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

2021-01-07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逆境高职生韧性

任 丽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71)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成了家喻户晓的号令,人们谨慎出行,小心翼翼。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目前,全国已经进入到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在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工作更应重视与加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伤害、很多思考,更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冲击。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其年龄小,抗压能力差,长期居家学习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复课开学后全国各地发生的许多校园学生问题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好生命教育是我们今后将要面对的长期课题。而疫情期间很多正能量的事件报道也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每个人在面临类似逆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可能相差甚远。比如小伙“大连”,因走错车厢滞留武汉,没有崩溃无助,而是成为战“疫”志愿者;比如北京新发地10岁确诊男孩,说住院就是换个地方学习;再比如当年汶川地震中,被困80多个小时,被救出后第一件事是想喝冰可乐的男孩薛枭,在截肢后努力学习,积极面对苦难与生活,如今已经从“可乐男孩”成长为了可口可乐博物馆的馆长,继续用乐观精神感染他人。这些事件都说明,在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有些人会出现焦虑、抑郁、结束生命等行为,也有些人则能迅速从创伤事件中恢复过来,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个体心理韧性的表现。由此给我们带来启示,在灾难不可避免时,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有助于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心理韧性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翻译自英语单词resilience,心理学家通过对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纵向追踪,发现有1/3被试没有受到高危情境的影响,是个体的心理韧性帮助其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渡过了逆境中的难关。此项研究使传统心理学不再只关注消极的心理问题的治疗,而转向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目前对心理韧性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界定: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逆境中抵抗压力、自我恢复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逆境中积极应对所获的良好结果;心理韧性是个体与逆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综上可以总结为,心理韧性是个体所独具的一种潜在能力,通过与压力、挫折、创伤事件等高危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积极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韧性具有普遍性,人们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大部分人都会用以往经验去应对困境,只是能力有高低,而且从逆境恢复后,抗挫能力会有所提高,因此心理韧性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与挖掘。但心理韧性并不等同于健康恢复,后者是个体的疾病症状在一段时间后消除,而前者是即使处于危机事件也能保持正常的身心机能。心理韧性获得或保持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主要通过增加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来调节个体与不良环境的相互作用。

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是帮助个体抵抗逆境,获得良好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资源,具体为良好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效能、积极情绪、乐观态度、情感支持和社会文化等。心理韧性的危险因素是增加个体消极应对高危情境的可能性因素。包括自身残疾、自卑、消极情感、破裂家庭、社会动荡等。个体的保护因素越多,越能增强复原力,有效减少危险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个体与危机事件的抵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外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个体能够获得家庭、学校、同伴的支持,就能使安全感、归属感得到满足,从而提升自我价值,内化为积极的人格品质,调动更多保护性因素,抵挡不良刺激,使身心恢复平衡;如果个体孤立无援,无力抵抗压力,就会受危险因素影响,采取消极方式应对,使身心失衡。由此可见,个体的主体性起关键作用,认知模式非常重要,但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起促进作用,只有内部特质与外部支持共同作用,才能激发个体的心理韧性,抵御不良环境的威胁,保持身心平衡。

二、 高职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初中毕业后选择五年制大专和高中、中专毕业后选择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多为中考、高考的失利生,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低,叛逆、迷茫,不受管制。很多学生都存在思想消极、自卑懈怠、敏感孤独、抗挫能力差等行为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背后多与原生家庭有关,翻看高职生的入学家庭信息表,他们的成长环境多为单亲家庭、离异再婚家庭或父母不在身边跟老人生活等。缺乏父母关爱,缺少家庭教育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此次疫情多地频现中小学生、大学生复课后自残等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反映出青少年生活阅历简单,缺乏社会磨砺,心理素质差,缺少生命教育的现状。虽然高职生在这些事件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学校仍应警觉。

