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2021-01-07王玉香李绍锋
李 蓉 王玉香 李绍锋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辽宁 鞍山114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播与服务平台要把育人功能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中,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三全育人”的使命要求。
1 新时代图书馆的作用
1.1 图书馆功能辨析
早在1958年8月,周恩来在接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家邓衍林时指出:“图书馆事业是党的文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
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第三条明确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3]。”在一般观念中,公共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信息聚合与扩散,即通过这一平台汇集、加工、存储信息,同时通过入馆阅读、借阅流通、电子文献检索传递等实现服务与扩散功能,其服务定位是被动的,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服务。从高校图书馆来看,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广大师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时更是学生学习交流、有效实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服务定位要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面对世界文化多极化冲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传统优秀文化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图书馆的育人使命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阵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确与图书馆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以图书馆为平台,以讲坛、报刊和学会“三位一体”构建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空间”[4],他不仅自己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利用这一平台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将北大图书馆转变成为引进、传播十月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和教育基地,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6]。
毛泽东人生思想启迪成长也与图书馆密不可分他在湖南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湖南省立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完成了思想启蒙和理想确立,在图书馆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对其青少年时代的人生发展道路起了关键的助推、引领和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北大图书馆这段时间,毛泽东逐步了解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其早期思想的进步与发展和一生的革命征程奠定了基础[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这无疑为新时代中国高校图书馆赋予了新的使命。
2 高校图书馆文化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查阅资料方便,学习环境良好,综合服务功能全等优势,成为学生课余最集中的地方。根据笔者观察,笔者所在图书馆的所有自习室、阅览室座位下午和晚上基本保持满员状态。很多高校图书馆自习室一座难求,不得不使用预约选座和限时确认系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把学生在校学习场所看成一个由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组成的三角闭环体系,那么图书馆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毕业多年后,同学们仍然会把在图书馆的学习经历和在图书馆学习时间长短作为回忆的话题,恰恰如此,图书馆也成为信息获取、发布与传播最快、最集中的地方,这对“三全育人”阵地建设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意义重大。而发挥图书馆教育阵地作用必须从源头抓好资源建设,把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推广阅读策略、运行管理、热点分析等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突出思想引领
文化传承创新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高校要把坚守“四个自信”作为核心价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合理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在保持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保存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扬,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无论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以先进文化指导图书馆建设,坚持收藏与使用相区分,研究与宣传有区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步的资源建设原则。
2.2 强化数字资源建设
要守住图书馆教育阵地,必须统筹规划资源建设。过去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主要以纸本图书为主,而期刊类则为纸本与电子资源共存,要充分考虑两类文献特点和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加强优秀传统纸本图书资料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数字化思想文化资源建设。随着信息化和计算机及技术发展,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图书文献资源形势也多样化,越来越以电子资源为主,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电子资源文献量已经远远超过纸本书刊文献量;方便快捷的电子信息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在课间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快速浏览新闻,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下载和连续订阅感兴趣的文献资料;同时,要加强高校间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互为补充和馆际间的访问共享,实现整体的数字文献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3 重视向基层图书室延伸
院系图书室分布更广,学生利用率更高。作为图书馆的分支机构,不仅向相关师生提供文献服务,还应承担文化育人职责。因此,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中不仅向图书室提供专业的图书文献服务,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到学院图书室服务对象相对集中,学生使用灵活,师生交流研讨方便等特点,为图书室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资料,使学院的学生社团能够利用图书室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使辅导员能够利用图书室开展专题思想教育和集中读书学习活动,使其成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使二级学院的学生思想教育有抓手、有资源、有阵地。图书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电子和纸质文献,提供音视频学习设备,为师生提供网上资源访问权限,通过图书馆这一体系把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延伸到学院、延伸到班级,使“三全育人”路径清晰可见。
2.4 把好文献采购质量关
大学的图书资料建设,必须牢牢把好政治关,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必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向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作品,把好图书文献的采购关。
图书采购的关键是首先做好采访工作。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图书采访馆员必须科学分析,将网络获得的图书订单通过多种形式推送给读者[7],提高读者选书荐书效率,图书采访员把好选书质量关、形成完整科学的采访数据。选好的图书集中采购要坚持政府招标[8],要将图书的出版质量、服务质量作为招标文件编制的主要评价因素,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实现质量与成本的优化控制。
随着读者个性化要求的增加,集中采购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零星采购就成了重要的补充手段,同时也对采访员提出了更高的政治和业务要求。市场各类图书资料鱼龙混杂,出版质量参差不齐,采访员必须根据需求,严把政治质量关,特别是政治教育类图书必须选择正规渠道采购,要建立分级审核机制,确保图书选购质量。
3 高校图书馆育人阵地建设
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育人的有效阵地,光有丰富的图文资料还不够,必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推动的推广利用体系。李大钊曾以图书馆为平台,以讲坛、报刊和学会“三位一体”构建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空间”,由此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范例[3]。
3.1 建好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要从制度建设予以保障,明确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可以计入第二课堂学分;第二,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读和研讨空间的作用,实现第二课堂在空间上向教室之外延伸,在时间上向课外时间延伸,在学习方式上向网络应用延伸;第三,对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不断强化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同时通过教师的自觉行为,不断营造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第四,可建立研讨组,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辟专门空间、开设研讨专题、列入专门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坚强基石。
3.2 打造名人讲堂
为了提高图书馆育人教育的时效性,将教育内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将会更有吸引力。一是加强图书馆功能区规划建设,充分重视阅读区和研讨区的利用,在实体空间中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不断更新的文献资料,便于小组讨论、交流思想。同时,在虚拟空间充分利用微信平台、QQ群以及专门开发的App等网络平台,既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集体研讨,更便于老师指导和帮助。二是开设文化名人讲堂,通过研读经典哲学著作,筑牢学生思想根基,练就基本功;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名人名家进馆进行文化宣讲,使图书馆由静态的文献储存空间变成动态的文化、文明流淌的育人空间。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要把自身打造成立德树人教育的坚强阵地,必须把握新时代高校的育人使命,从“三全育人”角度分析图书馆功能定位,重新认识其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空间规划、阅读推广和第二课堂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打通实施路径,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