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导师育人途径的探究
2021-02-23广州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成艳萍
广州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 成艳萍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德育素材,使科学课程具备较强的德育价值,成为小学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从德育内容上来看,小学德育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德育导师应将上述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渗透政治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政治素养教育是将我国政治方向、立场、原则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基本教育路线的一种德育方式。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德育导师需要将政治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结合小学学生年龄段特点和认知特点,选取学生能接受的政治素养教育内容,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避免政治素养教育脱离学情。在政治素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重大科学成就和科学事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结合科学教学目标适当拓展我国科学史的相关内容,如讲述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等,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科学家们为我国科学发展,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思想素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以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任务。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德育导师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着重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
(一)安排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德育导师安排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挫折、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科学探究实验作业,让学生大胆猜想种子发育成植物器官所需的外部条件,并通过自主实验进行验证,总结出实验结果。教师可设置以下实验条件:①种子暴露在没有水的空气中;②种子放在温度、湿度适宜,且有空气的环境中;③种子放在水中,不接触空气;④种子放在湿润、温度较低、有空气的环境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上述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实验条件,并让学生每天做好种子发育的记录,验证自己最初的猜想。通过在科学教学中设计安排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自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猜想、自主验证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发展。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将科学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关心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当前,我国积极倡导全民绿色环保,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绿色环保理念与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思想素质。如,在《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中,教师可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我国重要城市环境污染的视频片段,包括湖水污染、白色污染物、公园垃圾、工厂工业废料、大气污染、能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视频片段,以及污染严重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视频,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之后,教师让学生举例一下自身生活周围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渗透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公民美德,引导学生成长为自觉遵守公序良俗、拥有良好人文情怀的社会公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导师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使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科学伦理问题,让学生对科学技术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从当前小学学科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科学实验中未能以身作则,经常在实验之后让学生将所有用过的实验材料全部当作废物倒入垃圾桶,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使学生难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这些不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向学生渗透道德素养教育。如,教学《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将家里的材料带来学校进行实验,但不要为了实验刻意去买材料,所选的材料只要是食物即可,肉类、米饭、馒头、花生、植物油等。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不宜过多,比如花生每组一粒,肉类每组0.5m³,米饭馒头也要适量,植物油可以装于瓶内蘸取。实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现象来说明问题,所以材料只要能满足实验要求即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上节课剩余的资源在没有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使用,这样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上节课进行的是《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由此得到的盐水可直接用于《分离盐和水的方法》的实验,这样可以减少资源的耗费,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
心理素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直缺少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而小学科学课程能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载体的缺失,德育导师可以将科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自信等方面心理素质的重要突破口。
(一)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乐于倾听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虚心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建议,进而促进学生健全心智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我们的小缆车》实验中,当各小组通过实验一致认为需要挂4-5 个垫圈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但是,有一组学生却出现了实验特殊状况,教师让小组组长汇报一下他们的实验结果,组长说:“挂1个垫圈,小车就运动起来了。”此时,其他同学纷纷质疑这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使这个小组成员都感觉自己像做错了事一样,不敢回应其他同学的质疑。教师并没有直接对这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做出评判结论,而是表扬了这个小组实事求是报告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同时鼓励这个小组继续做实验,检查好所有实验物品和外界条件,找出与其他小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小组成员重新拾起信心,检查实验条件,并反复实验。最终,这个小组发现原来是实验桌的一角垫上了硬纸壳,使桌面倾斜不平,所以才导致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同时,小组成员还总结出“斜面会使小车运动更加省力”的实验结论。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有助于树立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直面问题和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品质
德育导师应在科学教学中合理采用新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尊重他人情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出现孤僻、自卑、抑郁的不良心理问题。小学科学教学应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观察研究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互动交流中共同探究知识、获取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
五、结语
小学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德育导师将育人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导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合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德育目标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使科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