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针刺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
2021-01-08白伟张敏
白伟,张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由于生活水平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提高,对此相对的疾病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保证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脑卒中则是其中一类,该病症往往产生于中老年人之间,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病症之一[1]。中医对此有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昏仆、不省人事、半身障碍、谈吐不畅、偏瘫麻木一说。脑卒中患者即使通过治疗也有很大概率致残,患者通常表现为运动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则是其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通常以中医针刺治疗为主,能够通过抑制患者肌张力,提高侧肌肌力来达到治疗病症效果[2]。改良针刺法是基于传统针刺法所开发的一套新型的治疗患者脑卒中偏瘫现象的方式之一,在目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使用率,现通过选取120 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为其临床疗效,有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所收治的120 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龄57~81 岁,平均(68.19±5.26)岁,观察组男性40 例,女性20 例,年龄53~78 岁,平均(67.25±5.31)岁。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上肢选取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选取穴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通过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长需在30 min 内完成,1 次/d[3]。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针刺法进行治疗,选取患者主穴位: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颞三针;同时配以穴位:肩髃、肩贞、肩三针、肘三针、环跳、风市、膝三针、阳陵泉、足三针以及悬钟。患者在治疗时采用仰卧位,首先针刺内关,刺入皮下25~30 mm,可根据情况采用捻转泻针刺法对患者进行针刺,后运针1 min;随后刺入人中穴,执针针尖部位需于隔下斜刺15 mm,刺入至患者不自主流泪为标准;极泉位直刺25~40 mm,采用提插泻法至下肢抽动3 次为标准;尺泽位直刺25~30 mm,采用提插泻法至上肢抽动3 次为标准,三阴交位真针尖后斜刺25~40 mm,提插补法,选取患者处人中及内关外的穴位[4]。颞三针第一针耳尖之上发际2 寸处;第二针为第一针向前1 寸处;第三针为第一针向后1 寸处。肩三针第一针为肩髃穴;第二针为肩髃穴向后1 寸处;第三针为肩髃穴向后2 寸处。肘三针分别为曲池、外关、合谷。膝三针分别未犊鼻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针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每次治疗时长需在30 min 内完成,1 次/d[5]。
所有患者以30 min/ 次。1 次/d 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8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指数,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进行评估,分为上肢和下肢运动,满分100 分,上肢最高分66 分,下肢最高分34 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6]。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满分45 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失越严重。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有效率,显效: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大幅改善,能够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现象完全消失,语言组织清晰,无交流障碍现象。有效: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能够保证基本的日常生活,脑卒中偏瘫现象基本消失,部分存在语言吞吐现象。无效: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变化,生活无法自理,存在明显的脑卒中偏瘫的各项病症表现,语言组织差,存在严重的交流障碍或意识模糊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运动指数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指数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运动指数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运动指数评分情况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的运动指数评分情况对比(±s, 分)
组别上肢 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 23.24±3.53 53.53±5.22 15.94±2.43 29.68±2.17对照组(n=60) 23.97±3.24 41.82±5.81 16.07±2.54 21.47±2.53 t 1.180 11.613 0.287 19.079 P 0.240 0.000 0.775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比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比(±s, 分)
组别上肢 下肢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60) 17.35±3.42 7.42±2.31 18.93±3.22 7.59±2.28对照组(n=60) 17.82±3.52 11.63±2.70 19.12±3.41 12.36±2.42 t 0.742 9.178 0.314 11.113 P 0.460 0.000 0.754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有效率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脑卒中的各项后遗症抑制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医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脑卒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患者脑梗死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产生组织性坏死和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具有极大的致残率[7]。中医学《黄帝内经》中指出该病症常因中气不足,外风所中,寸口脉浮而紧等因素构成。另《景岳全书·论治血气》提出中风的根本原因为“内伤积损”,血本不相离,阴中有气血[8]。作为中医学惯用的针刺手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对病症现象,同时结合现代手法对针刺部位进行改良,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增加,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但该方法也无法促使所有患者达到恢复日常生活的标准,因此在脑卒中患者患病后需要及时通过有效治疗以减轻病症对自身的影响。
本文通过选取120 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得出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运动功能上的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整体治疗有效率上对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通过改良针刺法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同时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同时较传统针刺治疗对比,改良针刺法还能够大大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对临床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改良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患病后的运动功能指标情况,保证患者基本的生活情况,同时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了恢复,且较传统针刺法相比,整体治疗效果更高,值得广泛推广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