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广播剧的创新表达
——以军旅题材广播剧《维和西非》为例

2021-01-07蓝盛敏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利比里亚广播剧西非

□ 蓝盛敏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广播剧行业已经转入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新时代呼唤文艺精品,新时代的广播剧创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2019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播出的军旅题材广播连续剧《维和西非》生动讲述了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精彩故事。本文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声音艺术等方面,谈谈广播剧《维和西非》是如何挖掘新鲜题材,创新艺术表达,开拓广播剧创作新领域,打造广播剧精品的。

一、深挖本土题材,创新表达新时代主题故事

广义上的广播剧题材,指的是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狭义的广播剧题材,指构成广播剧作品内容的因素,是广播剧作品所描写的具体事物,是从现实或历史的客观生活中选择出来,经过了集中、提炼、加工而成为广播剧作品材料的一组生活现象①。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重大题材和历史上纷繁芜杂的事件里选择题材,是广播剧创作的第一步,因为选择好的题材是广播剧创作成功的基础。广播剧《维和西非》以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事迹为题材,正是因为其具有典型性、稀缺性、戏剧性三大比较优势。

(一)挖掘先进典型,传播时代精神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一年的时间里共完成15个州的武装长巡任务7次,累计执行各类勤务730余批次、安全出勤8200余人次,动用车辆3500余辆次,安全巡逻近11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半。防暴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披肝沥胆、不畏牺牲,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出色完成了祖国交付的任务,为利比里亚政权的和平交替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历届队伍中唯一获得“利比里亚国家杰出贡献奖”以及“利比里亚国家奖”的维和警察防暴队,被誉为“创造了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最高标准”。

选择广播剧的新题材,就是要在反映新时代,体现中国力量和精神的重点题材上进行集中、提炼、加工,打造既有思想深度又经得起考验的文艺精品。防暴队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表现,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示了中国蓝盔的担当和精气神。这个题材是闪现在八桂土地上的明珠,在广西、全国甚至国际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宣传价值和重要意义。这是广播剧创作的典型题材、热点题材,也是广播剧创作不可多得的题材。

(二)挖掘重点题材,发挥本土特色

广播剧的题材选择既要围绕热点,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热点题材的选择上,既不能轻易错过,也要有所取舍,不仅要避免与国内同行业撞车的现象,以免造成人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浪费,也要尽量避开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话剧等剧种选择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题材。因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相同的、类似的东西多了,重复了,就难有新意。

广播剧《维和西非》属于军事题材。相比较为常见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教育题材、历史题材、儿童题材等,军事题材的广播剧本来就比较少见。这个题材具有稀缺性,比较容易引起广大听众的收听兴趣。这支防暴队是由广西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他们是从广西这片土地走向世界的英雄楷模,这个题材天然与广西有缘,这种稀缺性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支防暴队是联合国历届队伍中唯一获得“利比里亚国家杰出贡献奖”以及“利比里亚国家奖”的维和警察防暴队,被誉为“创造了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最高标准”。这些荣誉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和价值高度,也决定了一件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符合戏剧规律,适合戏剧表达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戏剧的艺术。戏剧要有冲突,并借由冲突展开剧情,推动故事发展。老舍先生曾提到:“写戏须先找矛盾与冲突,矛盾越尖锐才会越有戏。戏剧不是平板地叙述,而是随时发生矛盾冲突,碰出火花来,令人动心。”

广播剧《维和西非》的编剧、导演阚平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中,巧妙地把防暴队的先进事迹组织起来,使得剧情充满戏剧张力。比如,在表现人与人的冲突方面,有防暴队与利比里亚警察中尉丹尼尔的矛盾冲突;在表现人与环境的冲突方面,有防暴队执行长途巡逻和重要人员警卫时的危险警情;在描写人物心理的冲突方面,有防暴队员梁小龙在得知父亲去世后的内心痛苦表达。这些冲突集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维和警察舍生忘死、恪尽职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抓住人物特征,成功塑造维和英雄形象

在选定题材之后,塑造人物就成为整个广播剧编写的重点任务。广播剧人物塑造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一样,都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语言与心理活动来展开的。是否成功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听众的认可,是衡量一部广播剧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广播剧《维和西非》的人物塑造主要通过两个层面完成:一是巧妙运用戏剧手法,选取紧张激烈或者高潮时刻的关键性动作、语言与心理活动来塑造孟想、梁小龙等主要人物的形象;二是通过具有个性特色的细节动作、语言来刻画陈队长、史倩、罗医生、老吴、王大厨等次要人物的形象。

