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享运动”的我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思考
2021-01-07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在推动和践行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社会各个专家对此引起重视。比如在体育教学中,生物价值突出,人文价值淡化;教师学生主体位置颠倒,课堂秩序散漫;体育课形同虚设,体育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由于“文化课永远比体育课重要”顽固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体育锻炼的深层次价值,体育运动参与热情不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根源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说到“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还有身体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分享运动”人文价值观形成解读
(一)理论基础
从人类学理论出发,人类作为唯一一个能直立行走的物种,史前时期是物种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环境下,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一个漫长行为。跑、跳、爬等等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进入阶级社会,大部分的身体竞技游戏呈现出一定的阶级性,从事非生产性、非生活性身体游戏的权利由贵族阶级掌控,大部分平民会被强制性从事体力劳动。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高强度的生产活动完全剥夺了人类独有的身体活动权利。这时期的人类生理隐患逐渐暴露,人类体育意识逐渐被唤醒[1]。进入文明社会,由于身体活动发展的趋势,体育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而永恒的文化,并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实现运动资源的普惠。所以,回到体育文化最本质的立场,体育应该是普惠大众的,人人都应该享有体育体验的权利。马克思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中的人人自由、平等、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的人道思想。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提倡的人文价值观的。“分享运动”的提出,也符合这个时代下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分享运动”的提出,以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类的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做到让体育渗透在生活中,人人共享体育成果,人人有机会参与体育,做到体育惠普大众,只有保证让每个人都有参与体育的权利,中国体育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分享运动”现实意义
2002年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各地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2007年7 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正规,下台相应的红头文件,改善青少儿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正处于专制专权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起发展的现状,使得体育改革实施困难重重。我国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体育路径,促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弄清楚体育是大众的、公用的、共用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接受体育价值的权力,共享社会体育资源。我国只有构建一条长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公共服务意识深入人心,让体育发展成果普惠民生,才可做到体育可持续发展。分享运动人文价值观的提出,为突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瓶颈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分享运动的实质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杠杆,通过广泛的运动参与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加入体育锻炼中,分享运动体验,推动广泛的体育参与体验。
二、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促进”使命
(一)生理健康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生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目前,学生学业压力倍增,除了严峻的升学考试,还有大量的课后补习。面临如此高压的环境,体育课已经形同虚设,学生们没有权利自主锻炼。这容易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继而出现身体容易疲乏、经常感冒、无精打采、睡眠不足等现象,容易引发心身疾病,如神经、内分泌、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骼以及免疫等系统疾病[2],并且在2020年的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爆发以来,据调查研究,缺乏锻炼的抑郁症群体占到90%,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为0%。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的骨骼发育健全,充满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能以一颗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微笑面对,给人带来希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只有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才有希望。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承担学生的身体健康任务。体育与文化课是有区别的,体育不是一般性简单的进行生产性的身体活动,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育人。
(二)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精神上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意志力薄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贫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内心世界封闭。比如在校期间,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周考、月考、联考等各种各样的考试数不胜数,忽上忽下的排名、同学之间的分数攀比、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唯分数论让学生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教育者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让他们尽情的享受体育课带来的快乐感、体验感,学会在体育中释放自己、深刻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这是胡小明老师提倡的“分享运动”,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享受、分享、体验、感知体育带来的快乐。
(三)社会适应能力强
如今,90 后、00 后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两个年代的学生基本上摆脱了物质上的匮乏。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强调的几乎都是学习上的成绩。但值得思考的是,唯分数论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吗?其实,培养一个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抗压、抗打击能力。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处境,都能以一颗积极、阳光、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依然坚持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体育是唯一一个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生命力量、身心全面发展的科目。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对于集体项目来说,需要学生与同学互帮互助、共同协作完成目标,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若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走入社会就不会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与别人相处,能够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同时,学生在体育参与中,会深刻感知自己力量的发挥,以便更好的认识自己、正视自己。体育带给学生的还有超越、拼搏、坚韧、不放弃等美好意志品质,这品质弥足珍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必备的品质。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民族繁荣富强的星星之火。除了文化素质的提升之外,我们作为体育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学生足够有力量,顽强、拼搏、超越、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三、基于“分享运动”下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的策略
(一)体育教学推行运动教育模式的策略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游戏理论(Play 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3]。直接指导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伙伴学习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在美国的教学过程中是成功的,也被各国用来借鉴学习。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目前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一开始多以游戏为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技能等方面,鼓励学生多讲、多思考、多合作等多种形式完成技能学习。在教学的最后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组,在小组内可以选举小队长,对本组任务进行策划与分配,最后进行小组展示。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没有发挥好的进行鼓励,下次再接再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能在课堂中对于老师讲解的动作进行思考;在与同学之间进行练习时的交流、改进、提升;在小组合作时的参与、投入;小组获得表扬时的自豪、满足等等一系列的心理体验。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是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参与、快乐、体验、忘我的状态,也是胡小明老师一直提倡的“分享运动”的核心思想。
(二)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依托学生体育社团和运动俱乐部的策略
目前,各大高校学校教育质量的教学评估关键点在于升学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体育往往不列入考评。随着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全面化培养的需求,仅仅依靠学校体育单个力量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是无法承担此重任的。因此,学生除了完成学校体育课活动之外,也应该积极的加入体育社团和运动俱乐部的活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越高,国家体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科教兴体、体育强国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只有积极调动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资源的高度配合,青少年体育才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色。
(三)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竞赛机会的策略
在现行的教育系统内,许多比赛的机会是为高水平以及职业运动员设置,对于大多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来讲很少有机会参加大型的比赛。为了实现国家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制定不同级别的赛事,提高体育的参与性。一方面弘扬了体育的普惠价值;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优质体育生源的渠道。通过让全员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展示竞技水品,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选拔注入新的血液。另外,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学校体育可以和校外体育机构以及职业体育院校展开合作,共同举办体育赛事,让体育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比赛。学校也可以积极利用学校的场地优势,创办特色体育项目,吸引校外专业教练进入校园,互相交流,获得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