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服务中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延伸*
2021-01-08徐倩王欣
徐 倩 王 欣
(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039)
吉姆·格雷在《第四范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1]。“数据驱动图书馆变革”已形成共识,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荐购[2]和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空间再造[3]等。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其海量的数据和资源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教学对这些数据和资源进行有序的挖掘、分析和再组织,能够有效地消除资源供给和信息获取之间的鸿沟。随着读者需求的改变和技术的发展,以图书馆资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延伸拓展,数据驱动下的资源整合逐渐向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智能化的特征,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的课程服务被提出。课程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以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目标的面向教学的课程级学科服务[4]。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回归到教学和资源本身,围绕师生的教学与课程来开拓深层次、个性化的文献资源配置服务。图书馆员作为教辅人员,是资源与用户的桥梁,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环节,对于解决信息供求鸿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数据时代,图书馆员更应该积极寻求角色转变和服务创新,延伸读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该文分析了课程服务的形式、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并阐述高校图书馆员在课程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1 课程服务的形式
1.1 与课程结合的学科或课程导引(导航)
图书馆广泛收集和整合与学科、课程相关的馆藏以及网络资源,构建针对特定学科的资源导航库。学生了解某个学科通常是基于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各个课程建立关联的导引服务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学科的系统认知[5]。上海财经大学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互联网开放资源为补充,采用LibGuides平台整合了与学科、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源内容,并向院系开展学科导航服务,不但实现了某一学科主题相关资源的高度聚合,图书馆馆员也通过该平台为学生提供嵌入式培训和教学内容演示[6]。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试点课程为突破点,将部分课程作为导航主线,将每门课都单独一个页面,整合该门课程与教学课程相关联的教参书、教辅网络资源等,获得师生好评[7]。李伟则从资源角度出发,根据书目来源、载体形态和著录格式3个方面来构建基于知识单元的专业课程导读书目[8]。
1.2 直接嵌入教学
图书馆充分围绕资源和教学,充分挖掘和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实现资源体系重塑,向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支持。重庆大学图书馆协同教务处和各院系,依托“智图”系统,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了嵌入式课程服务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元数据的精品课程资源管理平台;其二是根据教师的课程表从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库中自动匹配和查找课程所需的教材、教辅资料和多媒体资料[9]。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将课程介绍的各类“参考资料”与学院图书馆各种资源间做一个网络链接,将学生的关注引导到图书馆相应资源上,既解决了图书馆自身资源的利用问题,又让学生能够便捷地借阅或浏览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10]。
1.3 图书馆员嵌入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课程嵌入[11],图书馆员开展针对师生教学和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检索、获取、利用、评价资源,解决信息过载引发的“知识迷航”等问题。有学者采用课程相关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包括教授学生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分析能力[1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重点课程为突破口开展嵌入服务的实践,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为每门课程嵌入2—3次“迷你”讲座,提高学生查找、获取、利用学术资源的能力[13]。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馆员参与医学生在读期间每个阶段的文献检索课程设计与讲授,引导学生获取和使用资源[14]。自2000年以来,健康科学图书馆员作为教学馆员,积极参与到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中[15]。课程馆员和专职教师每周共同为由10—12名一年级医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授课。12名嵌入式图书馆员负责向学生提供医疗信息支持以及指导他们如何使用数据库和查找循证资源。除每周授课外,图书馆员在第一年还举办了五次信息学讲座,目的是促进用户提升专业素质和道德规范、有效地使用数据库检索、识别和评估合适的资源以及循证医学[16]。
2 课程服务的特点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将资源融入教职人员的教学和科研中,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向院系或教师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或知识服务。如果说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度嵌入,那么课程服务则是数据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对教学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课程服务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生课程中,将图书馆文献资源融入到教学中,是为用户提供课程级粒度的学科服务。
2.1 课程服务更具深度
学科服务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来展开,涉及用户需求评估、资源筛选、资源整合、资源分析、服务推广、决策支持等,但缺乏对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重组。课程服务侧重于挖掘资源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用以解决信息供求鸿沟问题,着重对信息和知识的整理、组织、挖掘、分析以及利用,甚至直接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因此,课程服务更加注重服务内容的精微化、精准化和细分化[17],从而增加了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另外,学科的定义具有难度,学科往往由多个课程组成,如果将学科细化到具体的课程,图书馆员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服务就更易实现。
2.2 课程服务范围更小
从服务内容上来看,学科服务从资源、环境、知识等多维度为用户开展教学与科研服务。课程服务内容则围绕资源和教学来开展,主要包括资源建设和嵌入式教学服务两个方面。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是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对某个课程或者某个知识点的相关资源的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然后结合学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情况,挖掘和组织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参资料,从而建立新的基于学科或课程的资源保障体系。在嵌入式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向师生提供课程服务的信息技术培训,协助教师的课程设计,甚至直接嵌入到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获取资源的能力。从服务对象来看,学科服务对象主要是学院和学科,服务细分程度还不够。而课程服务对象多样化、具体化,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对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开阔教学思路是其主要需求。对于学生,各个课程建立关联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学科的系统认知。
