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国际留学生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1-01-07王燕蕙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高国际化留学生

王燕蕙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是指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这是继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之后,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又一次重要规划和设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生总体数量呈明显上涨趋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成为越来越多亚洲留学生的首选。日益凸显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一)招生及就业现状

1.招生渠道单一,协调机制不健全。根据2018年教育部统计数字,来华亚洲留学生总数为295043人,占留学生总数的59.95%。其中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生为1.7万人,占留学生总量的3.5%,总体规模很小。“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办学的主要集聚地,教育形式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交换生、语言研修生、短期学访交流生等非学历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介绍、特定项目联合培养、校际间协议培养、校友推荐等形式。招生渠道较窄,每年招生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据调研统计,天津市各高职学院从各自利益考虑,不愿公开各自招生组织形式、渠道和策略,不能协作统筹,区域内协调机制不健全,造成高职院校“各自为营”、“独立作战”,缺乏联盟和统一性,加大无序竞争,无法满足“双高”建设对留学生发展规模的要求。

招生规模小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无法体现学科特色。而单纯追求招生数量,准入门槛势必会降低,留学生生源质量失去保障,奖学金失去了作为奖励的动力会给日后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留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力量不足,院校重视不够。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是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寻求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的提高。在对来华留学生毕业意向进行调研中发现,7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回国就业和发展。留学生们希望能得到学校和机构的就业指导,并能提供校企合作等更多资源,多一些渠道寻求就业机会。但目前针对留学生在中国的就业政策尚不利好,工作签证的办理有一定难度,因此,阻碍了留学生在中国就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并不深入,国外的中资企业和高职院校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盟,合作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多渠道推荐留学生进入中外企业实习。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设有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机构部门,但并未将留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工作管理范围。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小,就业需求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就业资源和平台相当有限,这一领域至今仍为无人问津的空白之地。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课程设置国际化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单独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而是直接套用本校学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要求标准和考核方式与国内学生完全相同。有些基础课程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如军事理论、党史国史等并不完全适合留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设置太过单一,不符合留学生实际需要;专业实践类课程无法满足留学生开展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

2.专业课程开发不足,缺乏适配教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是基于中国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大多数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达不到无障碍理解和阅读。有的课本只添加了部分英文表述作为概念解释,远远达不到国际化教育的标准和要求,适合留学生的专业类教辅用书稀缺,留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3.国际化课程规划性差,缺乏专业指导。课程建设和规划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我国高职国际化教育起步晚,在课程整体规划方面尚未形成科学体系。从某高职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进度表中可以看出,留学生汉语语言课程的比例第一学期占85%,第二学期占15%,后期不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学习的阶梯性,不利于语言学习循序渐进地提高。课程设置是由各专业教学单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比例设计完成的,整体框架结构中插入或替换留学生课程,使得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及有专业性的指导和考量。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互通互融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校园生活、体现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精神文明和素养的渠道。中国学生的校园文化搞得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各类社团活动、社交团体让学生能充分得到能力的锻炼和压力的释放。但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一直游离于中国学生社团之外。由于语言障碍、安全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等,使留学生无法融入且共同参与中国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留学生的集体活动通常是集中整体进行的,如:参观游览、探访名胜古迹、开学与毕业典礼、中秋节与新年联欢等。每年重复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乏味。他们更愿意参与中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入到大的集体中。许多留学生感到无法发挥个人特长,无法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不能深刻体验校园文化的乐趣,不能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国家的代表性文化等。这非常不利于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国际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引发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民族宗教、个人隐私问题等。留学生在意识形态、法制建设、法律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在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处于空白阶段。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撑,学校也一直回避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留学生管理者仅以口头教育为主,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以预防为主,采用思想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的管理措施。由于缺乏鲜活的案例学习,当留学生对文化冲突问题困惑不解时,容易造成留学生与制度的对抗,降低教育效果,学生易于出现抵制和不满的情绪,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加大日常管理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1.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形成规模竞争优势。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从校际之间来看,校际间采用“分灶吃饭”的方式开展国际化办学。从招生渠道、教学设计到留学生管理、留学生就业,全部是“闭关”型、“独家”式模式。因各学校间的竞争关系,“私密性”自我保护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校际间的协同发展,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各院校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缺少资源共享平台,不具备协作共享意识。使得区域范围内难以形成合力,在招生、就业、制度管理、相似课程建设方面,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规模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从学校内部来看,留学生管理是多部门平行进行的。以天津某高职院校为例,招生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由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学院负责。当学生进入到各专业教学单位开始专业学习后,学生管理归属问题通常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在学生学业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等方面经常出现错位的情况,即两个部门都管,或两个部门都不管,互相推诿的过程中容易将问题扩大化,浪费时间和精力,也给学生本人在申请、获批环节中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损耗。各部门之间还容易产生尺度把握不同的问题,看似各部门各司其职,实则加大了沟通成本,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局限性造成专业开放程度低,可借鉴的经验少。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在打造“特色专业”上各院校都下足了功夫。但是国际教育开放专业在总体规模中占比少,能对接留学生生源国教育的专业更为数不多。这使得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自由度降低,局限性增大。由于无法做到区域教育一体化,共享和协作的步伐只能停留在“蓝图”阶段,高职院校间同类课程不互认、学分不互认、图书馆资源不对外开放。这种“分离”式的各自经营模式,无法做到资源互补,利益共生。不仅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也限制了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国内的认可度普遍较低,缺乏竞争优势。

