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视阈下的国内民族志研究分析
2021-01-07高根茂
高根茂
一、引言
从科学的民族志的诞生开始算起,在近一百年时间过程中,民族志已经走出了人类学学科范围,被很多人文社会学科采纳,如语言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者郭建斌等人将其描述为:在一百多年前,民族志或许只是一株山间的野花,但是这株花被移植到花园里种植之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姹紫嫣红、风情万种的大花园。
民族志作为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形态。这种方法需要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来进行描述性的解析。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国内学者将民族志的发展历史划分成主要有三个阶段。最早的第一阶段就是业余民族志了,比如" 蛮夷传" 主要是叙述当时的时代中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状态,到了第二阶段就是民族志专著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做专业民族志,它主要是将本人自身的描述与分析来规定在同时空和单一的社会状态下,它的进步在于能够让人类学研究者们意识到文化差异中所处的时空和社会形态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研究者们能采用研究对象的意识形态来分析他们的文化形态。“民族志发展的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作品是1977 年出版的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此后 “相继出版的杜蒙的《头人与我》(Dumont,1978)、克拉潘扎诺的《图哈密》(Crapanzano,1980)、德怀尔的《摩洛哥对话》(Dwyer,1982)都在尝试怎样在民族志中把调查对象写成主体、行动者。”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写文化》(1986)一书的问世,“民族志的主-客体单向关系的科学定位受到强烈的质疑,反思的、多声音的、多地点的、主- 客体多向关系的民族志具有了实验的正当性”。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革新,人们日益参与的互动与交流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类学研究者们也在转向现代社会研究的同时开始突破传统的调查方法,寻找出新的研究路径,逐渐一些人类学者开始借助互联网开展民族志调查的相关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因而出现了基于互联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 “网络民族志” 这样的研究。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线上社区形态的诞生使得网络民族志研究成为当今民族志的新发展方向。
学者刘军在其著作《整体网分析讲义》中写到,“社会网络” 是社会行动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与国家,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的则是社会行动者与其他主体之间互动的形式化表征。上个世纪70 年代,哈佛大学的哈里森· 怀特提出的结构等价和 “块模型” 标志着社会网络的复兴。国外学者对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开始较早,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彼得·贝尔曼(Peter Bearman)、凯瑟琳· 卡利(Kathleen Carley)、马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等。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志研究网络演化的研究,主要有《国内外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场域与知识生产——基于CiteSpace 计量分析的对比研究》(段永杰,徐开彬,2020)、《中国学者社交媒体研究方法之研究——基于新闻传播学四种CSSCI 期刊论文分析》(毕子悠,2019)等,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话语分析、文献分析等质化研究方法,对于民族志研究的量化分析较少。因此,文章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民族志通过 “写文化” 的方式来对一个社会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最终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整体风貌,同时也借由这种文化的书写来呈现一个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历程。民族志研究依托田野工作进行,将不同事物在整体的概念上富有层次性地展现,并基于文本的表达,使不同人群都可以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触及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更深层次内涵。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民族志的真实性上。如何在田野中记录真实,又如何在文本中叙述真实,是民族志研究的立意所在。通过对已有的与民族志相关的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知识对该领域内知识合著网络、关键词贡献网络、共词聚类分析等进行分析,能够了解我国有关民族志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高频议题等内容,以期为我国民族志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为数据来源,以 “民族志”、“民族志研究”、“网络民族志” 等为检索主题词,共搜集到文献979 篇。经过人工筛选剔除报纸、国际会议、国内会议等内容来源及重复文献后,共得到861 篇文献。文献时间跨度为1989 年至2020 年。通过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所选文献进行初步分析得出,所选的861 篇文献中总作者数1129,独立作者数906;总关键词3698,独立关键词数为2094。所选的文献来源于《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研究》、《民族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期刊以及高校学报。
(二)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生成的关键词共词矩阵以及作者合著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分析有关 “民族志” 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通过共词分析形成的共词聚类图来探讨与 “民族志” 相关议题研究的结构及其关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者关于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情况
1. 文献分布年代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图1),2005 年之前我国学者对于民族志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在此之前,学界对于民族志相关议题的研究不多,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由高丙中主持的《思想战线》的专栏 “民族志经验研究” 中,其研究主题主要是关注对象的知识生产到自我的知识生产的转向。相关研究从2005 年开始大量的出现,2005 年有关民族志的研究达到25 篇,相较于2004 年增加了17 篇,从此之后国内学者开始增加对于民族志相关领域的关注度。徐黎丽等则认为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价值:“基层视野不可或缺;通过文本记录中国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并保护传承下去;反映中国当代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困难及困难中隐藏的问题;比较分析国内、国外民族志个案和理论观点,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将对策不断提升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2015 年相较于2014 年增加了25 篇,从2015 年开始,国内有关民族志相关领域的研究又进入到了新的研究阶段,每年相关议题的研究均超过55 篇。这些研究通过对民族志相关问题的探讨,推动了我国类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同时也使大陆学者逐渐融入世界人类学学术议题研究中,提升了中国人类学的国际地位;为后续中国人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研究方法等。
