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的应用

2021-01-08杜春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1期
关键词:药效服药出院

杜春兰

(曲阳仁济医院,河北 保定)

0 引言

在当前医疗界中,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病理大都是因动脉硬化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栓塞而引起,而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对不同的患者来说同等剂量的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患者的用药个性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2]。本次研究针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行血小板检测患者,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56~79 岁,平均67.5 岁。

纳入标准: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于我院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行血小板检测患者。

排除标准:资料不全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氯吡格雷联合相关针对性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氯吡格雷(生产厂家:法国Sanofi Clir SNC分包装: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70 mg 对患者行口服治疗,1 次/d。

血小板功能检测法。血小板聚集仪法:根据相关工作原理将其分为比浊法与电阻法。比浊法采用诱导剂加入到血小板血浆(PRP)中,通过血小板聚集引发透射光变化反应血小板聚集功能。电阻法是根据电抗原理,通过放大、记录血氧中的电极针的电流或阻抗变化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检测。

全自动检测仪检测:采用PL-12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进行床旁检测。加入诱导剂,采用光学比浊法对血氧中的血小板聚集进行检测。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高剪切压力下对初期止血实验进行模拟,通过胶原/ADP 或胶原/ 肾上腺素对血液进行包被膜衣时,对血小板闭合时间进行检测[3]。

1.3 观察指标

对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价。MAR ≥55% 为药效不明显,可能为无效或低效;MAR=55%~30%为药物起效;MAR ≤30%药效显著但需注意关注初学风险。

对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评价。服药后MAR 下降≥30% 为有效;MAR 下降15%~30% 为中度有效或“半效”;MAR 下降≤15%为无效。

对比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后以及服药3 个月后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项目初始值(PLT-0)、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小板最大聚集时间(MAT)、红细胞初始值(RBC-0)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药物疗效评价

通过对60 例患者采用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在60 例患者中,药效显著的患者有24 例,占总比例的40.00%,药效起效患者有31 例,占总比例的51.67%,药效不明显、无效或低效的患者有5 例,占总比例的8.33%。

2.2 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评价

通过对60 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评价,用药前,60 例患者MAR 差异较小,治疗后,在60 例患者中,药效显著的患者有32 例,占总比例的53.33%,药效起效患者有24 例,占总比例的40.00%,药效不明显、无效或低效的患者有4 例,占总比例的6.67%。

2.3 对比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后以及服药3 个月后的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比,住院期间,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住院时(P<0.05);出院后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住院期间(P<0.05);服药3 个月后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出院后(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后以及服药3 个月后的血小板相关指标(±s)

表1 对比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后以及服药3 个月后的血小板相关指标(±s)

注:与住院时比,#P<0.05;与住院期间比,@P<0.05;与出院后比,&P<0.05。

时间 n PLT-0(109/L) MAR(%) MAT(S) RBC-0(1012/L)住院时 60 347.36±16.85 88.38±9.27 237.65±28.36 7.29±1.53住院期间 60 294.53±11.58# 61.76±8.63# 382.24±32.27# 6.58±1.27#出院后 60 262.39±9.63#@ 49.35±4.28#@ 423.65±15.36#@ 5.26±1.07#@服药3 个月 60 231.25±5.75#@& 39.63±3.95#@& 496.34±11.52#@& 4.34±1.19#@&

3 讨论

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在对心脑血管疾病中血栓风险预防中的重要诊断措施。通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发现,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均能发现患者各种患者对药物的低反应性,并且均会增加患者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随着临床中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发展,对其检测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4-5]。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指出,采用Verify Now 对患者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发现,高剂量氯吡格雷与标准计量对患者的疗效相比,能显著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抑制。同时根据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患者采用受体抑制剂后,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良好的改善。因此,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可以直观的对不同药物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进行分辨[6]。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通过对60 例患者采用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在60 例患者中,药效显著的患者有24 例,占总比例的40.00%,药效起效患者有31 例,占总比例的51.67%,药效不明显、无效或低效的患者有5 例,占总比例的8.33%;通过对60 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评价,用药前,60 例患者MAR 差异较小,治疗后,在60 例患者中,药效显著的患者有32 例,占总比例的53.33%,药效起效患者有24 例,占总比例的40.00%,药效不明显、无效或低效的患者有4 例,占总比例的6.67%;血小板相关指标对比,住院期间,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住院时(P<0.05);出院后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住院期间(P<0.05);服药3 个月后血小板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出院后(P<0.05)。因此,我们认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有效的预防患者血栓形成而造成的栓塞发生,减少了患者心脏不良事件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7]。

综上所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药效服药出院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药效一整天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服药不能猛仰头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药效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本是同根生 药效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