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初探

2021-01-08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军红崔宝才

天津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我院实训技能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王军红 崔宝才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发展智能制造既是未来制造业的核心,又是实现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根本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从事生产活动一线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目标。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没有就业方向和学习动力

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对未来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和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学生未来工作方向的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导致学生缺少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产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困难畏缩、目光短浅、得过且过等懈怠情绪。

(二)教学模式单一,不适应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智能制造是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装备和智能产线的集成,是制造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功能,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下的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不断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实训条件的局限性,存在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脱节的现象,而且不能达到多学科融合,不能学以致用。智能制造时代,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多项技能傍身才能胜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具备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决定着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制订符合智能制造技术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学习内容多元化,掌握综合技术技能,适应人才市场要求。

(三)教学缺少多元化,不利于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高职教育一般是针对同专业的所有学生,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使得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如同在一个车间里加工出来的相同产品,缺少创造性思维,很难适应当今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水平迅速更新、产品制造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制约着国家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四)实训设备陈旧,与企业严重脱节

当前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迅速,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日益提高,学校原有的实训设备不能涵盖智能制造的各个方面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实际,毕业生的实际技能常常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将企业先进设备引入学校并投入实训教学环节,是解决实训设备陈旧、改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缺少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学习能力不足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走出校园后,要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对所知所学有融会贯通并赋于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力、敬业精神和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适应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对策研究

(一)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引领学生前进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学问,学校教书育人,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学生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较早地持有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全面学习、综合发展。我院机电技术系采取了以下方法:新生一入校就对他们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并找到努力方向;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介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对行业产业领军人物感到敬佩和向往,从而树立职业荣誉感和神圣感;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社团活动,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之努力拼搏。

(二)创新“三方协作、多模共育”,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实施“三方协作、多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在实施“三方协作、多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及对职业岗位素质能力的要求;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以实现产学研的实质性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在与海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中,根据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智能制造课程体系,使学生对柔性制造系统、在线检测和工业互联网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深入。

(三)注重专业“分类培养”,打造高水平服务型技术人才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目标。智能制造技术涉及多元化学科,我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机电技术系根据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多个模块,采用模块化教学,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基础和兴趣,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模块,进行由浅入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习。由于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今后顺利走上理想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初步教学改革实践,证实“分类培养”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四)关注先进智能制造设备叠新,不断助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企业设备随着技术改进和信息化的提高,也在不断叠新,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学校只有跟上企业先进智能设备的叠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当下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面对实训设备陈旧和不足的问题,机电技术系与海尔集团合作,共建海尔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将企业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生产线引进学校,使学生亲临智能制造实训场景,体验智能制造的先进性。

通过实践,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更好地融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短缺和落后的问题,在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我院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加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做事能力,充当学生锤炼品格、提高职业素养的引路人。例如: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融合课程设置,完善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力求训练创造性思维;以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实施日常生活军事化管理,锻炼学生毅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主办各类技能大赛,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其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立足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与企业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多模育人”的办学机制,引进企业先进的设备,利用资源整合,提高办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猜你喜欢

我院实训技能
高级技能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