图1
2. 主要研究力量
表1 为检索的文献中发文量大于或等于5 篇的作者,发文量最多的是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彭兆荣;表2 是发文数量大于5 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发文机构的发文量最多,根据图表可以发现相关论文来源于民族学、社会学、新闻学、人类学、哲学等专业。
表1
表2
序号 高校及科研机构 频次 序号 高校及科研机构 频次4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8 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6 5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8 10 汕头大学商学院 6
3. 高频文献来源
通过对所选文献进行文献来源分析,列出了发表文献大于等于10 的期刊(表3)。以《思想战线》为例,该刊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办刊宗旨,追踪学科前沿,突出边疆民族特色,推动学术创新,关注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重大现实问题。表3 所列举的期刊中均属于中国社会引文索引(CSSCI)或者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社会学研究》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四家期刊评价机构学科排名中社会学领域均名列第一,被誉为 “权威期刊”。
表3
(二)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1. 关键词列表及共词矩阵
通过使用词频软件对所选文件关键词进行分析,对筛选后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出,在861 篇文献中共含有3698 个关键词,独立关键词2094 个,每篇文章平均4.3 个关键词。表4 是排名前50 的高频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映了学者对于民族志相关议题研究的热点所在。民族志(626)、人类学(71)、民族志研究(68)、田野调查(25)、教育人类学(25)出现的频率较多,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
表4
通过利用UCINET 软件对排名前50 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矩阵分析,利用Netdraw 绘制关键词网络关系图,并对其进行K- 核(K-cores)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志、人类学、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等关键词是民族志研究领域的核心,与表4 关键词频数的排序较为一致。作为关键词,在某种意义上表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是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展开的。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中介中心性分析,计算排名前25 位每个节点的中介中心性(表5),来表示关键词的核心地位。
表5
1 2 Betweenness nBetweenness 5 教育人类学 20.458 1.740 11 田野工作 15.731 1.338 38 意义 9.726 0.827 10 深描 8.010 0.681
2. 高频关键词词类分析
通过采用共词聚类的方法对国际舆论研究关键词之间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更加清晰的研究主题结构。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并没有完全吻合的结构对等,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两位行动者,它们对其他关键词的连接是完全相同的,此时树状图可以协助找出足以当作类别的对等群组。利用Ucinet 软件中的 “Clustering adequacy” 功能绘制结构对等数据的树状图。聚类结果显示,有关民族志相关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志方法研究;人类民族志、历史人类学等民族志研究方向领域、民族志的意义以及新兴网络民族志等主题。
(三)高频作者合著分析
1. 高频作者合著网络分析
通过利用Ucinet 中的Netdraw 对高频作者进行共现矩阵分析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在作者合著网络图谱中,连接在一起的点很少,李银兵和滕星作为节点他们的频率最高,分别于曹以达和甘代军以及周兰芳和巴战龙有互动,其余作者与其余互动性较低。有关民族志研究的网络中大多数节点之间没有连线,关联程度非常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目前在该领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研究队伍。
2. 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是用来测量网络成员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方法。总体来说,密度较高的网络中信息沟通性较强,密度较低的网络间信息沟通不流畅。利用UCINET 对高频作者合著网络进行密度计算得到其密度为0.0256(表6),这是一个密度值相对偏低、网络之间节点连接性不够流畅的网络,这也印证了在前面对作者间合作分析的结果。说明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低,尚未进行良好的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
表6
3. 高频作者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作为衡量节点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以及权力影响的重要依据,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
(1)点度中心性分析
文章使用点度中心性来测量作者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作者点度中心性越高者,表示其在网络中与较多的作者合作,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从而可以认为其具有核心作用。利用Ucinet 进行点度中心性分析得到点度中心度排名在前10 位的作者(表7)。一般情况下,频次较高的作者与其他作者合作的机会更多,因而普遍点度中心性也较高。通过分析可知,滕星、曹以达、杨伯溆等的点度中心性较原先频次排名有较大幅的提升,说明这些作者具备相对其频次排名有更高的影响力;而巴战龙的点度中心性较原先频次排名有小幅度的回落,说明其发表独立文章的频率稍高。由表7 可见,李银兵和滕星的点度中心性最大,说明这些作者与网络内其他作者的知识交流相对最为频繁,在关联数据作者合作网络中具有核心作用。
表7
(2)中介中心性分析
中介中心性排名较高的人往往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结构洞是社会网络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在于处于结构洞位置,说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学术资源,更具有学术创新力;其次处于结构洞位置对于他们迅速提高自身声望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UCINET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中介中心性分析,结果如表8 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李银兵和滕星两位作者的中介中心性最高,表明其在该网络中具有较强的连接性,与图4 显示的节点连接情况相符合。
表8
四、结论
通过使用社会网分析的方法,使用社会网络软件工具UCINET 对国内学者对国际舆论研究领域作者和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下特点:1、从2005 年以来,有关民族志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且大多是围绕社会学、人类学等进行研究,并且在近年来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以网络民族志为议题的研究;2、民族志研究是一个适用度很高的研究方法,因此能够涉及到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因而对于民族志的相关议题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多位学者、多方位合作的结合,而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学者目前研究的合作性较低,合作网络尚未建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有关网络领域的民族志研究会大量出现,网络民族志研究也会成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领域,应该注意推进跨学科的研究、合作研究的开展,推动民族志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