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辨思维模式的策略探究

2021-01-08韩俊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探究

韩俊英

摘 要:审辨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的精确性、真实性、价值以及性质等,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判断,也被称为批判性思维。如今,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教师需重视学生洞察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 审辨思维能力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44

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审辨思维能力时受到诸多阻碍,只是从形式上调整和优化,并未从实质上进行改革和优化。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展不同类型的预习活动,同时还需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但在中学历史课堂中,仍旧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本本主义”的教学模式。在上课时,教师讲解的都是权威内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提高。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面对这些权威时,学生缺少充足的思考空间。即便有个别学生拥有较为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会被教师冠以“错误”的帽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有诸多危害,需要教师能及时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需要打破权威意识,与学生平等、自由、民主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非被动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教师也切勿牢牢掌控所有的话语权,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避免学生出现被同化的情况。教师需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而非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从权威的角度看待历史,而是从自身眼光的角度看待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学生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更加积极主动的条件下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符合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培养学生审辨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先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提出质疑,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一个带有探究性的历史课堂,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讨论式,另一种则是辩论式。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带有争议性或者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和辩论,借此锻炼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教师就需从当时历史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借此锻炼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中国梦是什么?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家是否也拥有梦想?即使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战争环境中,民族工业仍旧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反映出何种原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什么时候?”

在完成问题的设置后,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当时发生的各类事件。在学生完成各自资料的搜集后,就需进行整理和归纳,而教师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可详细地了解民国初期的背景以及北洋政府的相关知识,还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袁世凯等历史人物。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想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学生就需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果缺少基础知识的帮助和支持,那么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当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后,学生就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方面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其知识基础,使学生能从表面现象把握本质,找到其中隐藏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与这一运动类似的其他运动?”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能够立刻想到义和团运动,而教师需从这一点出发继续引导学生:“这两个运动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问题可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也能大大加深其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在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集合学生具体的情况提出具有更强渗透性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遵从由浅及深、从简到难的教学原则,从根本上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积极开展预习活动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和翔实,帮助学生构建出一个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在做好备课准备后,就能更好地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谈论,有效锻炼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这样的课堂无法有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仍旧占有主导地位,学生仍旧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导学案自主学习历史知识,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当学生能顺利完成预习,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效融合起来,进而实现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稳步提高。

五、提高教师的审辨思维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教师就应当具备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力,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审辨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培养平台,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审辨思维能力训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学校需定期开展与审辨思维能力相关的报告、讲座等,不断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为其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六、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学习、积极沟通。如果教师是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不仅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还会影响到教师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培养审辨思维能力时,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做对的事情,教师需给予适当奖励和肯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需给予恰当的引导;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應当利用正确的方式给予学生适当引导。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积极探究更多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保证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前预习活动中,同时还需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学生审辨思维能力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蕾《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周刊》2017年第11期。

[2] 谢春丽《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考试周刊》2020年第21期。

[3] 盛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宁夏教育》2019年第9期。

[4] 张云丽《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教师版)》2019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