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德育素养

2021-01-08王忠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初中生心理健康

王忠辉

摘 要:初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初中生具有基本的事物分辨能力,但难以完全抵制诱惑。若学校任由初中生随意发展,则难以把控其成长方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多个维度探寻加强初中生德育的有效策略,以期推动初中生成为拥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优秀少年。

关键词:德育 初中生 思政课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59

初中是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若教师将德育教学活动渗透到各项教学环节中,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初中生已能够频繁接触到互联网信息,这很可能给初中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围绕如何加强落实初中生德育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育教学活动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发展需要依靠少年的力量,而少年也担负着振兴中华、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基于此,各地教育主管单位应充分重视少年德育工作。青少年在学校内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正确“三观”后,方可成为共产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初中是青少年塑造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初中生普遍拥有极强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对各项教学工作较为敏感;同时,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对其后续的深度学习具有直接影响。上述诸多因素都凸显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科技的快速更新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初中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电脑、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这就使其可以轻松接触到诸多新奇事物。多数初中生对新奇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却不具备成熟的筛选能力。大量的不良因素很可能导致初中生无法形成正確“三观”,使其道德缺失。基于此,各地教育主管单位与德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与中学相关的重要阶段,各方应共同努力,强化其道德素养。当前,初中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在学校中,而班集体也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此背景下,德育教师可将班级作为单位与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班级良好氛围,推动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逐步规范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逐步成为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的优秀青年。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进程中,学校也可定期选出道德品质优秀的中学生并将其简介书写在校内板报上。由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会共同评价各班级板报,设置物质与精神奖励政策,督促初中生向道德模范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探究,潜移默化地增强其道德素养,使其能够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上述教学策略有助于向初中生输送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挥道德榜样的德育作用,不但能够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质,还可强化德育教学质量,使其成为道德良好的优秀青年,进而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德育包括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在围绕初中生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时,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当前,国内初中生普遍年龄较小,部分学生拥有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多数学生不具有成熟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其很容易陷入攀比中,不自觉地将自身家庭条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比如,在班级内形成比较衣物、鞋子、手机、家庭条件等问题,这极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使得班内部分学生相互拉帮结伙,形成两极对立现象。比如,部分拥有优越家庭条件的学生会歧视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甚至会在校园内部出现暴力、霸凌等问题。若初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则不利于其后续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成长。一旦校园内部出现校园霸凌问题,则受辱学生与施暴学生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产生扭曲的人格。基于此,在德育教学进程中,校方与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必要的德育工作,由各方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攀比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对物质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上述教学工作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教师也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德育教学领域。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德育,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水平,确保初中生可以在学校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成为素质好、有道德且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学校应严格规定学生在上学期间要穿校服,不可相互攀比。由于初中生普遍不会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若学校具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可聘请心理医生、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围绕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初中生开展针对性辅导。

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引入游戏活动,放松学生心理。通过全方位地观察学生的话语与行为,找寻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给予充分的关心。初中管理层应明确仅依靠教师引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其审视并观察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郊游、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同学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上述教学策略的顺利开展有助于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逐渐成为有品质、有道德、有修养的少年,帮助其塑造阳光向上、积极乐观的性格,使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将德育教学活动融入思政课程

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极少涉及实践。在实际的教育进程中,思政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策略过于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是纸上谈兵,很难使学生意识到何为思想政治。同时,多数教师只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老套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生活毫无用处,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排斥与逆反心理。这不但难以夯实学生的思政理论基础,还会对后续的德育工作造成阻碍,难以切实增强教学质量。基于此,在思政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与教材课本的局限,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德育。

教师不可过于依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应从互联网上选取紧贴社会热点实践的教学素材,强化德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比如,教师可将教学工作与时政事件相融合,从时政事件中挖掘德育教学元素;通过融合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使学生感知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上述教学策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用动态的教学课堂替代传统静态的教学课堂,确保学生可以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工作,使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与教师身上,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使其深刻意识到自身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密切关系,逐步强化其责任感,为社会输送有道德、有素质的优秀学生。

比如,在围绕如何为社会发展积极奉献力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透过感动中国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道德品质高尚且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杰出人物代表,督促学生总结伟大人物事迹并阐述自身的看法。教师也应做好总结发言:第一,学生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生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努力成为有品质、有道德、有素养的优秀学生。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进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调动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探究欲望与积极性,逐步强化其自主意识,推动其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德育活动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德育教学活动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辨别能力,使其逐渐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生梅《网络环境下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的措施》,《新智慧》2021年第3期。

[2] 陈晓《对初中生实施教育惩戒实现德育功能的必要性研究》,《文存阅刊》2021年第2期。

[3] 付美青《新时代初中生德育的实效性初探》,《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初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