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究
2021-01-07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当代小学生群体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故而对核心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小学阶段教育从业者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认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且最终的教学目标应当与新课改上的要求、标准相吻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依据小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来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策略与方案,从而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延伸与发展将有助于打造更为夯实的培养基础,从专业的教育理念分析,它主要是从学生群体的“非认知性素养”以及“认知性素养”出发的,提升学生群体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同时还可以再次强调、体现出体育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健康生活习惯。总的来说,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体育教学将提升学生群体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以及体育品德。这里所指的运动能力其实不仅仅只是学生基础的身体素质,还有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所掌握的体育技能以及积累的生活经验等,通过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将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强化了他们的体育观念。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像其他文化课教师一样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的目的,一来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二来还可以引起学生及家长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为学生脑海中体育观念的萌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遭遇到了挫败、打击以及困难时,家长与教师都应当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勇敢地克服磨难,而在完成了自我拼搏与对抗时,学生的规则意义、拼搏意志、创新精神等等都将得到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形成。
总的来说,在体育教学环节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是提高学生群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不二法则。分析当代小学生的行为模式以及思维逻辑,不难发现体育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短板”,现行的体育教学将工作重点过多的放在了身体素质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生活态度、情感引导、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身体发展”远超“心理发育”的情况,他们看似在成长,但是其心智发育却出现了停滞,比如没有是非观念、不尊重师长、不爱护团结同窗等,近几年来也曝光了不少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低下,一经批评教育就做出过激行为的事件,可见身体健康不等同于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想要做好小学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体育教师就必须从日常细节工作入手,为学生带来全新理念的教学方案,笔者认为体育运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品德等都是可以开展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环节,甚至还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来重新制定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加强体育运动,提高运动能力
科学研究发现,人要想形成体育意识,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运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运动中的基础技能可分为投、踢、跑以及跳跃等,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基础技能来进行创设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并灵活运用科学、全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课程之中掌握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例如,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排球训练时,刻对排球的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等进行清晰透彻的讲解,为他们做动作示范,然后随机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开展击球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一旁进行观察,以便能够随时为他们进行问题纠正与动作指导。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质都有所不同,运动能力也高低不一,故而统一对其开展体育运动教学显然不够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让原本运动能力就比较强的学生继续提升,让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所改进,并保证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不必过于纠结学生的动作是否整齐划一,若不是进行体操教学,就应当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现,避免打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丧失对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
(二)注重过程引导,丰富体育知识
即便是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也包含了许多运动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体育教师也应注重进行体育知识方面的熏陶与教育。在体育锻炼中,教师要多注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引导,教与其正确的运动锻炼方式和技巧,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生群体的健康行为习惯,让他们可以灵活运用体育知识来更好地保护自己与身边人。
例如,进行开展足球运动项目的训练时,由于足球运动很激烈,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正式运动之前开始进行热身准备,并向学生群体讲解热身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规范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热身知识,也让他们知道如何为同伴进行热身处理。而学生在进行了足球运动之后,教师应当安排学生进行身体放松,并告知他们激烈运动之后的注意事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群体的运动能力,规范他们的健康行为。
(三)利用示范教学,增强体育技能
所谓的体育技能技巧,其实是指一个人对体育运动知识的应用以及掌握程度,了解到的体育知识越多,应用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获得较强的体育技能。而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中,规范学生群体的体育技能技巧是绝不可忽略的关键点。提升学生群体的体育技能不仅仅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快速阶段,然而小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却较为低下,他们对周遭环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意识不到哪些行为是有害的、是不安全的,而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他们受到伤害,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与技巧,使其拥有在日常活动中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他们做好正确动作的示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进一步引导和及时纠正,同时,在开展体育动作讲解与示范时要合理分配学生群体的站位,确保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正确的动作示范。
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沙坑跳远运动时,体育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蛙跳、跳高等基本动作和熟悉跳远的理论知识,才可以继续后续的沙坑跳远练习,而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当进行标准动作示范,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者需要格外注意的动作要点上,要进行重复多次的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印象。在确保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正确运动动作后,可组织学生开始小组沙坑跳远,观察学生群体的跳远情况,对他们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从而提升学生群体体育技能方面的掌握能力。
(四)发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品德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群体身体健康的发育或者体质方面的增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素质发育。身心方面的健康同样重要,再好的体质也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做依托,而想要培养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体育品德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相当多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使学生的体育素养无法获得有效提高。鉴于此,教师应在培养小学体育核新心素养的大前提下,注重对开展品德方面的提升工作,引导学生群体文明开展体育活动迅雷链,对他们的体育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例如,在开展小组拔河比赛或两人三脚比赛时,有些学生因为运动能力较差或者体质较弱,容易在运动过程中犯错误,为此有些学生会忍不住埋怨、指责犯错的同学,更有甚者会嘲笑别人,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坐视不理,要对埋怨、指责以及嘲笑他人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还要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体育精神品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体育精神,为其讲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挖苦、嘲讽、埋怨无法让自己或者团队进步,只有为犯了错误的同学提供帮助,才能够使得整个团队和集体获得共同成长。此外,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还应当带头为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进行打气、加油,对学生的进步基于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们不断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品质。
(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
在过去老旧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十分单一,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也只以平时及期末的体育测试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就显得较为单一与片面。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工作应当以核心素养为评价导向,将其量化为可以评估、计算的具体指标,对学生日常教学中的表现、能力以及素质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自己现阶段的薄弱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评价工作的动态性及综合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不同维度的实现对学生全面、真实的学习评估,并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作为体育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注重提升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以及体育品德等方面的水平,也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热爱上体育活动,从而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教学能力,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以此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训练要求,激发出学生的体育潜能,促进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