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探究

2021-01-07宋福鋆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贸易疫情

宋福鋆

(中国(福建)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一、引言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为控制来势凶猛的疫情,各国实施了多种贸易限制举措,直接破坏了WTO框架下的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体系。从短期来看,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影响了各国防疫物资的流通和供给,直接或间接危及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从中长期来看,可能会因为贸易规则的损害而产生严重的贸易破坏效应[1]。世贸组织估计,2020年世界贸易预计将下降13%~32%,甚至超过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2]。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降低、贸易下行压力急剧扩大的背景之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0年上半年东盟逆势上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连续第11年成为东盟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双方经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疫情之下的中国对东盟贸易拓展为主题,分析疫情给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方贸易深化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双方今后的经贸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回溯

(一)历史回顾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加之地理位置相邻,所以贸易发展密切似乎也成为必然。自1949年以来,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由于政治关系紧张,东盟国家采取的是与中国对峙甚至敌对的政策。1975年,对东盟出口贸易的份额仅有5.2亿美元。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关系缓和,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87年,双边贸易额增加到43.8亿美元。2000年,中国和东盟10个成员国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进入了合作的新阶段。第三阶段,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至今。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3]。

在贸易成员国方面,有学者按照贸易额比重和贸易的特点将东盟十国分为新东盟成员国和老东盟成员国。老东盟成员国分别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东盟成员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中国的贸易份额相对较小,分别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文莱[4]。近些年,随着越南经济持续发展,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较东盟其他国家更为显著。2015—2019年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如图1所示。

图1 2015—2019年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总额(1)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公共商务数据服务中心,http://data.mofcom.gov.cn/hwmy/imexCountry.shtml,由作者统计得出。Fig.1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from 2015 to 2019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特点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几大成员国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越南,在2016年已超过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14年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东盟整体疫情防控形势较好,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持续深化。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7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51万亿元,增长6.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4万亿元,增长5.6%;中国从东盟进口1.11万亿元,增长7.8%[5]。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投资达62.3亿美元,同比大增53.1%;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9%[6]。对比前5年的贸易数据,2020年的贸易总体仍呈上升趋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商品贸易结构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

以当前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为例,从其在2018—2019年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结构,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机电产品是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此外,越南对中国的运输产品、橡胶制品的进口额较高,并且对钢铁制品和药品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高达230.78%和43.04%。中国与东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数据亦同样显示贸易的总体结构是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铁矿砂、原油、钢铁等大宗商品进口增长较快,这正与中国、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优势产业资源相对应。不可否认,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的商品结构竞争性和互补性同时存在,但这种竞争性大体上属于良性竞争,贸易各方都着重发展自身最具优势的产业,致使双边贸易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7]。

表1 2018—2019年中国对越南进口的主要产品(2)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http://43.248.49.97/,由作者统计得出。Tab.1 Main products imported from Vietnam from 2018 to 2019

表2 2018—2019年中国对越南出口主要产品(3)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http://43.248.49.97/,由作者统计得出。Tab.2 Main products exported by China to Vietnam from 2018 to 2019

3.产业链联系紧密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各个产业链联系紧密,特别是电子制造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品进出口额的大幅增长。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产业链的一部分,我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相关产业联系密切,相关产品如集成电路等进出口规模不断攀升。2020年上半年,中国从东盟进口集成电路2 268.1亿元,同比增长23.8%,占东盟进口总值的24.2%;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896.8亿元,同比增长29.1%,占对东盟出口总值的7.8%。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活跃,拉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3.2个百分点[8],中国贸易总额与东盟贸易总额、中国出口总额与东盟进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与东盟出口总额之间均具有双边因果关系[9],这也是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潜在促进因素。

