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的朗读指导策略
2021-01-08张建辉
摘 要:不同体裁的文章朗读指导的策略是不同的。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童话朗读,要抓关键词、关注标点符号、扮演角色;小说的朗读,要遵循三步:忘我—有我—无我。
关键词:文体 朗读指导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01
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法,学生正是通过朗读来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各学段对朗读的具体要求,我们发现从第一学段的“学习朗读”,到第二学段的“朗读”,再到第三学段的“能朗读”,朗读的要求贯穿始终,并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体裁丰富,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选取,以记叙文、散文、童话为主,兼顾诗歌、文言文等。针对不同的文体,朗读所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中将文言文的朗读比作进一座塔,将诗歌、散文的朗读比作下一盘棋,认为小说、戏剧的朗读犹如探一座山,而朗读新闻、评论则犹如过一条河。
一、朗读文言文犹如进一座塔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用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语言典雅凝练,但要让理解力尚浅的小学生对而言,要通过朗读读懂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独有的形式美、音韵美,以及文字的意境美,离不开有效的朗读策略指导。文言文的朗读分三步走: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犹如登一座塔,沿层层台阶拾级而上。
(一)搭建支架,正确停顿断句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语音上都有明显不同,要想读懂文言文,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是关键。统编版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以短语和短句居多,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词组结构入手,掌握划分停顿的规律。
1.主谓之间可停顿
统编教材中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简洁生动,通过对比司马光与“群儿”的表现来表现司马光临危不乱、智慧勇敢的品质。文中的短句多为主谓结构,朗读时可让学生找出“群儿(其他孩子)”与“光(司马光)”这一主语,在主语后面停顿,学生可按“谁”“做了什么事”来划分朗读停顿:“群儿/……,一儿/登……,……。众/……,光/……,……,儿/……”
2.动宾之间可停顿
部编版教材《精卫填海》中,“常衔/西山之/木石”;《守株待兔》中“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停顿就可以依据这样的结构划分。
3.转折连词之间可停顿
《守株待兔》中“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其中的“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可以停顿。
4.古代的人名、地名、古今异义的词语据意处理停顿
《杨氏之子》中两个人物“杨氏子”与“孔君平”就要三个字连读,因为这三个字表示对一个人的称呼。
(二)披文入情,读出轻重缓急
文言文言简意丰,只有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如《司马光》一文中“水迸,儿得活”。前半句的停顿要短促,表现瓮破水流之急,突出司马光砸瓮方法之妙;后者“儿得活”,学生读“活”字,要拉长尾音,语气应上扬,孩子获救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喜悦,就在这急缓相宜的朗读中得以领悟。
(三)关注语气词,读出语调变化
文言句末的语气词,是朗读的助推器,它可以提示学生更好地读出相应的语调。如朗读《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辩斗,语句末均用了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乎”,朗读时语气要上扬。《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也是同样表疑问,语气也应上扬。而后一句“非然也”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要读出下沉的语调。
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文言句式、短语的组合规律,正确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就能很好地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言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朗读童话文犹如下一盘棋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统编版教材选入大量优美的童话,童话的朗读指导犹下一盘棋,开局结尾都很重要。
(一)读好开头结尾
1.抓关键词朗读
童话的开头总是格外吸引人,朗读童话开头时,就要利用生动的声音和形象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童话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敏锐抓住童话开头一句天气描寫的句子:“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它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冷的夜晚,预示着这一天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冷极了”“雪”“黑”,用个性化的重读或轻读,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童话故事中。
2.关注标点符号
童话故事想要说明的道理,往往巧妙地蕴含在结尾。教师要关注结尾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意味深长的感悟,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再创造。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以松鼠太太的感悟:“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点明了这篇童话的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结尾的感叹号,关注“多么……啊”这个感叹词,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引导学生关注《小狗学叫》这篇童话结尾的省略号,指导朗读结尾时要读得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二)扮演角色朗读
童话中人物的形象总是通过对话在学生的心中鲜明起来。因此,应根据人物的特点,提前设计人物的不同声调和节奏进行朗读,还可以做适度的夸张,这样才能使童话人物相互区别,才能读得更清楚,更生动。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统编版三上预测单元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觉得“老屋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他扮演了一百多岁的老屋,放慢语速,压实声调,语气诚恳地进行朗读:“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屋的宽厚、慈祥,对小动物的关爱的形象立刻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因为有了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很自然地对下文产生了合理的预测:“因为老屋是那么善良,所以它也一定不会拒绝小蜘蛛的请求的。”通过角色朗读,学生不仅“得言”,更“得意”。
三、朗读小说犹如探一座山
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小说的核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草船借箭》一节,其中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鲁肃的忠厚诚实、周瑜的阴险狡诈,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的精彩。
正如张颂教授的《朗读美学》中指出:朗读活动是实践性、应用性的有声语言再创作。主张让朗读主体经历“忘我”—“有我”—“无我”的三个层阶的蜕变。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草船借箭》中借用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天气描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披文入情。
(一)第一层阶——“忘我”
学生自主读课文,抓住“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等词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引导学生带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朗读这句话,通过“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以挑战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围绕“大雾”,反复涵泳,设身处地进入文字作品之中,感受文字表达之妙。
(二)第二阶层——“有我”
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有什么感受?当学生站在鲁肃的角度看这场雾,通过这种代入式的朗读,读出了鲁肃惊讶、着急的语气,鲁肃忠厚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
(三)第三阶层——“无我”
当学生经历了第二阶段“有我”的朗读体验之后,教师将学法迁移到另一个人物诸葛亮身上,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看这场大雾,想一想他会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化为自豪的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标志着他们已进入朗读的第三阶层“无我”状态。此时,朗读者不再是学生个体,他们已经与作品中的人物高度融合,语言文字的精彩自然就在这有声朗读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总之,文体意识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直接影响朗读的基本模式和整体效果。教师应在文体意识下确立朗读指导策略,让朗读指导因文而异,让学生会读,更善读。
参考文献:
张颂《朗读美学》,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0年。
(张建辉,1975年生,女,汉族,福建南平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師,研究方向:古诗文情趣教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常规课题“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古诗文情趣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XB2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