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学案提升学生问题品质的策略研究
2021-01-07邹海燕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通过对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案提高学生的问题品质略呈浅见,以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案;问题品质;提问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提出问题是一种探索的状态,是创造的起点,是一种宝贵的问题品质。提升问题品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鲜少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老师问的多,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方法机械,问题品质逐渐下降……
笔者一直践行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感受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品质在逐步提高。教学案源于“学历案”,是教师在班级教学情境下,通过设计出问题、任务与评价,架构起一节课的学习路径,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文本方案。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案提高学生的问题品质呢?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思考,几点浅薄的体会诠释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首先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课例】《认识梯形》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梯形,课前,同学们还研究了梯形的高,那么你是怎样理解梯形的高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驱动问题锚基任务学习评价
1. 你认识梯形的高吗?
你能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吗?先标出下面梯形各部分名称,再画出梯形的高,画好后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
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再量出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师:哪一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生1:下面由我们组分享。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出示:
生2: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如果这两条腰相等,就是等腰梯形。
生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所以还可以这样画,只要是从上底到下底画一条垂直线段就可以。
出示:
生4:大家有疑问或者补充吗?
生5:梯形的高可不可以像平行四边形的高一样,这样画?
出示:
生4:这样画是不可以的,因为梯形的高是指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而这样画是腰上的垂线。
生6:我来补充一下,如果这样画的话,你会发现每条高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呢?
生7:那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画呢?
生6: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啊,梯形规定好了平行的一组边才是底。
学生的独立学习往往是一种思维状态,或者是一种内心活动,只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个人思想方法表现出来。
(一)设置课前预习任务,给予学生思维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没有独立的思维空间。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问题,自然不敢提出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会设置课前预习任务,将思考前置,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后的想法,课堂中自然敢于提出问题。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宽松课堂环境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安全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提升学生问題品质的前提是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课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变单一的师生互动为多维的生生互动,学生在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逐渐体验到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探索热情高涨,思维更加活跃。
二、 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提升学生的问题品质,只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教学案的编制中,教师首先创设驱动问题,以2~3个学生能看得懂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提问,并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
【课例】《整数除以分数》教学片段:
驱动问题锚基任务学习评价
2. 你会计算整数除以几分之几吗?
4米长的彩带,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
先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再计算。
(1)
3÷14=
(2)
2÷25=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可以乘它的倒数来计算。如果除以几分之几呢?你能继续探究吗?在教学案上试试看。
生1:我是这样算的:4÷23=4×32=6,大家有没有疑问?
生2:为什么能这样算呢?
生1: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除以几分之一,可以乘它的倒数,那么除以23我也乘它的倒数,然后我又画图数了一下,发现结果正确。
生1出示图:
生3:那你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生1:我就是根据刚才的方法算的。
师(提问生3):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边指着图边说):因为23米表示1米的23,1米里面有1.5个23米,也就是32个23米,所以4米里面就有4个32,所以用4×32。
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
笔者翻看了教参,教参只要求学生能将示意图补充完成,并且根据前面探究的规律,用整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并不要求理解其中的算理。可是生2、生3却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一问题,引导更多的同学深究下去,不仅要知道计算方法,还要理解计算道理,他们不仅敢于提问,而且能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提问。
(一)设计驱动问题,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课例中,《整数除以分数》是计算教学,教师设计了3个驱动问题:你会计算整数除以几分之一吗?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几分之一?你会计算整数除以几分之几吗?让学生从整数除以几分之一探究起,层层深入,最终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创设驱动问题,让学习在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地根据驱动问题进行探究,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得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二)不断追问质疑,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学案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不断追问和质疑。课例中,在教学“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环节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研究了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重点探讨了计算的道理,通过不断地追问质疑,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整数除以几分之一可以用这个数乘它的倒数来计算。因此,在教学“整数除以幾分之几”的环节中,学生便能依据前面的教学过程,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断追问和质疑,将会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学会提问。
三、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例】《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如果老师带900元,每个篮球40元,可以买几个呢?你会怎么算?
生1: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约去一个0,用90除以4。大家有疑问吗?
投影展示:900÷40=22……20
生2:你的竖式末尾的余数明明是2,为什么横式末尾的余数却是20呢?
师:观察真仔细。我也想问,能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吗?(生1没有回答出来,把横式末尾的“20”改成了“2”)
生3:余数应该就是20,我课前进行了验算,如果余数是2的话,22×40+2=882,不等于原来的被除数。(教室里出现了很多认同的声音,大家都在看我)
师:是啊,看来余数肯定不是2,应该是20,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室里比较安静,没有学生举手,却有学生跃跃欲试)
师:是不是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想法,还不确定,要不要和小组成员讨论一下?(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
(一)自主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课例中,编制课前教学案,让学生课前对整百数除以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过程进行了尝试,主动建构知识。尝试中,部分学生自然地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
(二)开放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问题品质
开放式课堂学习,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问。课例中,经过学生的自主尝试、探究,发现了问题,教师没有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案的编制和课堂实施过程中,都有助于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问题品质。提升学生的问题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和追求的。目前在教学案的运用下,学生敢于、乐于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还不高,在善问上还需要继续努力,要继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3]沈玉美.学生问题意识与创造力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8(5):29.
作者简介:
邹海燕,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