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1-01-09史成富牛德刚通讯作者刘纪红
史成富 牛德刚(通讯作者) 刘纪红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山东 莒县 276500)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患者的5-6%,患者多为老年群体[1]。随着机体年龄不断增长,身体各生理机能及骨强度均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受损后,可伴随强烈疼痛感及不同程度活动功能丧失,由于脊柱是支撑人体活动及站立的主要关节,受损后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对其腰椎及活动能力造成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瘫痪等[2]。本院围绕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开展研究,就5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整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16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X线检查结果确诊为脊柱骨折;(2)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疾病诊断标准[3];(3)均同意接受手术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手术禁忌证;(2)合并严重脏器肿瘤并出现转移者;(3)抗拒或抵触治疗;(4)合并其他肢体骨折;(5)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61-85岁,平均(73.3±1.3)岁;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61-84岁,平均(73.4±1.4)岁;2组一般资料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指导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全麻以辅助手术开展;采用C臂透视机对患者伤椎进行观察,明确定位穿刺点及受损情况,对伤椎进行详细标记,在X线直视下经皮从椎弓根外上方穿刺,与矢状面保持15°,穿刺后进入椎体前1/3处;确定穿刺达到指定位置之后,将枕芯拔出,经伤椎诸如造影剂,与C臂透视机下对渗漏情况进行观察,确保无渗漏后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调整PMMA骨水泥为糊状,直视状态下使用穿刺针和50ml注射器缓慢将PMMA骨水泥推注至伤椎处,确保骨水泥能够从骨小梁间隙逐渐侵润,边缘为毛刺状,逐渐散开至骨皮质。与骨水泥完全硬化后退出穿刺针,对伤口进行压迫5-10分钟,完成手术。对照组采用外支架固定治疗。
3 研究指标:术后2个月开展随访,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卧床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脊柱骨质疏松程度评分及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治疗总有效率参照患者脊柱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痊愈:患者经治疗,其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消失,伤椎高度恢复正常,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水平;显效:患者经治疗,其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有明显改善,伤椎高度恢复正常,腰椎功能恢复趋近于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感有所改善,伤椎有所恢复,腰椎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上述症状均未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采用数字法评定疼痛感,分值为0-10分,由护士发放给患者数字法量表或标尺,让患者标记,护理人员进行评分记录和统计,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5]。采用ODI评分调查表评价腰椎功能,量表50分,量表内容:疼痛程度、行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值越低腰椎功能越好[6]。采用FDIP评分法评定躯体功能,分值100分,评分项目:肌力(四肢、颈部和躯干肌)、关节活动度、痉挛、感觉、协调与平衡功能、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心肺功能、泌尿和性功能等,分值越高表明躯体功能越好[7]。采用欧洲脊柱骨质疏松症问卷评分表评定脊柱骨质疏松程度,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8]。
5 结果
5.1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28%(57/58),高于对照组84.48%(49/5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5.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00%(0/58),低于对照组的12.07%(7/58),其中固定脱落2例、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5.473,P=0.019)。
5.3 2组卧床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对比:观察组卧床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4.55±1.37)天、(7.65±2.28)天,对照组卧床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12.28±2.22)天、(14.35±3.11)天,观察组卧床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2.567、13.232,P=0.000、0.000)。
5.4 2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脊柱骨质疏松程度评分对比:观察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脊柱骨质疏松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脊柱骨质疏松程度评分对比分)
5.5 2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对比
讨 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临床中是指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并发症,骨折后可直接对其生理机能及运动造成威胁,且极易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危及其生命。以往临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多采用外支架固定治疗,通过借助外部支架等器具对伤椎进行复位和固定,为其自行修复营造良好基础,在治疗中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术后恢复较慢,且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出现其他并发症,从而威胁其健康[9]。
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骨科的术式,具有微创、术式简单、效率高、并发症少、预后佳等优点,能够针对骨折端进行修复,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感,并提高其骨折端的稳定程度[10]。而且在治疗中,该术式可取得显著止痛、减少并发症等效果,其止痛方面经多方面证实具有高效镇痛之效,且缓解率高达70%-95%,并防止骨折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塌陷,可满足临床约85%患者的满意需求。减少并发症方面,术后24小时患者可在外固定保护状态下离床行走,有效减少长期卧床导致压疮、静脉血栓、感染、肺炎等并发症,并降低骨量丢失风险,从而提高效果。本研究结果,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28%,高于对照组的84.48%,术后并发症、恢复时间及椎体恢复效果均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的12.07%,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将椎体成形术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患者中,能够在X线及C臂透视机辅助下将骨水泥经椎弓根注入椎体,使其疼痛感得到有效控制,并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同时在治疗中能够有效避免椎体塌陷风险,降低椎体神经受骨折影响而出现相关刺激反应,并有效辅以其开展康复锻炼,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对疗效造成的影响,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