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2021-01-08孙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班主任

孙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思想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方式与理念也不断改革和创新,人们逐渐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养成,因此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班级主任要加强对于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简述了在德育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德育 班级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53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小学班级的教育,是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日常的知识教育还是体能教育中,都要加强对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优化和完善,要求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水平,通过合理规范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存在的問题

1.小学班级管理上的疏忽

通过对大部分小学班级教育的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没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导致其班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不适合等问题出现。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不成熟,很容易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但学校着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只想着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只是利用传统的口头教育,德育的实施并没有发挥出真正意义,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好坏与判别方式,班级管理上的疏忽导致教师偏重于成绩,从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并不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思想观念。

2.在小学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受限

小学生年纪小、思想不成熟是德育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一个阻碍。现如今大部分的德育方式都是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德育方式单一且传统,学生缺乏对德育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将德育传授方式与学生的实际年龄的心理相结合,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还会在对德育学习时,由于枯燥无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失去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小学生的德育方式与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展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也是导致对于小学生德育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3.班主任任务过重,时间精力有限

传统教学理念中,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主要意义是从教学角度出发的,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另一方面还要去渗透德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压力大,很难有时间精力去关注德育的真正效果,很难有耐心观察学生学习以外所出现的问题,要想既保证学习成绩又进而全面有效的德育,教师要花费时间。

二、德育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

1.丰富小学的德育形式

由于传统且单一的口头传授方式,很难将育德思想有效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因此教师应抛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减少令学生抗拒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应当定期统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将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并实际心理年龄相符的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去接触德育知识,通过电影桥段以及电影讲解对学生普及爱国理念和正义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及讲座,利用班级荣誉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渐累积德育知识,让学生在班级知识竞赛中,提高成就感和荣誉感,在遇到问题时加强团队协作,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主任要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改变教学思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加以创新改良,在对于学生理解德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要做过多干涉,发现学生理解错误或出现理解瓶颈时加以指导,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热情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教学方式投放到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好奇心,以便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以身作则提供模范式教育

小学生的被引导能力强,教师可通过实际行动,令学生产生模仿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起模范式的良好榜样,引导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要做好、做标准、做规范,向学生全面传达引导力,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文明用语,提升学生对于教师的敬仰之心,传达优秀思想和行动的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完善合理的德育机制,加大德育实施力度

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制定的德育评价机制,要结合实际的教育进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做到人性化、合理化。着重注意德育效果的提升,对于德育效果显著的班级和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对现有的教育思维加以完善,根据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水平,融入创新理念和观念,加大德育的实施力度。

班主任的选拔机制也要加以改进,结合多方面的教育情况,减轻班主任的压力负担,全面利用教师资源,将学习和德育同时开展,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4.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意识

学生优异的表现,不单单体现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上,还包括心理能力和个人品质。对于实行德育的教师来说,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逐步提高,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及时与出现问题的学生谈话,与学生拉近距离,对于错误的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提高学生对是非对错的判别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淡化硬性思想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产生抵触感的状态下,逐渐接受身心健康教育,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5.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配合

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不单单指望教师的教育,家长更是孩子的教师。因此德育的开展和实施,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家庭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综合性考虑和分析,给学生最合适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教师也通过在学校对于学生的观察,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讨论,让学生家长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思想传达,家长与教师的合作,能够更好地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强双方之间的配合,实现学生的信息共享,为德育的开展创造出优良的条件,促使德育计划实施得更全面更顺利,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6.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纠正和引导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中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稳定的习惯行为,且没有成熟的辨别对错的能力,且这个年龄段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通过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和引导,相互配合,给学生做示范,做榜样,观察学生平时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以奖励惩罚的方式,端正学生的态度,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当然,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监督也要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情况来看,德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德育,做好班级管理,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有效将德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发展,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琼花《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的渗透方法分析》,《读与写》2021年第9期。

[2] 戎伟宾《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学周刊》2021年第6期。

[3] 郑小英《论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的方式》,《读与写》202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