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习指导协同机制探究

2021-01-09蒋茂柏

科教导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教育实习专业认证

蒋茂柏

摘要高质量的教育实习,需要高水准的实习指导。正在推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持续抗击新冠疫情,都迫切要求构建一种高效的教育实习指导机制。这种机制旨在通过要素协同产生增效,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校地协同、校校协同、师师协同、师生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教育实习 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03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Guid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JIANG Maobai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0)

AbstractHigh 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needs high level of practice guidance.The promotion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stained resistance against COVID-19 are press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guidance mechanism for teaching practice. This mechanism aims to produce efficiency through factor synergy,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ways include school local collaboration, school-school collaboration, teacher-teacher collaboration, 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collaboration.

Keywords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1構建教育实习指导协同机制的依据

1.1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通俗地说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系统内外主体、要素的协同,达成时间、空间、功能上的有序,从而实现效益的倍增。这一理论在很多学科和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包括教育领域。“协同教育”,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我国学术视野,它强调的是教育系统和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合作、协同、互补,实现增效效应。进入21世纪,在协同理论与协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全面开启“协同育人”模式。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教育过程中各种主体的多方合作,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各个要素的互相协作,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

师范教育专业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通过系统整合政府、高校、中小学、学生等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实习的协同指导,可以实现教育实习的增效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协同理论、协同教育、协同育人,为教育实习的协同指导提供了思想源泉。

1.2政策依据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把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且明确提出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教育部印发),第五条规定了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标准”分段分级对教育实习及其指导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育实践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双导师”要求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此外“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的占比,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服务经历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对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也提出过指导性意见:首先是要求师范教育的实践课程由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院校要做好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协同;其次是指导教师的组成既要有数量充足的高校教师,也要包括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还有教研员;第三是提示可以采取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指导。

从中央到教育部,从“意见”到“办法”到“标准”,为我们构建教育实习指导协同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和政策支撑。

1.3现实依据

已有的调查统计和研究表明,当前的教育实习指导,在师资、力度、效应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实习指导师资不足,仅以笔者所在的某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每届学生240名左右,设若每20-25名集体实习同学安排一位专业指导教师,即使半数同学参加集体实习也需要安排5-6名专任老师全期全程投入教育实习,在师资本就紧张的基础上显然无法做到,这种现象在各类师范院校和专业基本普遍存在。二是双导师制落实效果不佳,因为身份、认知、利益诉求诸多不同,加之缺乏系统的监督、激励和评价机制,高校理论指导和中小学实践指导脱节较为严重。三是实习指导的其他缺憾,不只是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实习学生接受指导的主动性与互动参与性也亟待加强。

2构建教育实习指导协同机制的路径

2.1校地协同

2.1.1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政策保障

首先,国家层面要出台《教育实习指导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颁布国家层面的教育实习相关政策是对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师范院校应该参照“教育实习指导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健全校本“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与流程,明确各种导师的职责要求,规范实习评价体系。其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在薪酬、职称和组织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在高校和地方中小学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以确保整个教育实习,校地合作与校校合作,特别是双导师制能够顺利推进。

2.1.2师范院校要完善指导机制

首先,研制规范的教育实习文件,比如出台“大学教育实习规程”“大学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大学教育实习实施细则”等,不管哪种上位文件,都需要对教育实习指导做出既具指导性又有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其次,建立“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库”,要明确选拔标准,基本要求应该包括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格证、一定年限的教学经验、指导意愿和指导能力等;要规范选拔过程,基本环节应该包括申请、资格审查、面试、教学观摩、答辩等;要力争将真正优秀的教学法老师、专业教师,中小学教学名师吸纳入库。只有组建一支合格、专业、稳定、成熟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2.2校校协同

2.2.1高校理论教师要“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高校专任教师和课程教学论教师要走出去,要到中小学去,因为如果作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对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没有真切了解肯定不行。走出去的任务是什么呢?当然是观摩、体验、参与中小学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特别是掌握最基层最前沿的教学动态与基本情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很多师范院校和专业已经建立或形成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定期参加基础性学校实践性活动的制度”,必须继续优化制度的设计,强化过程的监控,保障制度的落实。

2.2.2中小学教学名师应“请进来”