(一)巧用戏剧手法,升华主题思想

广播剧是虚构的艺术,但广播剧《维和西非》是为反映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真实新闻事件而创作的,这些事件是不能随意更改和虚构的。这是现实主义题材剧作创作的难题。处理好真实性与戏剧性这个难题,不仅能反映出编剧的娴熟技巧和经验,更能看到编剧的奇思妙想,这也是现实主义题材广播剧的精彩之处。

广播剧《维和西非》在表现维和英雄的内心情感时巧妙地运用了戏剧手法,比如集中描写了梁小龙及其父亲的故事。剧中第一集已经向听众交代了梁小龙在出征西非之前父亲身患重病并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第三集开头,梁小龙在执行完长途巡逻和要员警卫任务回到营区之后,收到了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下面是梁小龙与政委的谈话片段,这也是广播剧《维和西非》高潮剧情的开始。

政委:小龙啊,你家里两天前来电话了。

梁小龙:哦?

政委:你在长巡,联系不上你,你弟弟就把电话打到营地。

梁小龙:我弟弟?

政委:他说,你父亲,他走了。

梁小龙:啊!

(队长拍了拍梁小龙的肩膀)

政委:小龙啊,你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有什么要求就说出来,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

梁小龙:报告政委,没有。

政委:给,手机,你给家里打电话吧,今晚好好休息。

梁小龙:谢谢政委。啊,政委,我有个请求。

政委:说吧。

梁小龙:现在让我到忠诚哨站岗。

政委:那怎么行,你刚长巡回来,需要吃饭、休息。

梁小龙:政委,请您批准!这就是我的请求!

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抵达任务区

政委:(拍了拍梁的肩膀)好,你去吧,我通知忠诚哨换岗。

梁小龙:是。

(梁小龙步履沉重地走向营区门口的哨位)

从历史的积淀来说,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保存至今的大国,数学及其数学教育积淀深厚.从商朝到清末数千年数学及数学教育的积淀,加上近现代西方数学及其教育的逐步引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正反两方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和“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4]的中国数学教育特色.这一特色表现出的种种现象,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

(海浪)

(旁白)营区所有哨位都有名字:三沙哨、红旗拉甫哨,等等,只有大门口的哨位以忠诚命名。

自古忠孝两难全,为国尽忠是大孝。梁小龙主动请求到忠诚哨站岗,这是编剧、导演阚平对故事原型的巧妙处理和安排,借此表达维和英雄的内心情感,把剧情推向高潮,让听众为之动容。忠诚哨虽小,但它的名字叫“忠诚”,哨上紧握的钢枪,夹杂着梁小龙为国尽忠的坚定信念与父亲去世的痛苦遗憾;忠诚哨虽远,距离祖国13000公里,那挺拔的身姿,何尝不是在为故乡的父亲默默守候。在剧中,“忠诚哨”既是一个哨位,也是梁小龙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更是展现维和英雄们内心情感的一个窗口,生动、深刻地诠释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忠诚履职、捍卫和平的使命担当,祖国至上、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二)刻画个体形象,彰显集体先进

广播剧《维和西非》讲述的是维和警察防暴队这个先进的集体的故事。一个先进的集体必然是因为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人物。在为期一年的维和工作中,防暴队员的表现也的确如此。剧中,除了孟想、梁小龙这两个主要人物,还有领导有方、指挥若定的陈队长,被埃博拉孤儿LULU称为“妈妈”的史倩,在防疫消杀中“冒烟”的罗医生,与国内的妻女视频连线第一次看到亲生儿子的老吴,为队员一日三餐奔忙的王大厨……这些先进人物在维和行动中分属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都为维和行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广播剧时长有限,并且听众只能通过声音来感知人物,转瞬即逝。为了让听众迅速感知人物,广播剧《维和西非》在刻画这些人物时,精心选取了他们日常工作中极具个性的细节动作和语言,让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比如,负责营区防疫消杀的罗医生工作时要提着装满药液、能产生100度高温的烟雾枪,再加上厚厚的防护服,瞬间就雾气腾腾、汗流浃背。剧中用“冒烟”来形容罗医生,可以说非常准确地抓住了罗医生的典型动作,让听众瞬间联想到罗医生不辞艰苦、甘于奉献的形象。广播剧《维和西非》正是通过刻画这些先进人物的鲜明个性,来展示他们作为维和英雄的共性,集中、有力地彰显了防暴队的崇高形象。