4.对外承包工程成为合作亮点

东盟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最主要的市场。近年来,东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各国均致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发展,这也给中国企业参与当地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实施带来机遇。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在东盟工程承包合作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337.8亿美元,2020上半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大项目增多,对东盟国家投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10]。增长的对外承包工程量将为东盟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中国东盟之间的产业合作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国际贸易萎靡不振,中国外贸发展环境严峻复杂。上半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在疫情蔓延下外贸出口仍保持正向增长的国家。在这其中,相较于中国与欧盟和美国贸易额的下降,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成为疫情下全球贸易的亮点。在双边贸易逆势而上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乃至世界贸易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全球化下的贸易格局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

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化了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医疗卫生体系受到冲击,外部需求急剧下降,资本流动逆转,全球价值链增长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格局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首先是自新冠肺炎疫情被世卫组织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各国海关纷纷实行贸易限制措施,禁航禁运,甚至公开截留贸易往来中的防疫物资,直接破坏了疫情前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接着是对世界经济的广泛冲击,受疫情全球扩散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下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各国多次发放财政补贴,并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这些政策最后又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风险显著提高。此外,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绪致使美股四度熔断,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大幅走低,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剧烈动荡,全球化受到沉重打击,世界贸易格局遭到严重破坏。

(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劣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扩散之后,美国当局试图“甩锅”给中国,大肆“污名化”中国,并拉拢一些国家宣扬新“中国威胁论”[11]。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非常。一些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开始反思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风险,考虑将部分供应链向中国大陆以外的东盟地区转移。加之美国供应链的回撤政策[12],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深受影响。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WTO的权威性、可信度受损,受到的质疑日渐增多。2001年中国加入WTO 后,恰逢全球市场的红利期,国际贸易活跃,贸易扩大效应显著,中国出口增速,即使是2003年SARS事件发生的时候,世界主要国家也并未对中国采取停航禁运等措施。但是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对WTO的多方质疑,加之疫情之下大量贸易、投资被限制,与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相违背,导致WTO的权威性、有效性受到挑战,WTO 所追求的贸易自由化的根基被动摇[13],这对于中国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十分不利。

(三)中国贸易重心转向东盟等周边区域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快了区域贸易一体化发展和供应链由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的速度。在疫情前景不明和贸易保护主义依旧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重心放在周边国家,有利于促进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拓展双边贸易。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相较于欧美国家疫情的反弹并重新实施封锁措施,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措施得当,较快实现了复工复产,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1.99万亿元,下降1.8%;对美国进出口1.64万亿元,下降6.6%;而对东盟进出口2.09万亿元,增长5.6%[14]。同时,鉴于中国和东盟间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区域间的物流成本优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为贸易提供更多的制度红利。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双边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投资贸易资源逐渐转向东盟,东盟有望在疫情之后继续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

(四)数字贸易成就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新契机

从目前世界贸易和中小企业的交易方式、生存方式来看,主要贸易都变成了以数字交易、线上交往为主。中国为此着力推动“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并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数字贸易中表现亮眼。此次疫情更是让中国和东盟乃至世界都看到了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及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货物贸易为例,中国和东盟之间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价值链,远程运维和数字交付能显著加速跨境贸易,将原有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贸易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双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服务贸易来看,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的“云”模式已经在中国大规模试验并初显成效,所以线上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很可能将是双方数字贸易新的着力点。为此,2020年6月12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举行,主要拓展电子商务、科技创新、5G网络、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

四、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与东盟贸易拓展的深层次原因

2020年上半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自东亚合作启动以来,东亚生产网络良性循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这种逆势增长也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如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疫情等。

(一)疫情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必然性

中国与东盟贸易稳步增长有其必然性。2020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7周年,各国对于这份合作关系十分重视,多次举办峰会和论坛,密切高层交往,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务实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强劲的动力。

1.政治关系和睦,政策推动合作

在增进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均在双向努力。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实施升级,RCEP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中国与东盟十国政府也分别实施发展规划,开展政策对接(如《关于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寻求经贸互补,结合各自的发展需求,开展合作,推进工作。东盟国家也不断为自身发展和东盟经济一体化注入活力,包括泰国建设东部经济走廊、菲律宾实施“大建特建”计划等。双方还以“集智聚力共战疫,互利共赢同发展”为主题,启动数字经济合作年,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为目标[15]。同时,部分成员国的合作共识强烈,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发展,例如2020年上半年,越南、马来西亚在进出口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拉动中国对东盟外贸整体增长5.6个百分点[16]。