“请进来”是指将中小学优秀教学名师请进来,它必须努力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请谁来?有些高校的外聘教师清一色的基础学校领导,固然校长主任们本身往往是因为教学能力与业绩突出才跻身领导岗位,他们的身份也可以为校校合作提供更多便利,问题是他们往往已经脱离教学一线,并且精力有限,很难得保障指导时间和参与深度。因此请进来的实践指导老师不能只唯“上”,而应该唯实务实,将真正深耕于教学前线,有心有力参与师范专业实践指导的一线教师请进来。第二个是请进来干嘛?不能只是做一两次专题讲座,也不能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直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而是要全面参与实践性课程和各类实践性活动,包括参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参与师范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考试的指导,参与各类拓展性活动、竞赛活动的指导,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还包括参与师范专业的各类教改教研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第三个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外聘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都将常态化,都应制度化。

除了上文所及的“走出去”“请进来”,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还应加强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协同教研”,创新探索“双向互聘”,甚至尝试“岗位互换”,最终建立互利共赢、互惠互补的合作型学习共同体。

2.3师师协同

2.3.1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首先要分工明确,高校理论指导老师虽然也要对实习生的备课、试讲、授课进行指导,但是更主要的是对整个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对全体实习学生进行鼓励与督促,因此要履行好管理者的職责。中小学实践指导老师虽然也参与实习活动组织与协调,但其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实习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具体包括为实习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对实习学生进行随时现场的指导,因此要担当好示范者的角色。其次要优势互补,高校理论指导教师虽然教育理论水平较高,但并不具备直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与能力;中小学指导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但在教育理论、学术前沿、信息技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短板。因此,必须克服各自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指导服务。

2.3.2共同指导,共同发展

首先,避免各自为战,加强共同指导。现实中,有些高校理论指导教师将学生送到实习学校后,会采取“放羊”的状态;而有些实习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为避免麻烦,往往也不愿邀请高校理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环节的具体指导。造成两种指导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这种现象必须避免。因此,首先必须大力充实共同指导的环节,比如共同制定统一的教学实习指导方案,协同好教育实习指导的目标、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等;共同参与教学实习和班级管理实习环节的具体指导,共同处理突发事件,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等等。其次要加强互相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在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理论指导老师可以观摩中小学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与技能,反观自身的不足。中小学实践指导老师也可以通过与理论指导老师的交流,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双方可以共同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和提高。

2.4师生协同

2.4.1教师指导要有针对性

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指导流于浅表的现象不在少数,高校理论指导比较典型的有“只走程序不走心”,教育实习计划、动员部署会议、集体听课评课备课、试讲试教、大会小会,步步为营样样都有,但是可能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真切应对,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中小学实践指导比较典型的是“只表扬不批评”,或碍于情面或谙于世故或避免麻烦,实践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提交的授课教案只说“好”,只签“同意照此案授课”,给实习生的各类鉴定意见更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

因此加强实习指导的深度交流,不仅要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比如指导老师听课和评课的节数,会议记录和谈话的次数,更要注重交流指导的质量水准,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2.4.2学生接受指导要主动融入

实习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准确领会教育实习的目标、任务、要求,要尽早地实现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角色转换,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两个融入:一个是实践情境的融入,要学用结合,将专业所学与理论认知运用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中去;另一个就是理论探究的融入,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多做实际调研,将教育实习工作和理论探究结合起来,将教育实习的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制作或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为真正投身教育事业打下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

2.5线上线下协同

2.5.1丰富线下面对面指导

一是开好全员实习动员会议,在会上要充分解读实习计划,要明确实习任务,明确具体安排部署,强调重大注意事项。二是抓好集体实习指导,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以及其他集体活动形式做好实习队的集体指导。三是做好针对性的单个指导,不管是理论指导教师还是实践指导教师,对每位实习生都应该有直接当面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还应该适时做好重大任务与突发状况的应对指导。

2.5.2开发线上多层次指导

教育信息化是当下和未来的强大趋势,师范教育也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智慧学习、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特别是教育实习更应深入地融入信息化元素。除了利用好常规的微信、QQ工作群等基础平台进行实习指导以外,还应该注意用好视频会议,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此外更应积极研发网络指导平台,通过开设网络实习课程、实习工作坊、多校实习联盟等新的方式,实现教育实习的云端指导。在线的实习指导更适合于分散实习、单独实习、顶岗实习的具体指导。

3结语

万物互联,教育越来越需要协同。教育实习指导的协同机制,关键就在于協调师范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构建包括理论指导者、实践指导者、过程协调者、质量监管者在内的指导团队。通过不同主体、环节、要素的相互协作,实现效应倍增,最终提升教育实习质量和水准。

基金项目:湖南省2020年高校教改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编号:HNJG-2020-0842)

参考文献

[1]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9.

[2]于政泉.师范专业认证下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2):34-37.

[3]卢俊勇,陶青.美国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过程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3):51-56.

[4]李洁.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创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5]王丽宁.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教育实习专业认证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习改革的建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