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手术后疼痛研究进展

2021-01-07阮富贵王海永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胸骨阿片类切口

阮富贵,王海永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1)

0 引言

外科手术后疼痛是一个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和器官损伤造成疼痛,疼痛的强度与范围与手术创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疼痛的程度取决于影响疼痛阈值的诸多因素,例如:手术部位、切口的位置、手术创伤的范围、手术前焦虑程度,围手术期的镇痛措施等[1]。手术后疼痛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严重的疼痛可以限制病人呼吸,干扰病人循环系统,引起患者活动受限,影响患者康复,成为患者的精神负担[2]。术后镇痛非常重要,否则,影响手术后康复,延长治疗过程,家中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在心脏手术中,最常见的是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高龄患者、高危患者都可以接受手术。目前,微创化是追求的目标。通过微创小切口完成冠脉搭桥手术,避免锯开胸骨,可以明显减轻手术后疼痛。胸腔镜下瓣膜手术,不但手术切口减小,创伤也相应减小。经皮瓣膜置换手术不但减少了切口创伤,还避免使用体外循环,进一步避免和减轻了手术后疼痛的发生。

1 术后急性疼痛

手术后急性疼痛位于切口,是手术对组织和器官造成创伤的结果。一般在手术后停用镇痛药物时出现。随着皮肤和组织的愈合,疼痛会逐渐减轻,一般10天左右,也有长达3个月。心脏手术后疼痛在24小时达到高峰,作为一种自限性现象,随后几天会逐渐减轻[3-4]。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疼痛的强度要高于非体外循环,可能与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5]。女性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高,疼痛的部位多于男性;老年患者有更高的疼痛阈值[6-7]。

局部组织损伤导致所谓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损伤部位表现为红、肿、痛。这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钾离子、缓激肽、前列腺素和大量的炎症调节因子(神经肽P物质、5-羟色胺、组胺、细胞因子和白三烯等)影响了神经末梢的灵敏度,这些变化也激活了休眠中的痛觉感受器[8-9]。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灵敏度的变化。表现为切口及周围痛觉过敏、触痛、牵涉痛。这种疼痛往往难以具体定位到某一点,疼痛部位弥散,限制了患者的活动[10]。

在几项研究中,77%~85%的患者在心脏手术后2周内感受到疼痛[11-12]。在一项冠脉搭桥手术后疼痛的研究中[13],49%的患者手术后出现严重静息痛。78%的患者咳嗽时出现严重疼痛;62%患者运动时有明显疼痛。在另一项涉及705个心脏术后患者的研究中[14],发现手术后最严重的疼痛出现在咳嗽、活动、转身、深呼吸和起床时。手术后24小时,疼痛部位于开胸部位(切口及引流管口)以及体位造成的受压处(背部、臀部)。在接下来的几天,这些部位的疼痛会逐渐减轻(拔除引流管、可以下床活动)。有些患者可能因为下床活动引起下肢疼痛(冠脉搭桥的病人摘取了下肢大隐静脉),65%病人肩部疼痛加重(手术中胸骨撑开造成的肩部肌肉损伤),表现颈部、上肢、胸背部疼痛。女性、年轻、肥胖或者体重超重者对这些疼痛的反应更强烈。手术后及时有效的镇痛,还可以减轻手术后谵妄等精神障碍的发生。

2 手术后慢性疼痛

手术后慢性疼痛不同于急性疼痛,可以持续3~6个月,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是急性疼痛持续存在,也可以中间存在无症状期[15]。疼痛位于局部的手术切口及局部神经支配的区域。心脏手术后的慢性疼痛应与心肌缺血、胸骨不稳定和纵隔感染相鉴别。

手术后慢性疼痛可能存在于胸骨正中切口部位或下肢(摘取大隐静脉后)。这种疼痛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此外,其他许多因素,如心理(如焦虑、抑郁)、女性和年轻患者、开放术式和手术时间>3小时、对用于固定胸骨的钢丝过敏、二次开胸、术后初期疼痛剧烈,都与手术后慢性疼痛呈正相关[16]。慢性胸骨疼痛的病理生理学至今原因不清楚。它可能相关周围神经末梢的结构变化,这会发送异常的刺激冲动到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过度敏感。表观遗传分析可以帮助了解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目标[17]。