2.存量基数庞大,产业互补强劲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存量巨大,此次贸易增长也是一种增长的惯性。便捷的地理通道、畅通的物流运输以及双方抗疫合作不断加深,都在有力地支撑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7]。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形成了出口资源结构上的互补。自然资源是形成产业间互补的主要原因,东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出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正逐渐减少,有些资源由于地域关系也并不富足,正好可以通过进口来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可以向中国输出先进技术和经验,互补不足。

3.贸易结构转变,重点行业拉动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逐渐由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向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贸易互补性增强。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农产品地位也稳步提升,并且机电产品从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对东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亦有所收缩,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升级。在贸易行业类别的层面,中国和东盟2020年上半年贸易额主要靠能源、集成电路和农产品这几大重点行业拉动。能源贸易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整体拉动率达1.7%;集成电路拉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3.2%;农产品贸易拉动与东盟贸易增长0.8%[18]。

(二)疫情之下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偶发因素

2020年上半年,在全球贸易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增长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当下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1.疫情刺激中国加强与东盟的双边贸易

2020年以来,欧盟和美国均因疫情采取了封锁贸易往来的措施,导致国际物流不畅,对贸易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之间地理位置接近、交通运输成本更低、物流限制更少,这些都成为促进区域内贸易往来、加强中国与东盟贸易依赖程度的有利条件。从具体进出口数据来看(图2,图3),2020年前7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2.41万亿元,增长0.1%,占外贸总值的14%;美国跌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的贸易总值下滑3.3%,最终跌到2.03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11.8%;日本仍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1.22万亿元,增长1.1%,占外贸总值的7.1%[19]。由此看出此次疫情对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使中国对欧美的贸易资源明显转向东盟,并且随着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国与中国外贸往来进一步减少,东盟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会逐渐加深。

图2 2020年前7个月度中国与几大贸易成员国的进出口总额Fig.2 The value of China’s trade with several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in the first seven months of 2020

2.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推动中国贸易资源转向

(1)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迫使中国贸易资源转向

近年来日趋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起到了正向刺激的作用,出现了贸易替代效应。中美贸易摩擦自2018年7月6日升级之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升级到投资限制、技术封锁、人才交流等各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的商品贸易总额下降到了3.73万亿元,降幅高达10.7%,从美国的进口额更是下降了 17%[20]。2019年,美国退出了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之列,取而代之的是东盟。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微观上出现了中国企业借助东南亚转出口或者将半成品运到东南亚工厂完成最后加工步骤的情况,这也是导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动力强劲的原因之一。预测未来短时间内美国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伴随着年底大选,美国国内的局势将愈发的动荡难测,对美国的贸易资源仍可能继续转向东盟。

(2)逆全球化浪潮推动中国加强与东盟等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带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发生,而2016年的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重大事项则意味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加剧。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国家倾向于依靠自身优势发展本国经济,摆脱危机;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因为逆全球化趋势直接影响其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21]。此种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唯有依靠联合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由于当前欧美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市场被人为割据,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相对下滑。多重因素使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明显地拉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盟的贸易增长也更为显著。

五、中国与东盟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20年上半年,中国和东盟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得益于方方面面,而今后能否继续保持与东盟进出口额的增长也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根据双方贸易的特点来精准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将更有利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携手应对疫情,保持贸易规模扩大的趋势

1.协助疫情管控,加快复工复产

作为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突发性全球危机,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5月25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出现反复,要警惕第二波疫情。这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疫情最终解决之前,一些医疗卫生水平较低的东盟国家可能仍然面临着经济恢复与疫情防控的双重难题,这些难题也潜在影响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为了确保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合作持续推进,中国不仅要加强本国的疫情防控,更要协力帮助东盟落后国家走出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应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关于疫情信息的共享,及时分享最新的抗疫技术和经验,不让疫情再次打断各国的生产节奏;向东盟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助友谊;向东盟国家分享复产经验,介绍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情况,特别要分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经验,譬如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外贸资金链和供应链,以协助复工复产[22]。