三、创新声音艺术,精益求精,打磨广播剧精品

作为声音的艺术,广播剧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有一定的局限,但正是这种局限促使广播剧在声音艺术上进行不同的探索,尝试调动一切声音手段去激发听众的情感,启发听众对剧中人物形象、故事环境产生独特的联想,使听众参与到广播剧的创作之中,最终达到“有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这是广播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展现广播剧的独特艺术魅力,打造一部极具审美价值的军旅题材广播艺术作品,《维和西非》在声音手段的运用上也有着贴近真实又极具想象的探索与创新。

(一)让音乐参与故事表达

广播剧《维和西非》音乐创作难度非常大。为刻画人物内心,展现西非当地特色,该剧音乐编辑、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于祥国为该剧制作了50多段音乐,主题曲《守护和平》更是由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西非创作而成,经过艺术加工和亚洲爱乐合唱团的演唱,铿锵有力、激昂澎湃的歌声直抵内心。

这些音乐的运用,并不是直接把原始音乐录音放到广播剧中,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重新量身定做,深度参与广播剧的故事叙事,情绪表达和渲染精准到位,让听众沉浸其中。比如,在表达防暴队员梁小龙与父亲的情感方面,剧中两次使用口琴演奏的《送别》音乐,每次都表达了不同的情绪。第一次是梁小龙在出征之前去医院看望父亲,也是他与父亲最后一次告别。离别之际,梁小龙应父亲要求用口琴吹奏的《送别》音乐,传达出梁小龙出征西非、离别之前的悲壮之情。第二次是在长途巡逻的夜晚,防暴队员在宿营帐篷中有说有笑之时,音乐隐隐出来。快乐与忧伤两种情绪在此碰撞,为家与为国两种情感在此对话。此时的音乐不仅完成了情感的渲染与表达,更是深度参与到广播剧《维和西非》的主题表达之中,精准地传达出维和英雄们不一样的家国情杯。

(二)用声音描述动作画面

(孟想带着西蒙逆人流走动)

(对讲机)一号狙击手呼叫孟想。

孟想:收到,讲。

狙击手:(对讲机)在你十点钟位置,有两个穿西装的人神色可疑,其中一人的包很沉。

孟想:(对讲机)护卫队员注意,右前方有两名神色异常的人向我们靠近,请收缩队形。

(快速移动的脚步声)

狙击手:(对讲机)注意,两人的手一直在口袋里。

孟想:看到了。你们两个不要再靠近了,迅速离开。

(两人:Why? No! )

旁白:就在这危急关头,孟想一个箭步冲上前护住西蒙,同时他的手枪已经出套。其他队员也聚拢在西蒙周围,形成了人墙。

(三)用音响传递湿热感觉

利比里亚临近赤道,长年只有旱雨两季,酷热潮湿交替。为了表现利比里亚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暴队执行长途巡逻、要员警卫时的艰苦环境,广播剧《维和西非》除了使用雷雨声、冰雹声、蚊虫“呼呼”声、流水声等大量音响,还对防暴队执行任务期间的整体音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人物之间的对白紧张、短促,有时还略微发闷,就好像声音刚从嘴里出来就被当地酷热潮湿的天气蒸发掉了。这种特别的声音调整传递出一种湿热的感觉,让听众联想到防暴队员在西非的暴雨烈日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执行任务时的那种汗流浃背、湿热难耐的感觉。

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利比里亚的第一次升国旗仪式

(四)用声音描述剧情环境

1924年,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煤矿之下》一开始就把听众引到一个塌方的矿井之下,让听众在只有听觉的环境中聆听故事③。这是世界第一部广播剧对声音艺术的重大创造。广播剧《维和西非》在用声音表现故事环境方面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防暴队执行长途巡逻和要员警卫任务时,剧中大量运用“对讲机”的对话形式,营造一种特有的声音,听众只要一听到对讲机的声音,就知道防暴队在执行任务,从而沉浸在紧张刺激的氛围里。同时,剧中还使用了大量的环境音响,包括军号声、队员集合的脚步声、车辆的颠簸行驶声、头盔磕碰车顶的声音、警笛声、路匪们慌恐的嚷嚷声、直升机平稳降落声等等,这些音响都像剧中的对白一样,参与到故事环境的描述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四、结语

广播剧《维和西非》开拓题材创作领域,创新声音艺术手法,生动讲述了中国维和警察这个先进集体的故事,有力彰显了八桂英雄浓厚的家国情怀,充分展现了中国维和警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而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表现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的大国的精彩写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的广播剧创作要立足中国现实,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贡献力量。

注释:

①王国臣.广播剧创作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1.

②怎么欣赏广播剧[N].广播节目报,1983-03-26.

③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6.

猜你喜欢

利比里亚广播剧西非
西非热恋
16世纪的沉船,诉说着500年前西非大象的生活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无国界医生组织援助西非三国抗埃行动概述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