2.3 课程服务个性化更强
随着读者需求改变,图书馆开始面向不同读者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且知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延伸拓展,逐步趋向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网页格形式呈现的学科导引(subject guides)逐渐兴起[18],实现了部分资源整合,但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效果不理想[19]。随后,B.Reeb和S.Gibbons从课程角度出发,提出了课程导引(course guides)[20],通过图书馆广泛收集整合与学科、课程相关的馆藏和网络资源,构建针对特定学科的学科资源导航库,为用户获取课程资源打开了新途径。现有的课程服务平台实现了与教学相关的馆藏资源、开放资源以及师生自有资源等电子化和有序化,进而按照课程章节重塑具备关联性和系统化的教学信息资源体系,构建了针对特定学科的资源导航库,并能够实现智能推荐等功能,不仅能向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的系统认知[5]。
2.4 借鉴学科服务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开展
学科服务往往采用先在某一重点学科试点后逐渐推广的办法。课程服务也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但实施更加细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以课程为突破点来建立相应的课程导引或者学科导航。上海财经大学在前期用户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经济社会学”“影视审美 ”两门课程尝试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建设[6]。从制度保障来看,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将其延伸到课程服务中,课程馆员多由学科馆员兼任。
3 高校图书馆开展课程服务面临的挑战
3.1 课程服务形式单一,资源细粒度不够
现有的课程或课程导引主要以课程为单元、以馆藏为中心,提供的是仓储式、专题式以及同步式课程导引[21]。前者在内容上相对简单,但资源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题式和同步式课程导引则需要图书馆员熟悉课程内容、具备专业知识以及花费更多准备时间。因此,与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一样,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人力资源其专业背景和数量的情况均难以达到,导致现有的课程服务粗放,难以与课程内容真正融合。
3.2 图书馆员角色模糊,延伸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往往以任务为导向为教学或者职能部门提供学科服务,但由于人员结构、学科服务开展程度不一等原因导致学科馆员定位模糊,比如本该由咨询馆员提供的服务,却被划分到学科馆员的职责中。另外,大多数图书馆都面临人员紧张的问题,学科馆员往往是身兼数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更加细致的课程服务,资源难以发挥最大效用。
3.3 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缺乏关注,协作性不高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图书馆仅是资源保存的场所,却忽略了图书馆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一方面,图书馆与职能部门、教学院系联络少,双方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图书馆员作为教辅人员也极少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科的课程设置等情况掌握不多,难以开展嵌入式课程服务。
3.4 资源与教学的联系被忽视
馆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而用户驱动的核心则是数据驱动,数据已经成为各行业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生产因素。目前,图书馆倾向以数据为基础的资源建设、知识服务等工作,体现了图书馆用户日益碎片化、个性化、精准化以及知识化的需求特征[22]。然而图书馆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支持功能也常常被忽略,导致资源与教学的联系不紧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与供给间的鸿沟,因此课程服务也并未得到真正关注。
4 课程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延伸
在数据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改变,信息选择也发生转变。尤其是数字化引发信息获取的去中介化趋势明显,开展数据驱动下的服务活动是图书馆员寻求服务革新的突破点。尤其是结合课程服务细粒度的特点以及课程服务所面临的困境,这需要图书馆员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借鉴学科服务的经验,并利用好图书馆全数据流和资源优势,创新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内容,寻求角色转变,探索更多对资源和教学更具意义的延伸服务。
4.1 资源再组织和再建设的主导者
图书馆员是资源的直接采购者、管理者和接触者,在资源拥有量和专业技能上都具优势。开展课程服务,图书馆员要结合实际教学模式和目标挖掘课程中的关键词,再围绕某个章节或者知识点来完成对现有资源的自动收割采集,开展更加深入和细粒度的课程服务。通过文献标引和分类达到对资源(教参图书、期刊论文、教学视频、课件、作业等)的有序化、结构化和细致化,实现资源维度重组,形成新的学科或课程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关联技术提升用户查询及获取资源的效率,进而为课程教学提供相适应的资源。
4.2 课程的参与者和协助者
国外大学强调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协作以及图书馆员在课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性[23],明确图书馆员在课程服务中的职责和作用。随着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图书馆员逐渐渗透和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比如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向师生推荐相关的资源,双方就资源使用情况和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讨论后修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就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将图书馆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组织能力,还要求其具备教育者的学识和经验[24-25],例如协助授课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准备作业,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准备课程中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实验室等[26]。此外,在嵌入教学的课程服务中,图书馆员更要注重与教师的协作和辅助关系以及嵌入课程的具体形式,以便与学生形成引导和互动关系。学生们认为教学馆员是PBL课程中的一部分,并肯定了他们的价值。教师们认为课程馆员是他们的课程合作伙伴,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14]。
4.3 教学院系和职能部门的合作者
通常教务部门掌握课程管理系统和学科数据资源,图书馆则管理课程资源,因此造成课程与资源的关联度不足。图书馆员需要从资源和教学目标出发,密切联系院系,双方需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反馈机制。开展课程服务的前期工作包括深入调研和访谈,了解教学院系对课程服务的具体需求,实现以数据为支撑的课程计划制定和调整,通过深度分析识别出可以嵌入的潜在课程。在后期的深入服务中,实现课程服务平台与教务部门系统的对接,让用户在三方合作中受益。
4.4 资源与课堂的联结者
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将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27]。图书馆员作为资源的直接接触者,是资源与用户的最佳联结者。图书馆员通过一定的资源加工和组织后,形成了课程资源的基本框架。再通过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来吸引专业教师协同作业,比如教师向平台上传资源,系统自动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资源,实现资源与课堂的对接。
5 结语
课程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围绕师生开展的面向教学的学科服务。多年以来,课程服务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延伸图书馆员的角色、探索图书馆员本职工作以外的附加的业务工作对开拓深层次、个性化的文献资源配置以及重塑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课程服务的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也较强,是高校图书馆员立足现有资源、创新读者服务以及转换角色的重要突破点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