2.把握各方协定,减少贸易壁垒

疫情之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逆势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外贸行业最艰难的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好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条款,简化双边贸易程序;加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于双边贸易程序及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加强对中国和东盟贸易发展政策的追踪和评估。当下,中国政府还应当推动落实各方协议、扩大开放市场、发展东盟贸易投资合作相结合,着力提升地方各有关方面实施国际区域合作的水平和融入国际区域合作的程度,为中国-东盟企业合作发展铺路架桥。以各成员国均期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达成协议将有助于亚太各国团结应对疫情挑战,降低疫情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为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疫情之下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和增强。

3.深化战略对接,坚定合作信心

中国与东盟作为彼此的第一贸易伙伴,早已融为命运共同体。因此,面对这次疫情的挑战,双方需要通过更加开放、信任和透明的方式深化合作。对于美国等国家的挑衅和挑拨,中国与东盟双方应坚定信心,团结一致,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合力抗击疫情;加强双方外交渠道的沟通与往来,深化战略对接,同时也需要持续加强区域安全问题的沟通与协调。目前,疫情、经济、安全问题的政治化已经成为常态。中国应发挥主动塑造的能力,加强同各相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避免战略误判。

(二)维护互补行业,寻找产业链转型突破口

1.保持互补优势,寻找更高增长点

从2020上半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主要是靠能源、集成电路和农产品几大重点产业拉动,其中集成电路板块表现突出。目前,日韩等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正逐渐向东盟国家转移,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但需要明确的是,部分工厂迁移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移出,它不过是中国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转移到东盟的工厂仍需要中国的原料、技术、零配件和设备的支持。所以面对双方贸易优势行业的挑战,中国更应该及时把握形势的变化,保持自身贸易优势,根据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及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譬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新的、附加值更高的增长点,这才是维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2.加强紧密联系,升级重塑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但因为这次疫情,分工链条过长、产业分工过细所带来的经济贸易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风险被充分地暴露出来。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中国和东盟复工复产复贸,形成了联系更为紧密的地区生产网络与地区市场,同一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环节分布日趋集中化[23]。后疫情时代,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有望成为中国和东盟良好合作的新开端,贸易想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在原有的优势产业上寻找升级突破点,还需要重塑过长过细的产业链,形成以中国为中心、覆盖亚洲东部地区、辐射全球的区域经济分工链条。

(三)加大开放力度,把握未来的合作机遇

1.推进经贸合作,发展应时产业

2020上半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成绩在全球经济明显停滞的情况下仍然可圈可点,但是中国承包商在传统基建市场的份额已然见顶,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以能源领域为例,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将助推低价、高技术、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疫情后,电力清洁能源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房建领域,要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做多方面考虑,或将优先完善医疗与康保设施;改善居住条件,要更加注重环保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疫情加速建筑产业生态体系重组,未来建筑生态系统会朝着更加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工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要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属地化运营、降低项目履约成本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考虑进一步发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利用卫生合作带动多领域合作。特别要指出的是,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议题具有低政治敏锐性的特点,合作较易开展并相对容易取得前期成果。

2.加强数字贸易,发展新兴产业

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此次疫情更是显现出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巨大红利。建议加大中国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以创新引领增长,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24]。一是在线教育、在线体验式购物等领域涌现出大量商机,可加快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口资源电商全面升级;二是健康旅游产业、生物医疗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新风口,应加大潜力产业的合作空间;三是拓展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技术开发人才和数字贸易人才,孵化大量新型数字贸易企业。总而言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升级贸易结构的必经之路,这对中国与东盟贸易而言同样适用[25]。

猜你喜欢

贸易疫情
战疫情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