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艺术
——以莆田市为例
2021-01-07柯立红
柯立红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氛围将成为评价城市的另一重要标准。“基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将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格局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介入提供了极大空间,但精品率不高。“最早公共艺术的提出,它的针对性很明确,是以提升城市美誉度为目的的城市公共艺术。”[2]170
城市公共艺术是由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共同参与提出的城市空间美学建设方案,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民众,在公共文化建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使公共艺术成为急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中国的“一带一路”开辟了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妈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平文化的使者,妈祖信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支柱。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加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建设,不仅能有效助力于莆田的未来发展,还能对其他信仰妈祖的城市产生示范性效应和较大的社会价值。
一、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一)莆田城市历史文化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 陆域面积4 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 100平方公里,北依省会福州,南接特区厦门,邻近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莆田因港而生,因海而兴,自南朝置县至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莆田的文化教育较为发达,历史上科甲鼎盛,重教兴学风气浓厚。“闽中莆田享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3]“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黄滔,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本寂(俗名黄崇精);宋代以布衣之身独立编纂长达200卷的巨著《通志》的大史学家郑樵,北宋名臣、文学家、大书法家、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专著《荔枝谱》、主持建造著名的泉州洛阳桥的蔡襄;南宋豪放派诗人、江湖诗派的泰斗刘克庄;被历朝敕封为天后、誉为‘和平女神’的林默(妈祖),理学家林光朝,‘三一教’的创始者林兆恩,南宋抗元英雄陈文龙,明末抗清名臣朱继祚等等。历代莆田人著作总共3 000多部,其中被《四库全书》收入的有40部,存目60部。”[4]
另外,莆田在体育、戏剧、绘画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莆田画坛,明代先后涌现出李在、吴彬、曾鲸、宋珏等四位开宗立派的大画家,近代国画大家李霞、李耕和黄曦古典人物画享誉海内外。
(二)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虽然生发了新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把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等同于公共艺术,无疑是弱化或忽视了公共艺术应有的培育社会公共精神的美育职能。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出现良莠不齐的多元化倾向,莆田城市建设也不例外。
首先,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品以往多以雕塑和壁画为主,其创作与管理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效,却也存在问题,如缺少针对民众信仰特质的公共艺术整体规划(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和设施),较全国其他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滞后;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前期资金投入与方案确立的考量和实施后的监管难免有所失衡,甚至出现一些推倒重来的建设方案,造成了巨大浪费。
其次,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开发商的资金投入、政府固定的财政拨款和项目的专项拨款。但由于审美的局限、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过度商业化的开发,部分公共艺术建设为了迎合短期内的城市活动,出现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质量较低的现象,没有统筹安排树立系统且可识别的城市形象,既与城市文化精神风貌不相协调,也难以与社会大众产生广泛而贴切的心理效应。因此,莆田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要注重视觉审美的物质层面,还应注重建构与地域文化密切交融的精神层面。在项目决策中,能否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反映民众的意志,是公共艺术在地性所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政策思考
城市公共艺术代表着城市的公民意志与价值选择,在激活城市空间、打造城市景观、塑造城市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最大的精神财富。
(一)国内外城市公共艺术政策述评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政策。欧美一些城市都围绕各自城市主题,将大量资金投入于对城市原有格局的补充修改、对地标建筑和公共艺术品的配置,并使之充分承载其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城市风貌。如伦敦、巴黎、纽约等文化名城,根据自己的定位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城市IP,而且越来越多的金融城市逐渐向文化转型。
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虽未制定明确的公共艺术法规,但因公共艺术概念的普及,政府的鼓励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城市公共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并惠及乡村。如濑户内海艺术节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分别为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复兴。
韩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并于1995年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使之在社区改造、景观营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尔的骆山艺术公园和釜山的甘川洞文化村即是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而提升空间品质的都市和乡村案例。