不同研究中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不同。在12%的患者中存在严重的手术后慢性疼痛[18]。在一些胸骨正中切口患者中,手术后慢性疼痛持续多年,或在消失很长时间突然出现。最近的研究[19-20]报告,在胸骨正中切口患者在3个月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43%,但12个月降为11%,后5年只有3.8%。在胸骨正中切口的手术慢性疼痛中,56%的患者被描述为中等强度疼痛,影响日常活动,38%的患者报告疼痛难忍。手术后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的研究中,可以在手术后一年观察到慢性疼痛患者有三分之一存在睡眠障碍。手术后28个月,超过60岁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40%。在女性患者中,疼痛可能持续一年多,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医生或理疗[21-22]。

3 评估

心脏手术后疼痛评估应该实现标准化、使用评估量表。评估包括对疼痛强度的评估,对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评估,治疗满意度的评估等。在急性疼痛中,疼痛强度最重要。)疼痛强度评分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语言等级评定量表和Wong-bakcr面部表情量表[23]。

治疗效果评估包括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应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是否出现患者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并据此进行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由患者评估治疗满意度。

4 治疗

2017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根据WHO的阶梯镇痛原则,制定了围术期的镇痛指南。旨在提高围术期急性疼痛的镇痛效率,提高病人的生活或质量,避免不当镇痛所带来的副作用和慢性疼痛。

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看,镇痛治疗远远没有到位。在国外的一项长达3年调查[24]中,发现55%外科手术病人对镇痛效果不满意,57%非手术病人对阵痛不满意;而且,15%的手术病人没有镇痛治疗,30%的手术病人反映镇痛措施不力。研究认为,这些手术病人的镇痛治疗是有明显缺陷的。在我国,一项研究[25]分析了手术后3天的 镇痛治疗现状:20%的病人对镇痛效果不满意;52%病人反应根本没有接受镇痛措施,91%的病人反映疼痛持续存在。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在中国,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需要更新观念,围手术期加强交流,对镇痛治疗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手术后镇痛的目的是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和加快康复过程。有效的镇痛方法包括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主要有:药物阵痛、局部麻醉方法。

镇痛药物:包括非阿片类和阿片类镇痛药。最常用的非阿片类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与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这样也可以减少阿片类剂量约40%~50%,进而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阿片类镇痛药常常用于术后疼痛。然而,要考虑嗜睡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作用,这些可延长病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对于心脏外科患者还增加了肾功能损伤和出血风险[26]。因此,最常推荐的是联合应用,包括联合使用一些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可以加用局部镇痛。在实践中,包括使用阿片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s+局部性镇痛技术[25]。

病人自控镇痛:医生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病人可以评估疼痛的强度,按需调控静脉镇痛药(阿片类最常用)的使用时机和剂量,用于术后疼痛,效果良好。

局部镇痛技术:手术后,根据一般病人的状况,以及手术位置和范围,局部镇痛技术也可以应用。如胸腔硬膜外麻醉(TEA),连续单侧胸腔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也经常使用。胸腔硬膜外麻醉持续TEA用于心脏和胸外科,确保有效控制术中和术后疼痛。可以不影响冠状动脉血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术后呼吸功能障碍,对凝血机制影响小,由于其侵入性和高成本。椎旁阻滞可以在咳嗽和休息期间有效的控制疼痛,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较低,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低,与TEA相比,血压更稳定。近年来,由于现代神经结构成像技术,特别是超声波的应用,针对周围神经的区域麻醉方法日益成熟。这样可以实现有效安全的区域阻滞或外周神经阻滞。另外,通过植入的皮下导管连续输注镇痛药物实现局部镇痛,在侧开胸外科手术和肋骨骨折后的肋间神经阻滞常常使用[26]。

近年来,还有透皮电神经刺激技术也有应用。此外,非药理治疗方法术后疼痛,包括按摩、热疗,冷冻疗法,针灸、催眠、心理教育和行为治疗的使用。

5 总结

心脏手术后疼痛,可导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降低等。联合应用不同类型镇痛药物及方式,镇痛效果确切,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医生要重视镇痛治疗,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胸骨阿片类切口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Meta分析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应用:当前的关注和争议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胸骨结扎带固定胸骨在成人前正中切口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