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回归的实践路径

2021-01-08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体生命疫情

涂 鹏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生命的有机载体,生命是人的本体所在。因此,生命教育就其自身来说是一种全人教育。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既要包含普及生命知识、增强生命意识和掌握逃生技巧等内容,还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本真意蕴[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与安全教育,这充分体现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和时代呼唤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后疫情时代重构教育目标要重点关注生活知识与生存知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3]。很多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生命教育的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视域,剖析生命哲学文化的丰富智慧与指导价值,探索生命教育回归之道,以期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1 生命教育内涵研究述评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进行了颇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例如文献[4]基于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文献[5]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文献[6]指出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人建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教育建构生命与生命建构教育的内在统一过程。文献[7]强调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文献[8]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不同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维度的理解,逐渐澄明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综上,生命教育的定义主要有3个特征。

1)重视生命认知。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知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从何而来”“生命价值何在”“生命走向何方”等问题需要学生有一些基本认知和了解。生命不能仅仅从生物学层面来理解,即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系存在方式,更多地是从不同视角来看生命的存在、价值、质量、意义,要让学生懂得人是自然生命、价值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融合。

2)需要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而又有不同个性的生命体,生命教育必须探寻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因材施教,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3)归宿指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生命价值广泛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将自我融入到社会集体、大自然之中,形成“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联机制,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2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生命哲学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与著作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命哲学思想体系。后疫情时代我国生命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证态度挖掘借鉴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思想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释家由于其自身特性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哲学文化观,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梳理其对于生命的重要论述,三者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间最为珍贵的,呼吁人们应该爱惜生命、保护生命、敬畏生命。即使面临重重生活困境,也要胸怀仁爱之心,以礼仪规范自我,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以及积极的生命态度,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从而达到超越生命的精神境界,同时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这些宝贵的思想在当下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回归路径

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问题。因此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9]。后疫情时代,理性审视当前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全和实践上的误区。简要梳理传统文化中生命哲学,取其思想精髓,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径。

3.1 构建生命教育多元课程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实现珍爱生命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课程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来达成。回顾我国的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历程,生命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层面还比较薄弱,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形式化”“空壳化”等现象。因此,为了加强生命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生命教育多元课程。

1)加强学科渗透,开发课程资源,构建生命教育多元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与一些学科课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例如语文课中的《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等[10],道德与法治中“生命的思考”“共筑生命家园”等,生物课程、医学课程等,这些都与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有关[11],教师在讲授这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对“人和生命”的思索,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唤醒生命意识,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

2)加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种课程管理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加快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生命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来实施,不可避免地受当地资源、历史文化、学校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结合这些资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符合当地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生命教育课程的适切性。例如学校组织教师共同开发以疫情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清楚疫情为何发生、疫情对人类生命有什么影响、面对疫情自身如何应对等。

3)丰富课程文本,促进纸质教材转向“活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生命教育纸质版教材向学生传授生命教育知识和技能,生命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中基于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的生命要融入社会,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生命教育课程文本形态不仅局限于纸质教材,还应开发“活教材”[12]。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无情地夺走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疫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和潜藏着的教育资源[13]。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英雄式人物体现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等高尚精神品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是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生命教育的意义。选择英雄榜样人物充当生命教育的“活教材”,能够春风化雨般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赋值有限人生。

3.2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所谓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交流互动[14]。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学校中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需要探索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方式。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生命教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贯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蕴所在。在生命教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构建生命教育教学情境,在双向沟通过程中互通,形成对生命教育教学文本的共识性理解,从而营造师生平等的互动、交流、对话的良好氛围。

2)形成生命教育的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纵观师生地位和关系的演变轨迹,形成了诸多教学模式,例如“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主体论”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培养和保护,教学的主体则演变成了老师或课本知识本身。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主体性是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属性,是单向度的,忽略了双向互动的辩证思维,真正的主体性是一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主体间性的关系,师生可以彼此深入对方心境,将心比心,能换位思考或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主体间性生命教育教学模式中师生超越了双方理解的不足,从而有利于生命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3.3 形成生命教育共同体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命成长的3个重要环境,也是3种重要资源。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中的生命教育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则起着一个支撑作用。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携手共建育人体系,打造立体多维的生命教育共同体。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亟需引导和精心栽培。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心灵,对全体学生每时每刻都施与爱的教育[15]。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学生、爱学生,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生命为基点,循生命之道,帮助学生拓展生命的“长度(自然生命)、宽度(社会生命)、高度(精神生命)”。

2)拓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举办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社会志愿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与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由内而外形成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自觉意识。此外,学校还应系统规划生命教育实施制度和建设机制,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科研管理等工作。

3)转变社会舆论导向,形成重视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覆盖了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社会上轻视生命的现象必须加快转变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构建全员、全域、全息、全时的传播网络文明生态。建设生命教育社区和指导机构,普及生命教育美好理念,以疫情为契机广泛深入宣传和积极讴歌伟大的抗疫精神,让“珍爱生命、关怀生命、敬畏生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4)父母应加强生命教育学习,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家庭是孩子的天然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命教育理念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营造重视生命教育的家庭氛围,让孩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感受生命、涵养生命情怀。

4 结语

本文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出发,理性审视后疫情时代的生命教育实施现状,提出了构建生命教育多元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形成生命教育共同体等实践理路促进生命教育的回归。生命教育是一项需长期推进、持续深入、螺旋式发展的全人教育工程,需要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通力合作,在不同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下不断努力探索生命教育新样态。

猜你喜欢

主体生命疫情
论碳审计主体
战疫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何谓“主体间性”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