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1-01-08范荣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范荣芳

摘 要: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易经》中早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描述。我國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在教学课堂中借助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及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2.031

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语文课程是工具,是基础,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开展认识世界的活动。随着近些年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教育提出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借此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同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开创新的语文教学格局。初中生尚在成长发育阶段,学生年龄小,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辅导。近些年,社会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华好家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教育节目受到人们的追捧,这就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借此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文化素养深厚的新时代初中生。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文化的研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成果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文化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层面的内容,良好的文化理念对于人们现实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驱动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工作。

文化指的就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所形成的习惯和共同遵守的习惯,经过长期的演进之后固定下来的模式或者工具。十八世纪之后,西方人将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掘出来,开始在教育当中加入文化教育。文化或者文明,包括知识、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一个人的气质是怎样的,习惯是怎样的,这些方面的表现都与文化或者文明存在联系。文化也是有规律可遵循的,文化的规律在于人在生活当中赋予了文化社会层面相关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在教育工作当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给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为人类进行文字记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火药更是直接推动了现代热兵器的出现和发展,指南针为大航海时代人们在海上寻找方向和目的地提供了便利,印刷术使得人们能够出版更多的书籍,推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这些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深厚的中华文明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初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工作,不仅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应当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文化自信理念得以快速推广和应用,教学活动旨在以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理念,开创新的文化自信工作格局。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

1.品古诗词韵味,提升文化内涵

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并不是十分牢固,在教学活动当中自然少不了使用诵读这一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应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诵,在诵读之前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古诗文化十分丰富,想要学好古诗,就要对古诗进行总结和分类,区分不同的古诗在写作方法和格律方面的不同。按照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词牌曲牌名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和总结,得出古诗词的写作特点和规律,掌握古诗词韵律的文化密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同时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诗词、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古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一首词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讲述诵读的技巧,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去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动情的诵读能够感受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诵读之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在创作这首词时的个人境遇,之后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试着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诵读作品。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进行打分,评出诵读水平高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同时,教师也应对其他学生加以指导,为学生讲述创作背景,分析这首作品的精神主旨,为学生讲述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了能够在课堂中有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力量,将经典诗词改编成现代歌曲的《明月几时有》播放给学生,通过优美舒缓的旋律,学生们投入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能够通过音乐来唤起学生对这首词的喜爱。

2.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文化视野

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有科学的知识道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选取恰当的传统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如传统文化当中弘扬的孝道、诚信、和谐等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在教学当中为学生讲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带着学生一起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语言也是人们开展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是抚慰人们焦躁内心的镇静剂。如朱自清的散文像牛毛细雨,一丝一丝地浸润着人们的面庞,带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

3.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文化经典

语文教学活动同样可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借助多元的语文主题活动,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节日活动、夏令营主题游、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如果能够借助这些活动,就可以开创新的语文教学局面。

教师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来到名胜古迹,为学生讲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向学生介绍其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更为客观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参加夏令营活动,为活动设置“弘扬传统文化,游览祖国山河”这样的主题,带着学生们来到大自然中感受中华大地的神奇和秀丽,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像《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科普节目那样,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多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传承中华文明。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遵循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重视二者的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学生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宁贵《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天津教育》2021年第14期。

[2] 王海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37期。

[3] 黎永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34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