高职生以往的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受挫程度和毕业即将面临的压力,相比大学生来说要更大;高职生可能在学业上压力较小,但面临生活、恋爱、就业等一系列人生重大问题,生存压力很大。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生综合素质较低,心里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面对压力事件,很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他们沉迷网络、缺失人生价值;他们家庭不幸,缺少人际支持;他们自惭形秽,缺乏奋斗决心;这些都会使他们在陷入困境时容易出现退缩行为以及焦虑、恐慌等情绪,给他们造成致命一击。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更加关注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心理韧性使人在遭受失败时,能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激发潜能,增强进取的勇气,而不是躲避抗拒,自暴自弃。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心理韧性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通过调动自身的保护性因素抵抗危险性因素,让身心重新恢复平衡,减少突发灾难对个体的伤害,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途径

(一)从个人资源角度,激发学生自身抵御挫折能力

在心理韧性的众多保护性因素中,主体认知占据首要位置,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所以帮助高职生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合理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或行为原因的倾向性解释,心理学家韦纳将归因模式分为六因素、三维度。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如果归于能力这种稳定因素,则易产生自我膨胀或自暴自弃等极端心态。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其正确归因,让其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不论成败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避免绝对化、糟糕至极等信念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坚持性,当挫折来临时,不会被轻易打垮,而是激发其奋斗动机,更加努力地去尝试,力争改变命运。

2.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预判。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所以积极认知的培养离不开强大自我效能的支撑,一个“习得性无助”的人是不会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通过实践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多鼓励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我认同感,提高其自我效能。只有学生积极看待和评价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激发自己的承受力,面对困境时,才能迎难而上,积极应对,相信努力后会看到希望。

3.学会正确的情绪疏导

情绪控制是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弥散性,消极情绪会对个体的行为、情感、人际关系等带来负面影响。人遇到挫折时,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如何快速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乐观积极的去面对。高职生的年龄大部分还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大、逆反、血气方刚易冲动是此阶段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的表达、宣泄情绪。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要引导学生选择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方式进行合理宣泄。而对于情感表露较少的学生,要多加关注,给予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温暖,遇到困境时,愿意找人倾诉苦恼,寻求帮助疏导情绪,避免负面情绪冲动或长时间情绪积压所导致的恶性后果。

(二)从家庭资源角度,创设和谐、温暖的支持氛围

家庭是个体最早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因此,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职生虽大部分已成年,又处于逆反期,希望早日脱离父母的掌控,但其内心仍然需要父母的关怀与引导。父母虽然爱孩子,希望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但由于其知识水平有限、理念错误或方法不对,经常发生溺爱、错爱、忽视孩子等现象,最终导致亲子矛盾,使孩子在处于逆境时,失去最后的依靠而发生悲剧。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短板,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共育模式”,通过家访、培训、网络平台宣传等多种方式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学会倾听、尊重、信任孩子;做到多陪伴、多理解、多做正面引导,以民主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注意培养孩子的“三动”能力——劳动利于孩子吃苦耐劳,运动利于孩子释放情绪,互动利于孩子人际支持;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同时让家长明白,家庭关系比家庭结构的改变更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以便父母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变化,在其遇到挫折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避免发生恶性事件。

(三)从社会资源角度,整合各方力量,优化社交环境

人际协助是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除了家庭支撑外,同学、朋友、老师、网络等社会支持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归属感,提升心理韧性的保护介质。首先要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打造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真心关爱学生,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注意品德培养,关注学生生活点滴,进行赏识教育,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降低师生矛盾、同辈欺凌等导致的心理伤害。其次要完善学校心理支持体系,为不同年级学生开设相对应的心理课程,健全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讲座、培训、团体辅导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训练,干预负面心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另外针对高职生沉迷网络的现象,社会要提升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坚决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避免负能量的传播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要加强宏观调控,号召社会舆论转变“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的思维定式,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就业难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让学生敢于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良性竞争中健康发展。

心理韧性的培养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营造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调动各种能量,发掘个体潜能,塑造积极品质,增强其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逆境高职生韧性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