浙江台州于2005年底推出《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的《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明确立法,规定了公共建筑的艺术品配置和百分比预算,成为全国针对城市景观风貌管理的首例。这一经由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因地制宜地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模式,对莆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共艺术营造的人文环境及其生态的可持续性要素如何协同介入城市空间,促进莆田城市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反思其深层次的内涵,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莆田城市公共艺术若能重视以妈祖为主题文化的挖掘,则可为莆田社会经济的发展积蓄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加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政策建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
莆田城市公共艺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及艺术风尚、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它是多形态多功能的,不只是视觉美化的形式;作为生态的修复、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它也在因地制宜地形成一种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智慧机制,激发莆田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创造力,具有持续而广泛的社会价值。
以“软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思路,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妈祖文化艺术为导向,通过系列与公众深层心理产生情感共振的意象群体,展现莆田民众的意志与审美,直接体验到最具核心的精神文化;在优化莆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活跃文化氛围的同时,培育莆田城市的创新动力。如湄洲妈祖祖庙那尊头戴凤冠冕旒,身披斗篷,手托如意的妈祖雕像(见图1),以漫步式的姿势高高昂立在湄洲之巅,注目着彼岸。庄重的神情里充满着仁爱和慈悲,似在巡视海峡的动静,维护两岸的和平。雕像成为湄洲岛的地标,是莆田社会意志和民众精神的最好载体,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来湄洲岛朝圣妈祖的游客,聚增了人气,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见,单体艺术品可以激活一个原本单调的空间,还能引发人们的集体文化共识,并产生丰富而多元的效应。而代表莆田各阶层民众价值观的妈祖主题公共艺术,可构成莆田市最富魅力的文化符号,尽情诠释城市的文化精神,使妈祖文化的特质效应更具辐射和引领效果。
图1 湄洲岛妈祖石雕像Fig.1 Mazu stone statue on Meizhou Island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中,中国希望向世界传播分享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世人的普遍关注并造福人类。妈祖文化兼融儒、道、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最好纽带之一,因此,莆田要整体规划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及重要节点融入品质兼优的妈祖主题公共艺术,凝聚莆田城市精神,培育并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公共艺术精神理念。
(三)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路径
妈祖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中国新海洋文明观,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及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桥梁。莆田市在公共交通的功能空间、居民社区的综合空间及商业服务空间等方面的建设尚待补充提升,尤其是文化空间的营造更应整体规划。
城市公共艺术须由政府、艺术家和民众三方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为了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艺术家热心投入艺术创作;为了体现生存价值,民众提出合理的诉求;为了体现存在价值,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民生、改善环境条件。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长效有力的协同机制。莆田城市公共艺术要展现妈祖“仁爱和平”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需要政府、艺术家和民众的共同携手参与。
1.组织制定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整体规划
莆田应尽早组织摸底调研,准确把握各区域公共艺术的需求与短板,制定实施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规划,使之融汇城市文化历史、景观风貌,并与莆田整体城市建设规划同步,既可避免与城市的格局和文化脉络相脱节、不协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2.加快组织成立莆田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智库)及莆田公共艺术推广指导中心
为实现莆田公共艺术政策的落地,应尽快组织成立公共艺术专家委员会(智库),在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下,开展莆田公共艺术立法和普及的前期工作,并设立公共艺术推广指导中心。如定期举办公共艺术讲座,普及公共艺术概念,提高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度,引导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政府的倡导和公共艺术委员会的专业把关,可以更加有效地带动市民热情参与公共艺术的思考、探讨与建设。
3.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莆田城市地标公共艺术品
根据莆田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规划与定位,建议面向全国及海外华人征集方案,以国际标准打造莆田妈祖城市文化新地标,着力完成几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凝聚文化力量,带动妈祖文旅产业,增强妈祖故乡民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4.建立相关法案机制,在不断完善中形成莆田公共艺术优佳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莆田公共艺术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如建立专家艺委会评审管理机制。另外,莆田公共艺术创作与实施的基本策略,涉及艺术方案的获取渠道、评审和选拔机制等,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保证只是一方面,真正重要的恰恰是通过立法形成的文化政策和机制保障,健全一个很好的文化机制,保证我们的城市中好的作品、好的项目和好的计划能够良性发展。”[2]171在莆田城市规划设计中,公共设施与公共艺术的配套融合,是让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见图2),涵育居住于其中的市民,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互动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图2 湄洲岛妈祖秋祭祀场景之一Fig.2 Mazu autun sacrifice Ⅰ on Meizhou Island
以妈祖为主题的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可结合规划目标反复研讨,不断加以完善,构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优佳方案,引领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莆田市以往的公共艺术作品,虽大致体现了妈祖主题,但目前市区尚缺乏地标性的亮点作品,以及符合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定位的妈祖宣传类衍生作品,且未能与城区的文化资源及公共设施深度融合配套,这些都给未来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充分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意义
