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主动性探析
2021-01-08王登榜
王登榜
(山东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0 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业、交往、情感、就业等压力,如若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1]。毋庸质疑,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于挫折教育,西方国家研究较早,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阶梯式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文献[2]指出美国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战胜挫折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文献[3]发现,为了提高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的能力,日本教师往往带领学生去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我国针对挫折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灌输性、阵地性教育为主,未形成有效的挫折教育体系,学生参与挫折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大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实现从“要我学挫折教育”到“我要学挫折教育”的转变,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关键课题。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学习,从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3个层面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的主动性。
1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根据自我决定程度的差异,将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并认为这是一个自主性逐步增强的过程。无动机是个体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缺乏行动力。外在动机是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从事活动的倾向,所激发的行为通常具有工具性特征,不会自发产生,多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内部动机是指个体的行为在个人意识的驱动下做出的,能体验到自身行为高度自主和自由控制。另外,动机的基础是需要,如果外在环境能较好地满足个体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及归属需要,那么外部动机就会产生深层次的内化,使行为方式更具有自我决定的特点,进而转化成内部动机,形成自身行为高度自主和自由控制[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应用。文献[5]对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献[6]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贡献进行了分析;文献[7]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职业心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除以上提及的领域外,自我决定理论也可应用到挫折教育研究中。
2 学生挫折教育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机由外在转化为内在时,主体更具有自我决定倾向,其行为便会更加积极主动。要实现动机内化,取决于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的满足情况[8]。为此,解决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自主需要未得到满足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需要是个体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需要。现有的高校挫折教育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用案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挫折是什么”“如何应对挫折”。讲授中缺少形象的情境,不能直接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导致大学生对挫折教育缺乏兴趣。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未能使学生与挫折教育发生更直接的“碰撞”,致使大学生的自主需要得不到满足。
2.2 胜任需要没有被满足
胜任需要是个体在与人、事交互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能胜任、有能力的需要。挫折教育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学习时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挫折教育难”的认知,感觉自己无法掌握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此外,现有的挫折教育课程评价方式仅靠结课后的试卷、平时作业以及出勤情况来考查,这样的评价方式未能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致使许多学生未能感受到应对挫折能力的提升。
2.3 归属需要被忽略
归属需要是隶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大学生普遍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同伴的认可,希望融入某一群体,具有强烈的归属需求。如果周边的同学对于挫折教育高度重视,那么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也会对学习挫折教育有积极的态度。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挫折教育的正确认知,只是把挫折教育课程当作工具课程,简单应付考试获取学分,未形成同辈间学习挫折教育的归属氛围。
3 提高学生学习挫折教育主动性的策略
学习活动中,作为知识的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9]。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为了实现大学生主动学习挫折教育的目标,实现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迫切需要在“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的满足上下功夫。
3.1 自主需要层面
1)丰富教学方法。在现有的挫折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挫折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挫折教育时,需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应用讨论法开展挫折教育,教师在课前给出要讨论的主题,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实践等形式收集相关材料,列出自身的疑问。课上,教师通过简短引入挫折教育主题,让学生围绕挫折教育的中心问题,结合自身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关于挫折教育的内容进行总结,就重点问题给予解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意见。
2)创设教学情境。有研究表明,教学情境与学生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互动性高的教学情境,其学习自主性也高。个体只有在其生活重要领域才能决定所做和所想[10]。换言之,创设学生自身可融入的教学情境,在开展挫折教育中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问题场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应对挫折问题的联想,使学生设身处地去获得更多应对挫折的知识,产生学习挫折教育的兴趣,形成对挫折教育的认同。例如,可创设学生备战考研遇到挫折的情境,邀请数位同学模拟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搭建倾听场景,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与学生促膝长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走出挫折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和策略。
3.2 胜任需要层面
1)简化教学内容。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有人们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胜任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简化教学内容,设置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分解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降低挫折教育的内容难度。挫折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较多,学生学好挫折教育并非易事。因而,教师在设计和执行教学目标时,可以把挫折教育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提前设定分类学习的时间段,让学生知晓近期学习的知识重点,并给学生介绍一些简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应对挫折的理论知识,感受到应用挫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的主动性。
2)变革评价方式。学习评价作为学习成果的重要反馈,能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设置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提高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的主动性,变革评价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变革课堂效果评价。在挫折教育的课堂中,可从参与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三方面制定课堂表现的评分标准,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课堂表现打分,反应挫折教育课堂的真实效果。另一方面,变革课后实践评价。学而能行是真知,鼓励学生运用挫折教育理论去解决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养老院等公益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交往、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根据学生感受挫折、战胜挫折的体验感悟及表现来设定考核评价标准。
3.3 归属需要层面
1)提高师生亲和力。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机。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挫折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挫折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95后”“00后”的生活方式、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结合挫折教育的理论知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问题,逐步帮助其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进而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例如不定期举办挫折教育学习座谈会或者开展挫折教育课外拓展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发挥同辈的作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具有希望得到同伴理解或认可,积极融入同辈群体的需要。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营造主动接受挫折教育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通过得到同辈的认可或者融入同辈群体来满足归属需要。如果身边同学都主动参与挫折教育,积极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就能形成人人学挫折、人人懂挫折的校园氛围。例如可举办挫折知识相关竞赛,宣传竞赛中的榜样人物,增强挫折教育的吸引力,使大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挫折教育的实践中来。
4 结语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自我决定理论相关概念,从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3个层面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学习主动性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丰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简化教学内容、变革评价方式等优化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在挫折教育学习上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学习的主动性仅是提升当今大学生挫折教育成果的因素之一,更多富有成效的措施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发掘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