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2021-01-08李江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3期
关键词:生死观医学院校医学生

李江发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1)

0 引言

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神圣论和生命价值论的教育外,还要进行生死观教育,借助生死观教育彰显生命的意义,使医学生正视生命、直面死亡,全面审视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一群,其特殊性在于他们的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对医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国外有关生死观的教育开展得较早,已经形成了健全的教育体系,而我国的生死观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系统的教材,更没有将生死观教育纳入课程建设体系之中,因而需做大量的工作,建立健全生死观教育体系。本文就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营造生死观教育的人文氛围医学院校应通过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把生死观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死观教育,以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生死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传媒、宣传阵地,构建生死观教育网络体系。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把含有生死观教育相关内容的影视作品、幻灯片、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刊载在网上,加深学生的生命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其三,开展一系列的座谈会、讲座,从而提高医学生对生死观教育的认识[1]。

1 高度重视生死观教育的价值

学校教育是生死观教育的主阵地,医学院校要为生死观教育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要把生死观教育纳入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系统的向医学生传授关于死亡知识、本质、意义、权利等理论,使医学生对生命与死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课中安排与生死观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生死问题,从而树立崇高而坚定的职业信念,提升医学生自身的医德,以珍惜和热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1。在生死观的教育问题上,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改变长期以来重生恶死的思想观念,改变受中国传统生死观影响下的对死亡问题避而不谈的思想观念,应当充分肯定生死观教育的重大价值,充分认识到医学教育只有将生死观教育纳入其中,才能正确引导医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探寻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积极为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

1.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死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院校实施生死观教育是加强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进行生死观教育能使医学生正视人生、正视生命和死亡,使其产生生的可贵感、生的尊严感,令其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命价值,珍视生命。为此,在医学院校,要让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和生死观等方面的教育步入课堂。首先,要加强生死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死观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国外一些大学早就将生死观教育或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1963年,美国Minnesote大学首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直到1973年美国约有600多所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而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应当在医学院校先行开设生死观教育课程[2]。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死观教育用教材,但基本内容还有一定的共识,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内容应具有医学特色。主要进行生命本质、生命存在、生命修养、生命境界、死亡尊严、宗教与死亡、文化差异与死亡、临终关怀、丧亲之痛等内容[3]。

1.2 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

真正意义上的生死教育课程,不但对于普通大学生,甚至对于医学院的学生都是陌生的。要改善大学生的生命观,开设专门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是最直接的途径。学校应尽快制定适合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纲要,选用专门、系统的生命教育教材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生命实践体验。前者重认知领悟,后者重感受反思。调查显示,学生的生命观更多地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形成的,但这样的过程无疑是缓慢的,也容易形成偏差,如果通过学校的体验课程,则可以更快更好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参观,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反思和完善人生价值,从而正视死亡,珍爱生命[4]。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人生的体验虽然总体是正面的,但“空虚”“迷茫”等负面体验为数也不少。大学生活中不知该如何充实自己。只有用“人性化”管理才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种管理不是用来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而是用来保证人性的张扬[4]。

1.3 生死观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这是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优势所在。医学生的许多专业课都与生死相关,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引导,就会创造出恰当的情境,得到专业学习与生死观教育两利的效果。同时,可以积极借助校园活动载体,把生死观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与红十字会、医学生志愿者等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月、护士节、世界艾滋病日等主题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强化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在帮助、关爱他人的活动中获得生命存的价值感、成就感[3]。

推动生命的健康成长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由于我国医学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课程任务重。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不可能占太多课时,而且生命教育的内容也无法完全靠一门课程来完成,所以应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对安乐死、器官移植、自杀等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命、死亡的相关问题,树立正确的理念;在解剖课程中,可以在开始解剖之前通过默立1min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及对捐献遗体者的感激,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与尊重:在动物实验课上,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还可以在示教过程中教会学生动作熟练轻柔,避免造成动物的痛苦,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另外,人文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交叉的内容,而且它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发展与完善人的生命。哲学、历史学、美学、伦理学、艺术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对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终极关怀,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4]。

2 探寻生死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阵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向医学生实施生死观教育,使医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与死的科学内涵[2]。

2.1 可把生死观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生死观的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责任意识、对死亡的理解等内容相结合,有意识地将生死意义贯穿其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2.2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引导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根源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解决好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几个人生基本课题,人生目的要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的问题,马加爵痛悔最大的失败是没有理想。所以,拥有崇高与远大人生目的,才能正确思考生与死。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它把“为人类而奋斗、为人类而牺牲自己”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死亡的最高价值;毛泽东同志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折射了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把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融入社会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这样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放弃生命,人生态度要解决的是人怎样活的问题。徐英等对广州市某校2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消极的生死观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其比例相当于积极生死观的2倍,生死观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价值解决的是怎样活才有价值的问题,是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用实际行动创造和践行生命价值,从根本上防控消极行为的发生,培养和谐人格,共建和谐校园[5]。

2.3 厘清大学生需要,找准切入点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客观与主观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把正确的价值观的学习放到宏观的历史和现实大背景中去思考,并且把这种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与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结合起来,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的意义,从大学生构筑“精神家园”的需要切入。从开发并不断提升情商的需要切入,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要切入,既立意高远、又从实际出发,从而极大的、持续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三观,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生命教育体系[5]。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生死观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生死观教育渗透于其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首先,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寓生死观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医学生真实而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墙报、壁画及校园网络等平台,激昂生命,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2]。

4 可把生死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很多学者在校园应激事件中主张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于解决突发事件是快捷有效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立足于生死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渗透生死教育,学会珍视生命、正确面对死亡[3]。

5 改变生死观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最避忌“死”这个字眼,在内心深处回避死亡,然而越是回避的东西,就越容易去做,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如何打破这个宿命,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的,需要心理的通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成为生死观教育的辅渠道。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起以咨询室为中心,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综合化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引导和疏通;组织学校的心理活动小组或心理活动沙龙,在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开展青春期专项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脱敏的行为疗法,让学生通过想象到具体接触,使大学生自身在克服焦虑或恐惧、自杀倾向的过程中保持轻松,并最终消除自杀意念;开展团体咨询及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在小组内,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失恋、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找出具体原因。通过心理咨询和训练,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让大学生把握应对挫折的技巧,更能体验生死,珍爱生命[5]。

6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生命之趣在于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与生活乐趣。生命之趣意味着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从事有价值的活动,没有对生命之趣的体悟和感知,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因此,实施医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感悟生死,体味人生。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为医学生创造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如参观监狱、临终病房、墓园、殡仪馆等场所,把抽象地生死观理论和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使生死问题变得现实、具体,震撼学生的心灵,起到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医学生对生命思考的维度和厚度,培育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医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医学生未来职业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实施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唯有实施生死观教育,才能使医学生真正珍惜自己和他人宝贵的生命,促其快乐的生活,并开掘其美好的人生,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1]。

加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对策医学生生死观教育虽然困难重重,但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生死观教育,充分利用教育的各环节,破解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困局,构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多重路径。

猜你喜欢

生死观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