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缅甸棉花进口与云南纺织厂的兴办(下篇)
2021-01-08苏月秋
■ 苏月秋
三、近代云南纺织厂的营销
云南纺织厂所出棉纱除小部分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四支等纱交付本厂织布外,㉞其余产品十支金龙、碧鸡粗纱及二十支金龙细纱品质精良,尤其适合农村手工织布应用,畅销“至本省三迤各地,约至迤东昭通,曲靖者为最多,居五成,本市估一成,迤西下关、大理,迤南玉溪、通海等地约占二成”。㉟从表4 的记录也可以看出,云南纺织厂产品由代理商号销往昆明、玉溪、河西、宜良、崇明、昭通、会泽等地,基本覆盖了云南的纺织中心。
表4 云南纺织厂营业部往来商号表
数据来源: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37页。
云南纺织厂的产品还销往邻近贵州、四川等省,“该厂出品,除应本省需要外,四川、贵州因长江交通断绝,运输不便,多数货品亦仰于本省。”㊱云南纺纱厂的金龙纱,于1938年“由陆良马户驮运至贵州省兴彝、安龙、兴成等八县销售,颇得黔民欢心”。㊲1942年8月29日,昭通营业部经理吴信达来电称,因“黔帮在昭大量购运棉纱,昨夜碧鸡骤涨至29500 元,本日仍看涨”。㊳
云南本省内销售纺织厂产品,主要由各地商号代销,其中以昆明最多,有美兴和、锡庆纱庄、复协和、致祥、国货公司等;昭通、玉溪商号次之;川贵两省也有一定的代理商号。外埠之商贩,成为往来不定之行客,或为昆明市之座号。㊴商号与纺织厂签订合同,以示取得销售权。例如1939年3月,玉溪人刘实经营的商号就与云南纺纱厂营业部订立合同,代为推销金龙纱。㊵
为方便顾客及扩大推销,云南纺织厂采取设立各级营业部的销售方式。纺织厂在云南省会城市昆明正义路国货公司三楼设营业部:“设经理一人,负营业上之全责,于1937年12月15日开始营业”。㊶尤其在棉纱紧缺时,买家需事先在该营业部登记,以便统筹供应。1941年,云南纺织厂发布一则销售广告:“本处所出十支金龙碧鸡棉纱拟直接供给本市各机房应用,以资鼓励,手工艺之生产房自即日起迳向本厂营业部(正义路国货公司三楼)办理登记手续以便调查订定供给办法,登记日期截至三月二十五日为止,幸勿延误为荷!”㊷
除坐等商家上门采购,云南纺织厂还积极扩展销售网络,在主要的纺织中心设立营业部和代销点。昭通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棉纱交易市场,云南纺织厂调查到昭通棉纱供给本县布店、机房及其他线裤、毛巾、鸡肠带等小工业,每日棉纱之供给,平均估计约20 余箱,昭通织机有2 万余架,每日需粗纱903 古,细纱16 古,机房319户,织机1713 架,每日需粗纱571 古半,细纱19古半。㊸根据这一调研报告,云南纺织厂在昭通西街城立昭通营业部,主要经营棉纱销售业务。㊹云南纺织厂在蒙自设有代销处。1938年,蒙自代销处可售出棉纱120 大包,多由文山、广南、邱北、开远、建水、石屏、个旧等县商人来购运去。㊺
四、云南纺织厂与近代云南社会
云南纺织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引导云南人民的纺织形式摆脱延续千年的手工作坊形式走上规模化、工业化、制度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云南社会转型的重要助推力。
(一)解决军需民用
云南纺织厂设立初衷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军事装备。缪云台为《云南纺织厂厂志》题词写道:“生产理顺,民霑其利。”㊻1942年10月29日,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到:“云南裕滇两厂为滇省主要纺织工业,所产纱布于军需民用及民服辅助甚巨”。㊼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日据沦陷区棉纱运输断绝,印缅棉纱输入稀少,滇省自产棉纱有限,云南纺织厂的棉纱、棉布“自成供不给求之势”,㊽成为云南人民及军队主要的供给,“棉布则应战时军需之急一概供给军事机关,部队备制军装之用”。㊾
1937年以前,云南市场上经销的纱布主要是上海产的“金鸡”、“大发”,印度产的“鹦鹉”。云南纺织厂陆续进口细纱织成细布供应市场,与洋货布匹竞争。云南纺织厂由于设备新、管理好,生产的细布可与上海相和印度布看齐,销得极快。尤其是1937年8月开工至1938年12月底,云南纺织厂出售的棉纱、棉布“数量虽小,但值各地需要迫切之际,于市面为不无小补”。㊿
近代云南工业与消费品的供应,历来仰赖于滇越铁路,日本军占领越南之后,滇越铁路被切断,新修的滇缅公路,运输量有限,而且几乎全部为军用,不能供给经济建设的需要。后来美国空军建立的空运网,更完全着重军用。加之云南本就是缺棉省份,在运输不足的情况之下用棉就更加感到困难。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个时期是云南纺织厂的极盛时期,极大地解决了军需民用,“查本厂为后方生产事业,自抗战军兴以还,对于滇省军民需要纱布,不无相当供给,故本厂虽处此运输及空袭艰难环境之下,仍本调济社会需要,以裕民生之旨,增加后方生产,充实抗战力量”。[51]
(二)促进云南纺织业的发展
云南纺织厂的兴办,目的还在于协助地方开发经济,所以不但不和本地原有的土法纺织厂竞争,而且尽可能地配合他们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产。云南纺纱厂以生产粗纱为主,专为供应土法织布厂之用,既能帮助他们减低生产成本,而且纱布质量好,很快就占领了市场:“近年来畅销印缅粗纱、细纱,以故整个市场又为印缅纱所占,此次碧鸡纱至玉溪推销,煞费苦心,经三月之努力,始将基础树立,幸用棉纱妇女对于碧鸡、金龙二纱,尚具好感,否则更感困难矣。”[52]
