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教育体系构建

2021-01-09

绿色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体系高职

梁 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企业和市场一线,培养各行各类技术、应用、工艺型和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的人才能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并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未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高职课程与实际的职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面向应用型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只有从创新教育才能找到切入点去解决人才培训顶层设计中的问题。但是,作为教育者,不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流行口号,而生硬地把创新理论、创业知识作为技能教育,把创业作为急功近利的致富教育。创新理念创业教育首先应是内在的思想和激发教育,它应该是以发现问题为导向,把握创新思维的规律,弥补思维的短板,并纳入诸如“大众创业,大规模创新”“绿色创业”“职业担当”之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浅及深地渗透创新的思维理念,贯以新的职业培养的内涵,全面多维度的促进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1~4]。

2 渗透式双创培养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与专业分离的教育,应是渗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渗透式教学。将思想观念渗透到不同的科目及其各个阶段中,并通过各类不同的学科的渗透,化整为零的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依托各自的专业特性,更让学生便捷地对该学科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使学习者在学习各种学科时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更多的感悟。

具体到创新和创业如何进行, “为什么你没创业过,怎么能教创业知识呢?”这也是许多在大学从事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老师经常问的问题。这是当今双创新教育面临的痛点之一。高职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据现在粗略统计,全国各地已有300多所双创学院,如浙江省,2016年全省各高等院校已建立了自己的双创学院。这些正在蓬勃发展的双创学院也有其自身的问题。目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如下:开设的重创空间多,但实际创业项目少;教授老师多,但实际经验少;创业竞争很多,但可以正真培养孵化的项目很少,很多都是虚项目。

时至今日,双创教育不应停留在开办众创学院,开设创业课程和举办创业竞赛,而是结合其专业课堂,由内而外的多维度互动,多平台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5,6]。

2.1 不仅仅是推动学生创业,更是撬动改革教育

促进创新和创新教育不仅仅在于解决就业问题,还在于寻求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符合国家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性人才的战略计划。为了避免陷于概念和实施形式化,必须深刻反思双重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批判和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决高等教学的功利化现象,和行政干预影响。呼吁未来的高校教育和制度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才能对中国的教育革新起到变革的动力。

2.2 不仅仅是知识传授,重在衍生创新文化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树国在接受采访时说:双创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关键是在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其中,双创教育的概念应渗透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并导致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气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业过程不应局限于创业知识的学习,而贵在与专业拓展的实践。学生应更加注意专业素养,跨学科知识,社会情感,主要能力和素质,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3 不是追求创业成功,而在让学生自我成长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创新教育中获得可喜的成果,成功地开展自己的业务,创业成功。有一部分则是在实践学习中,找到自己专业的兴趣、发现自己擅长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第三类也就是大多数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尝试和不断的试错,并逐渐积了经验,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创新课程对他们的成效,但将来必定会发生效力。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双创教育不必期望每个人都能取得成果,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社会和市场,在此过程中了解自己,并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这样,即使将来不直接参与创业,也可以从创新教育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成长,对未来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给与经验和启发。

综上,双创教育其实属于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所有学生,并结合各个专业特性,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将其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大学教师应由单向的教授常规双创理论知识,变为用创新和创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提问的思维研究和开发课程,可以培养和启发学生,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7,8]。

3 渗透式双创培养体系实践与成果

3.1 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平台

艺术设计学院自2009年以来,一直都是以学生的 “人格成长”为本,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引导,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院在“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构建 “‘谈石斋’文化长廊学习”“专业实践型教学平台”“学生社团”三大课程实施平台,重构了“人文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兴趣课程”三类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专业项目课程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用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人格健全与个体性情的陶冶来提升人才培养品质,让学生全面成长、并具备持续发展潜能。

如图1所示,“谈石斋”文化长廊学习平台、专业实践型教学平台、学生社团学习平台3个课程平台,构建“人文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兴趣课程”等三类课程体系,并提供相关制度与环境的保障;平台、课程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作用,以人文精神提升专业学习的高度,以文化创意充实专业项目课程的内涵,以兴趣体验健全学生人格和能力,以良好的综合素养保障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持续性。形成多维、整体、实效性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图1 三大课程平台关系

3.2 将双创教育课程“全程化”渗透,构建“多维互动、分段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对整体课程体系的变革,以“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为内涵的“人文高职”理念,将人文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人文提升艺术与技术,以艺术与技术再现人文,实现人文、艺术、技术的有机融合,重构了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能力递进,让课程体系模块化。如图2所示,将双创理念教育“全程化”渗透、融入到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使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构建“多维互动、分段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初步建设了艺术学院“双创”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包,以及每个专业的双创项目课程案例。

图2 双创能力渗透培养模式

3.3 教学实施方法的创新,组建跨界团队课程模式

首先,建立了多元、开放的教学实施机制,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对学生在精神文化、知识能力、行为习性等层面进行培育与滋养。以学术讲座结合专业课堂、项目课程学习结合企业岗位实践、兴趣体验结合自主学习等教学实施手段贯通整个课程体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并融入学生课外生活,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其次,以“专业工作室”“英才工作室”为教学实体单位并拓展辐射到普通班,实行扁平化自主管理,实施教学的第三方评价制度,鼓励跨界共享资源及项目,保证项目课程教学的质量。

其次,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常规建制,组建跨界团队课程模式。当前飞速的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 “授业”“解惑”早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传统的专业定义边界正日渐模糊,市场颠覆式的变革发身在我们的生活中,若还只固守传统死板的专业界定,单一授课模式,终将被市场淘汰。教师不可能是全能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多元的能力,如图3所示,根据项目类型,以任务为导向,分解能力,配置相应能力的教师,组成知识与能力的跨界团队和教学,互补补充,并多元的组织项目课程。教师也能在此“跨界”的生长,这更是高职应用型学科教师现在面临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教授工作者转变为学科育人的专业工作者。

图3 某班级专业课程团队教师合作进程

4 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互联网时代,跨界协的大趋势的背景下,今天的创业教育应不只是开一门或者几门教育课程,而是应该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大学教师不仅是讲授创新创业的知识,而应以创新创业角度关注问题,从反向提出问题角度开发课程,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界限狭隘的专业壁垒,促进跨专业、课程及教师合作,并不断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在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体系高职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