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推广中礼文化的缺失与对策探析
2021-01-07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一、引言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千年来,不仅雕刻着中国人的身体,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至近代,面对西方全方位的强烈冲击,武术被民众寄托的是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但战争的失败,让国人从上至下,从里到外审视着自身的一切,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武术也逃不开被改造之列。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一直以师徒传承为主,至近代,按照西方体育思想被改造,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高、难、美、新思想的指导下,编排套路,创新动作,更加注重技术动作的传授,忽视了自古以来礼文化在武术传承中的重要位置。
二、武术礼文化内涵
礼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的是国家个人对外生活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在尚无法律制度的古代社会,礼的作用等同于法律制度。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民族的精、气、神。传统的师徒制,师父对于徒弟的培养传授,绝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礼文化的传承。以抱拳礼为例,“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曲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帖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掩斜对胸窝,置于胸前曲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 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抱拳礼也有其自身的含义,①左掌右拳拢屈,两臂曲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②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一个简单的抱拳礼就包含了如此厚重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在实际的武术推广中,真正能把礼文化讲明白、讲透彻的武术传承者很少,而我们又如何把这些礼文化传承下去,落到实处,让其成为习武者的行为习惯呢。
当代武术推广的中心思想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借用武术的形式向外表达,所以武术推广重在突显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礼。武术的礼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苦,努力向上,坚持到底的民族气质。通过武术礼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不但可以拓展视野,培养尚武精神,还能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个人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在礼文化已经逐渐偏离正轨的当代社会,武术礼文化的推广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理解礼文化的本质内容,有助于礼文化回归正轨,促进国民素质的发展提升。
三、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与原因
(一)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
1915年,武术进入校园,但这时的武术已经受到了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武术的改造上,将重点放在了技术动作的传授上,编造套路,形成统一动作,同一内容,便于动作的传授。指导思想的不同,会造成向外表达的差异。礼文化,要求武术的本质是重在修身,通过修身进而明白礼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而通过明礼再进一步指导修身,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追求的是自身的进步和对礼的参悟。因此,指导思想上的不同,造成了外在表现上的差异。所以,改造后的武术只留下了术的动作形式,成为简单的肢体运动,而失去了武的灵魂,其礼文化的内涵所剩无几。这时的武术虽已进入学校,但因丢失了礼文化的传承核心,失去了文化传授的功能,反而被赋予了体育的功能,成为校园课堂中,体育课堂的一部分。
千白年来,武术不仅雕刻着中国人的身体,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国家推广武术的目的,不仅是强健国人体魄,更是为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文化。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礼是指导具体做事的根本思想,是行事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武术中的礼文化则更为严格,以传统的拜师礼为例,师父对于徒弟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对其各方面品质有了一定认知后,才会收为徒弟,有“宁肯失传也不轻传”的古训。而拜师的仪式也是十分庄重,一旦拜入师门,就要遵守门规,一言一行都需谨慎,“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也是民间流传至今拳谚。因此,传统武术中的礼文化会约束、规范个人自身的言行,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的对个人造成影响。但现代竞技武术的推广,已完全偏向技术动作、套路演练,其目的就是比赛的胜利,丢失了武术的文化内涵。
(二)当代武术礼文化缺失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对武术这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重视。1957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对北京、武汉、成都等体育学院提出了“将武术列为选修课”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表明国家对于推广武术的重视。但对于如何更好的推广武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民间武者纷纷提出自身的见解,在多次会议及研讨会的讨论中,竞技武术成为又一个武术时期的代表者。
竞技武术的出现,是国家体委为力求让武术进入奥运会,而对武术进行的又一次改造。这次的改造,不断的去除技击性,按照奥运会的竞赛标准,为追求评判结果的统一性、规范性、标准性。把武术彻底改造为了肢体类的技术动作表演,追求竞技,获得胜利,向着挑战人类潜在能力的最终目标挺进。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最初国家推广武术的目的。
四、重建武术礼文化的对策
如今,国家提出文化自信,要求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已在中小学的课堂中体现出来。而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应加强对武术推广中礼文化推广的重视。以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其他竞技体育为例,这三种竞技体育却在灌输技术动作竞技的同时,而不忘加强对于礼文化的推广,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竞技体育之路。而这些对于礼文化的重视,则会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参与进来人群。在一切都市场化的今天,缺失礼文化的内涵,只注重技术动作的教育培养,其实已和西方体操没有根本区别,只能培养教授出专业运动员,受众范围不断缩小,接受人群越来越少,道路注定会越走越窄,不断走向衰弱。因此,采取有效的、适当的、合理的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武术中的礼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一)认识到武术礼文化的重要性
武术推广,不论是各级各类的校园,还是市场化的武馆,都应在传授技术动作技能的同时,加大对武术礼文化的推广。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小学生对于礼文化认知,也增强了对于礼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起到了在社会中普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学校的武术推广应更加注重通识性、全面性、文化性的培养,而市场化的武馆则应技能性、文化性并重,双管齐下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二)重建行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
现代武术传播的核心思想,始终是在一条腿走路,从始至终只重结果,不论过程。而要更好更广泛地推广武术运动,就应不断弱化结果,强调过程,逐步剔除唯竞技、唯金牌的思想。把武术礼文化中,尊敬师长、不畏艰苦,不断追求自身的提高作为武术推广的最终目的。用礼文化逐步渗透、影响、提高个人素质。
建立注重过程,注重礼文化传播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武术推广的两条腿走路,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切身体会与认知。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心知与身知能够合而为一,才能够真正把思想运用于实践。所以,理解礼文化,对于礼文化有了自身的感悟,才能更好的推广武术。同时,也要寻求把礼文化和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相结合,能够使其运用于新动作、新技术的创编,不断推陈出新,更好的推广武术运动。
五、结论
(一)现代武术推广中应加入礼文化推广
现代的武术推广,是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进行传播。这种推广方式以技术动作和套路演练为主体,突出的是肢体运动。与其他类似运动项目相比,即无鲜明特点,又无突出优势。因此,现代武术推广急需加入礼文化推广,双管齐下,推广之路才能走得更稳。
(二)现代武术的传播者应重拾礼文化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不仅是武术,也是各行各业立身之根本。在中国文化之道中,礼是核心要义,“人无礼无以立”是自古以来的基本要求。现代武术的推广,习武人起始点,首先习武之人自身要对礼文化有认知、有了解,其次才能更好地推广、传播武术。同时,武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运动,只有实际参与,才不会“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现代武术的推广只有从源头处开始,重拾对礼文化的重视,经数代传播之后,才能重建武术的传道之能。
六、结语
武术是一项注重内修自我,外练肉骨的运动,在不断提升技术动作,强健体魄的同时,也能够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礼文化是武术推广中的重中之重。重建武术的礼文化认知,就要认可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文化和传承并重,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断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不是一味的剔除,不能简单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后人用传统文化来解释武术,是一种间接存在的关系。
武术推广中的礼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武术的灵魂与核心。缺少了礼文化的武术,就是粗略的肢体运动,也就不具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所以,当代的武术的推广应该重拾对于礼文化的重视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