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继福老师治疗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2021-01-07代娜焦志玲于海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心病瘀血气虚

代娜,焦志玲,于海龙

(长春市中医院 心内科,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赵继福老师是吉林省名中医,第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从医几十年醉心于中医心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就赵老师治疗心病活血化瘀法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如下。

1 瘀血与心病的关系

中医学中心脏的病证主要有“心悸”“怔忡”“真心痛”“胸痹”“心衰”“厥症”等,《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心病先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记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心脏位于人体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居于胸腔之内,形似倒垂的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全身血液在脉道中的循行,都依赖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推动作用。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缓和有力,胸部舒畅。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且破碎疼痛,脉数,心胸烦热,不易入睡。 若心血虚,则面色与舌色皆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常觉心悸,心慌。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可见到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见结代脉。胸前闷痛,轻者少顷即止,重者则痛得面青唇舌俱紫,大汗如珠,甚至可导致死亡。心主血脉的正常与否,取决于3个条件,即心气是否充沛、脉管是否通畅、血液是否充盈。临床上可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等方面来推断心主血脉的正常与否。凡胸闷、心痛、心悸、怔忡、脉象异常者均可从心论治。心脏功能正常,则血液正常运行,滋养全身,若心脏功能失常,则血液不能正常运行,或出血或瘀血。由于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心病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或阳虚,标实以瘀血为主,心脉瘀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临床中也以瘀血型的心病最为常见[1]。

2 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心病的始终

瘀血是心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病因,或湿热、痰浊等阻滞脉络,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各种外伤损伤脉管造成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积存体内,亦可形成瘀血。瘀血阻滞,心脉痹阻,血脉不通,会导致心病诸症。瘀血贯穿于心病发生发展的整个阶段和各个证候中。因此,在临床治疗心病时,以“瘀”为要点,运用活血化瘀法全面辨证。活血化瘀法要贯穿整个治疗心病的始终。赵继福老师临床治疗心血瘀阻证时,选用王清任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依据情况辨证加减。

3 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法灵活结合

3.1 补气化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难经·二十二难》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若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迟缓或停聚局部则为瘀血,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和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其道理就是“气能生血”。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肌衄。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气盛统摄有权,血可自止。《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益气活血法是活血化瘀最重要的治法之一,活血不忘补气,气旺则血活[2]。

赵继福老师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时,选用益气活血汤,由桂枝、人参、五味子、麦冬、红花、赤芍、丹参、薤白、瓜蒌组成[3]。

3.2 养阴化瘀。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若体内阴液亏虚,血液粘稠,则血行迟滞,易形成血瘀。“津血同源”,滋阴则养血,养血活血则瘀滞自去。

赵继福老师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时,选用益气养阴通脉汤[4],由黄芪、太子参、麦冬、丹参、川芎、地龙、酸枣仁、葛根、牡蛎、白芍、合欢花组成。

3.3 祛痰化瘀。痰、瘀都是病理产物,痰、瘀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二者的运行也都需要气的推动,一方的停滞都会影响另一方的运行,一方的运行也会影响另一方的停滞,痰瘀互为因果,痰可化瘀,瘀可化痰,痰瘀相互搏结则发病。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相互转化,又能共同致病,故治宜祛痰与化瘀同用。

赵继福老师临床治疗痰浊闭阻型心病时,选用豨莶草方,由豨莶草、全虫、秦艽、天麻、天南星、半夏、当归、川芎组成。

3.4 行气化瘀。气血关系密切,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气和则血和,若气滞不行则血行瘀滞。《仁斋直指方论》指出:“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治血者必调气,气行则血行。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癥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5-7],更应辨其不同的病因而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之目的,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赵继福老师临床治疗气滞血瘀证时,选用肝瘀行滞汤,由丹参、山楂、茯神、陈皮、郁金、香附、枳壳、白芍、柴胡组成。

4 结论

综上所述,赵继福老师在治疗心病方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赵老师认为瘀血是心病发病最关键的因素,从瘀论治采用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要贯穿于心病治疗的始终。善用活血化瘀法,但又不局限于活血化瘀法,把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法灵活结合,使活血化瘀法更加适用于临床心病的治疗。在治疗组方时,赵老善于运用古方,同时运用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不断发展完善自拟方,达到补气化瘀、清热化瘀、养阴化瘀、行气化瘀、温阳化瘀、凉血化瘀、祛痰化瘀等不同功效。

猜你喜欢

心病瘀血气虚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老人心病难消除 法律服务来协助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