(一)市民集体珍贵记忆的凝聚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民主的动力、思想的开放和国际视野的拓展、个体意识的觉醒等,都亟需以视觉美的形式营造艺术氛围,慰贴人们的心灵;然而,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并非等同于公共艺术,在地性始终是其重要本质,必须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更强调公共艺术的发生、发展、传播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从来没有认为公共艺术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它包括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甚至是文化衍生,它是一个生态系统。”[2]175莆田市不仅有大量钢筋水泥的建筑、公路、立交桥等各种公共设施,以及法院、医院、商场、学校、宾馆等诸多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还有密切关联民众生活的内在需求和理想精神,其中包含那些铭记莆田民众在悠长岁月的交流互动中所达成共识的习俗及情感记忆。如湄洲岛每年约定俗成所举办的隆重的妈祖祭祀活动(见图3)以及湄洲岛的《妈祖》演出(见图4),准确地把握了妈祖故乡子民的文化心态和情感共振点,较好地凝聚了妈祖故乡子民集体的情感记忆。因此,以妈祖为主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为莆田城市建设的指标之一日渐形成共识。
图3 湄洲岛妈祖秋祭祀场景之二Fig.3 Mazu autun sacrifice scene Ⅱ on Meizhou Island
图4 湄洲岛《妈祖》演出场景之一Fig.4 “Mazu” performance scene Ⅰ on Meizhou Island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在地性与艺术性,在其创作过程中能唤起城市居民的成长经历和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其内容、形态、色彩、质地、场所以及环境等各因素,运用不同的设计处理方式,可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使城市公共环境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总之,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妈祖主题城市公共艺术,能交融映衬着莆田市民的情感生活及精彩的社会活动,而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的纪念、宣传、启示、装饰和标识等功能,也可使人们乐于享受并藉此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并潜移默化为莆田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识。
(二)特定场所精神理念的彰显
“公共艺术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艺术、城市公共环境与景观艺术的营造、社区或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现;小到对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一草一木的艺术意向,无不反映着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历史与文化态度,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5]城市公共艺术是为城市民众服务的,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方式来构筑,其所具有的公共精神体现为充分尊重和维护民众的文化认知和体验。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都带有与特定场所及其使用者紧密相关的故事。这里所指的场所是一种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整体氛围,它含有某种心灵归属感或精神家园的意味,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效果。莆田市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民众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背景。公共艺术不仅要与周围建筑风格和功能相呼应,还要考虑到民众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而呈现出整体的和谐与秩序,成为城市场所精神形象的表征,使人们透过城市公共艺术感受到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以妈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如图5)不只是以美化装饰空间为目的,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其中还融入艺术家真切的人文关怀,也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妈祖故乡子民在静观中参与交流评议,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传达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公共精神理念,并弘扬社会公共价值观念,以真、善、美引导民众对深层次人文关怀的向度进行思考,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
图5 湄洲岛《妈祖》演出场景之二Fig.5 “Mazu” performance scene Ⅱ on Meizhou Island
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是将艺术搭建在城市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城市美化的建设领域中,无论是户外的公共场所,还是室内的公共空间,都应体现出妈祖民众的智慧,在妈祖故乡子民的日常生活中,烙下莆田城市文明进步的足迹。
(三)城市历史主要文脉的承载
莆田城市历史文脉乃千百年来一代代先人留下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如文化名人故事、历史遗迹和文献档案等,可承传城市传统文化精髓,彰显城市个性,增强民众认同感。莆田的历史文脉已构筑了一个个精彩的生命体系,乃城市精神文化价值的符号。深入挖掘莆田城市文化底蕴,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提供创作资源。莆田城市公共艺术在传承延续其文脉的同时,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莆田妈祖故乡子民的内在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以审美的形式凝固成视觉识别符号,深度介入到莆田城市建设与社区环境改造的整体规划中,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并协调莆田社会历史文化生态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将城市的历史文脉、社会理想以及妈祖故乡子民的公共精神标立于世,明确传达出妈祖故乡子民的精神理念,使其具有亲切感又易于接受,激励民众勇于创造新时代的城市文化。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文精神将伴随妈祖故乡子民的奋斗历程而熠熠生辉。
四、结语
以妈祖文化为城市精神亮点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是构建莆田城市文化精神、打造莆田城市新景观、发展莆田文化旅游的极佳途径,其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不仅可避免重复建设的污染与浪费,还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造福妈祖故乡子民。
综上所述,千年女神妈祖及其信仰为莆田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储备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关注莆田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建设,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创新动力。以妈祖文化艺术为导向的莆田城市设计,既可承载城市历史的主要文脉,也可凝聚市民集体的珍贵记忆,还能彰显特定场所的精神理念,更能为莆田创造永续的文化遗产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