮。罗慕士采用了直译的方式,译为“libationer”,会给英语读者留下文化空白,他们或许会认为郭嘉是一位生性嗜酒的才子,并由此召唤出后世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场景,当他们得知“国子监祭酒”是指“国家最高学府主管”的时候,就会茅塞顿开,重新召唤出一位风度翩翩但英年早逝的谋士出来,从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类似的例子如表3所示。

4结语

本文梳理了《三国演义》中的官职体系,并从接受美学的三个核心概念来研究罗慕士英译本的官职翻译。研究发现罗慕士译本立足于英语读者群体的期待视野,在两种语言文化相近或相似的时候,倾向于使用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当两种文化有所差别,倾向于使用意译和归化,并通过特定的范化结构促使视野融合;当两种文化相距甚远,倾向于灵活选取翻译策略,在空白区域激发读者的召唤结构,在共时和历时上产生多维动态的视野融合,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翻译显化研究Y201942098

参考文献

[1]Iser, Wolfgang. Indeterminacy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 in Prose Fiction,[A]InMiller,J.Hillis.(ed.).AspectsNarrative[C].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1-45.

[2]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3]Jauss,HansRobert&BenzingerElizabeth.LiteraryHistoryasa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J]. New Literary History, 1970(1):7-37.

[4]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Trans.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1982:24.

[5]Roberts, Moss. Three Kingdom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6]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7]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47-51.

[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J].山东外语教学,1988(3).

[9]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J].中国翻译,1987(6).

[10]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23-27.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