3.软硬件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硬件师资方面,受限于办学规模,高职院校没有留学生食堂,没有留学生活动中心、留学生文化体验中心、留学生社团、留学生学生会等,留学生活动管理没有专门部门负责。虽然各院校图书馆馆藏量很大,但适合留学生阅读的书籍难觅其踪,留学生的课外学习材料大多只能从网络上获取。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硬件设施与本科院校相比还相差甚远,缺乏竞争力。

从软件师资方面看,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但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办公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资源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汉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中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凤毛麟角。专业教师由于受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欠缺对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班上课时,由于专业课教师没有受过如何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专门训练,也无法更多顾及留学生语言基础和理解能力。汉语教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教师,对专业领域涉足较浅,无法弥补留学生专业方面的不足,造成两部分教学呈割裂状态,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压力。从留学生管理教师层面看,由于留学生人数少,管理人员只能由1-2名教师组成,负责完成与学生日常沟通、监督检查、心理辅导、实习就业、参观访问、政策解读、课外活动等繁杂琐碎的工作。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经常遇到精力有限、经验不足的困难,留学生生活和学习问题层出不穷。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一)加强高职校际联盟,搭建留学生招生就业平台

1.组建联合招生委员会,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打破高职院校“各自为营”的局面,政府构建校际联盟,采用教育集团发展模式,组建联合招生就业委员会,统一部署招生就业计划,统一采取行动。既发挥政府部门的总体协调作用,又还“权”于院校;既充分尊重了各高职院校的创新性,又实现了联动机制。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管理、中医药学等东盟紧缺专业中,利用教育联盟的区位优势和协同优势,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教师共享、教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共享,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打造精品专业,拓宽招生就业渠道。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力,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生源,国际化教育就无从实现。目前在现有招生渠道基础上,可以充分借助“‘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等留学生服务平台和资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将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专业技能特色突出出来,与就业挂钩,为学生打造“中文+技能+就业”的特色职业教育理念。与沿线国家政府、使馆等官方机构建立稳定联系,深入当地教育部、职业院校和中介机构,了解教育状况、行业信息和学生需求。通过官方搭桥建立与跨国企业和生源国中资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定制化”人才。实现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证书互认,实现学生回国实习就业直通车,中外双方共同促进国际化教育的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网络化精准招生,利用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和学校网站寻找生源。通过动态宣传,主动出击的方式,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的招生渠道。高职院校要打造精品专业,开放更多国际化专业,给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鼓励生源国优秀学生来华深造。

(二)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确保留学生管理质量

1.健全留学生学业监督管理制度。留学生教育质量是学校口碑的宣传,是招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留学生教学管理要纳入正常教学管理系统,避免“体内小循环”。在教材管理、课程管理、课上监督、实习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都要纳入学校的“整体大循环”系统,管理规范,不流于形式,不放任自流。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体现教育教学的严肃性。

2.健全留学生行政管理机制。虽然高职院校留学生数量不多,但学校应建立专门部门,由专人负责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国际交流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学院、各专业教学单位,应建立统一的留学生管理制度,细化内部管理职责,应对各种事件时有据可依。行政管理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教师要认真研读政府出台的制度条例,结合本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一套完整的、适合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可借鉴本科院校管理条款和相关规定,在符合各自院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既要严肃校风校纪,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如奖学金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宿舍日常管理制度、请假制度等,都要形成操作性强的可行性方案。管理人员认真做好记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切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学生的管理规定,也不能与其内容出入太大,否则制度不统一、尺度不一致,会导致中外学生管理混乱的局面。

3.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留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初到中国,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处,需要多元文化差异的适应过程。面临语言问题、社交压力、学业压力、环境变化的种种不适,留学生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和弃学心理。学校应设有专门的留学生心理辅导团队,开展文化适应讲座、国学文化讲座,组织留学生文娱活动,转移情绪矛盾点,向学业方面正向引导,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认可度,缩短文化适应时间,保证其安心学习。

(三)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设计,多元化突出职业技能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属性,突出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突出特点。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中,应始终明确“汉语+技能+就业”的主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留学生一直采用远程线上教学方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应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重点考虑如何实现留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合理安排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要设计实践教学应急管理机制,从长计议留学生在生源国所从事的实习实践活动,以学分互认、实践报告、视频影像等多元化形式冲抵原实践教学学分,鼓励“因地制宜”“视情而变”的实习方式,多元化突出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更要考虑留学生现阶段特点,因势利导,便于操作。

(四)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管理结构

1.鼓励教师团队取得相关领域资格证书。教师可通过提升学历、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等方式让自身更符合留学生教学的要求。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这也是留学生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能有效规避目前专业教师不懂语言、语言教师不懂专业的尴尬局面。如果在相关知识领域中能拓宽教师能力,会有更多教师游刃有余地应对留学生教学工作。如在教材编写、校本讲义、平台建设等方面,能开发出更加适合留学生的优质资源。留学生管理教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学习和培训,研究跨文化交际现象,以便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在科研课题方面,学校应向侧重国际化发展方向研究,让更多优秀教师从事国际化教学工作、深入国际化教学研究,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加入到国际化教育的大潮中来。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带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团队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等。优化留学生教师团队,就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调配老中青三代教师,男女比例合理、职称层次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坚持 “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专业名师,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入师资队伍,有力缓解师生间沟通障碍和文化障碍。用老教师的经验和对问题的把控能力带动新教师,用新教师的开放思想和观念影响老教师,相互带动、共同提高。

在“双高”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进入到“国际化”平台中。国际化教学使教育开放、文化自信,让高职教育跻身于国际教育的前列,为高职教育搭建了宽广的舞台。因此,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应该不断拓宽招生就业渠道,遵循 “汉语+技能+就业”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主线,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向着更高、更远的道路前进。

猜你喜欢

双高国际化留学生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聚焦港口国际化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