云南纺织厂生产的“五华”、“金马”、“碧鸡”三个牌子,一经上市就成热门货,纺织土布家庭纷纷改用该厂产品。[53]1941年,裕盛祥刘记、玉溪润昌启与云南纺织厂“依照合同及商定原则在八星期内,每星期内向贵厂购买棉纱六十包,以维持玉溪织户所需棉纱。”[54]1942年5月,云南人赵矞兴设立的裕民织布厂因在澄江、嵩明等处在扩张业务,需用棉纱数量增加,恳请云南纺织厂“准予每一星期售给棉纱一百或数十小包,并祈依照本市平价之格,由省发售”。[55]为解决裕民织布厂燃眉之急,扶持地方纺织业,云南纺织厂“按每星期批发数量分配售给,俾资应付”。[56]玉溪均利织布工厂有男女工人共40 余人,每月需用洋纱数量不蜚,因太平洋战事使棉纱涨价,而一般纱庄又囤积居奇,购买困难,以致因原料缺乏,工厂面临倒闭危机。1942年2月20日,该织布工厂经理于辨若向云南纺织厂致信,恳请能够“每月批发棉纱四十小包,按周道照规定价格领用,以资维持而免停顿”。[57]据1942年昆明市布疋同业公会会员需用棉纱表统计(见表5),新生布店、德兴隆、大兴号、益华昌、福盛源六家商号,每星期共需用棉纱440 古,如果没有云南纺织厂的棉纱供应,生产成本上升,将面临停工之庾。
表5 1942年昆明市布疋同业公会会员需用棉纱表
(三)促进云南纺织工业化转变
云南纺织厂的兴办带动纺织机械的制造、维修技术的发展。例如,纺织机中以梳棉机较难制造,梳棉机中的“大锡林”,铸件必须坚韧,应用时才不致变形,技术要求较高。1945年,在昆明西郊麻园村建成的裕云机器厂,能制造纺织机和各种零配件,尤其铸造了40 只“大锡林”,满足云南纺织厂的需求。云南纺织厂在运行工程中培养了大量纺织人才和机械制造工人,促进云南纺织工业化转变。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互补性和交通优势,缅甸棉花大量进口保证了云南纺织厂的生产运行,使其成为20 世纪30、40年代云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量最多的纺织厂。云南纺织厂出产的棉纱除少量用于本厂织布外,主要供全省各地纺织之用。其产品不仅畅销全省,而且运销至四川西昌、叙府及贵州等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云南及周边省份缺少棉织品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云南纺织厂为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后方的军需民用,提供地方纺织业的原料供给,为云南传统纺织业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注释:
㉞张肖梅:《云南经济》第十五章《工业之勃兴与工业合作》第二节《纺织业》,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012页。
㉟张肖梅:《云南经济》第十五章《工业之勃兴与工业合作》第二节《纺织业》,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014页。
㊱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35页。
㊲《运纱至滇黔程站表》,1938-1942年,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74,第107页。
㊳《昭通吴信达来电》,1942年8月29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第69页。
㊴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37页。
㊵《商号购货》,1939年3月3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7页。
㊶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35页。
㊷《商号购货》,1939年3月3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7页。
㊸《昭通营业部》,1942年,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第123页。
㊹《运输物料》,1941年4月18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53,第14页。
㊺《棉花产量调查》,1938年12月25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74,第102页。
㊻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页。
㊼《购办棉花》,1942年10月29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08,第156页。
㊽龙云:《云南行政纪实》第二编《经济》,云南财政厅印刷局,1943年,第14页。
㊾《汇款支付利息购运棉花》,1942年,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88,第26页。
㊿云南纺织厂厂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云南纺织厂厂志》,内部印行,1988年,第135页。
[51]《农本局福生庄与云南纺织厂的业务函件》,1941年2月13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109,第13页。
[52]《商号购货》,1941年11月4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68页。
[5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14《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7页。
[54]《商号购货》,1941年12月30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110页。
[55]《商号购货》,1942年5月15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165页。
[56]《商号购货》,1942年5月23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167页。
[57]《商号购货》,1942年2月20日,云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47 目录号1 卷号57,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