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机理对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2021-01-07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近代以来,武术曾被人们提升到救亡图存,护国保民的高度,因为武术蕴含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民族危亡之际,武术作为一种宣扬民族情怀的文化载体,激励人们挽救民族危亡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如今武术发展景象的唏嘘和慨叹,源于武术发展与文化接轨的不匹配,是武术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与人们思想价值的脱轨。因为社会生态的变迁,生活场域的变化,导致思维语境的变异。武术在形式上的变化带动了内容的转变,而人们的认知视角并没有随之有效地转变。人们普遍期望透过武术,可以追寻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也正是这一点的不尽人意,致使现在武术的发展出现种种悖论,武术的“应然”和“实然”之间隔千年的文化,因文化而博大,也因文化而格外步履沉重,故有必要从武术的文化价值机理的分析入手,探讨其对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价值机理
(一)文化是武术价值最根本的存在形式
为了保证与族群团体休戚与共的利益,生活在各自区域中的人们,在具体生活实践交互情境中总结搏斗技击之法,不同地域拳法理路自成体系、各有特点,进而形成了传统武术统一的功效——重技击。然而传统中国社会在根本上追求一种自洽与和谐的生活状态,从中国武术的整幅图卷来看,武术由内而外都以一种“中国文化”的价值形态来实现人们的需求。“在传统的中国,武术不仅意味着美德的弘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改善,更是一种特别的修德之道,用以塑造人的心灵,实现个体和社会的道德化”[1]。武术价值存在形式的集中表现为武术的文化性,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时至今日,“言武必打”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对武术内核的认知越来越模糊并从思想深处笃定武术是“杀伐争斗”的象征,社会大众对武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对“武术技术”的期待。实际上,技击性只是武术价值的一方面,在根本上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的传承,文化是武术价值最根本的存在形式。
功能是价值的前提,在传统时代,武术的主要功能首先是保证人们的生存,所以必须突出武术的对抗性、注重实在,以保卫宗族集团的利益。由此,武术的技术传承体现出神秘性的一面。同时,武术又是人们生活中最不陌生的,这一点从各地域武术的器械可见武术与生产生活的亲近,人们通常会将生产生活器具转变成各式各样的武术器械,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器械套路。工具的本质,是为了使人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生活便利,人们不断改进和使用工具的根本意图是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从生产生活工具到武术器械的转变,传统武术在追求“一招制敌”的法门时,更在追求“战为不战”。在普遍情境下,武术通过技击克制对方主要为了自身的生存,非为恣意挑衅,蓄谋劫掠。技击只是传统武术实现传承的手段,武术传承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武术的文化价值,通过武术的文化传承改进社会治理、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为了生存——武术技术——实现生存”的循环。武术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人们的生活模式是一种以“德治”为主导的“重伦理”的生活范式,武术作为沟通现实和现实理想的桥梁,已然成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性的介于“为了生存”与“实现生存”之间的媒介。如果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绝不情愿轻易动“武”。这也可以说明传统武术的招式多为杀机暗藏,人们更希望把锋芒隐藏起来,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武术招式“抑制张扬”是一种文化性的体现。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核心,在技术层面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为之则必求中的”的要求与追求。文化决定了武术的性质和深层基因,武术则更是因为深刻的文化性实现价值追求。
(二)中国武术的价值体现:一种生活伦理文化
“生活方式是对历史做任何综合解释之根据”[2]。武术是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可以说武术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武术以一种身体技术行为表现传统文化价值,伦理道德的渗入是武术发展的根本的推力,全面深入解读武术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支配和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最注重伦理有序。武术的存在方式充斥着生活伦理气息,这和中国文化的肇始崇尚人文与生活价值泛道德化内在耦合。正如学者指出,“中国武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演进中,始终恪守着‘武德第一’的习武原则,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牢固“向善”的良好处世环境”[3]。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所有拳种莫不把种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习武者入门后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视的一个教习内容,成为中国人生活伦理的掠影。不同的武术流派有着共同的道德评价准则,这样的衡量标准决定着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武术没有成为一种标准化、高度技术化以及可测量性的纯粹体育运动形式,而是自始至终融合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情境中。武术的价值体现为一种情境化的产物,是具体生活语境中的文化综合体。从价值的视角而言,武术在宏观上体现民族精神、道德标准;在微观领域,具体的技法和器械的使用无不体现不同地域的生活伦理文化。武术文化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生活价值的外化形式,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和创造以生活伦理文化为前提,文化的造设加上人们的主观实践,才有了武术的整体呈现。
(三)中国武术的内部机理:一种追求“技——道”并重的价值哲学
通过武术由表及里看到的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图卷,这种“文化性”是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特性。人们对武术的期待是因为武术的文化内核,武术现今发展中“不如人意”之处,恰恰也是因为武术厚重的文化性,原因在于武术是一种追求“技——道”并重的价值哲学。武术>功力+技法,“功力”是“技法”的基础,技法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功力”,而武术又远不止的“功力”和“技法”的简单综合,中国武术有一套以精神文化为指引的传承运行机理。“中国武术的可贵,在于它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武术修炼的依据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4]。流传至今的任何一个拳种都融摄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轨迹和文化精神,这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内在理路。武术的传承有一种高于功力、技法的修炼与传授层面的精神指引,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逐步推动着武术成为一种追求“技——道”并重的价值哲学。武术如果仅仅是功夫和技法的简单组合,那武术的研究对象就只剩下以身体为载体的单纯的技击术,人们对武术的掌握便只是一种技术熟练的过程,谈不上“修炼武术”。“练武术”是一种“身心双修”的长期行为过程,在人们长期不断的探索中,技击逐渐成为表现武术风格和体现哲学思想的主要手段,不能代表武术的全部内涵。透过外显的技术方式,隐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文化的期待。
正因如此,关于现今的武术发展时不时地招致大众的诟病,因为以往武术所追求的价值哲学不断被抽离。“创武以道”,“练武通道”,“以武显道”成为修炼武术的最高理想,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演绎,武术成为一种健全的文化技术体系,一半是武技,一半是武技所承载的价值哲学,“武”和“道”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给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或许习武者自身尚未觉察,但武术的发展的确如此。这是中国武术的内部机理。
二、文化价值机理对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一)武术传承的生命:武术功能的继承与拓展
武技向武术的变迁,根本在于武技的功能不断宽泛。中国武术能够长期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历史过程中武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在文武分途之前,武术是完全意义上的生存手段和生活内容。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历史时代,武技的存在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武术从搏斗征战起源合乎历史逻辑,这是武术的原点,其作用关乎国计民生,其地位无与伦比,不可替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原始的武技逐渐向体现文化性的武术发展。社会情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武技形式不断多样、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衍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生命体。由此,武术发挥作用的途径不断多样化,曾经不可替代的主导搏杀功能逐步消隐,传统功能的转变使人们看不懂武术、看不透武术的本质。在西方文化和竞技体育影响下,武术的面貌改变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以至于人们认为武术丢了,武术的模样不再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的那样,武术所展现的外在形态不再贴合人们的期待,更衍生于“真武术”与“假武术”的极端批判。
武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在延续前人留下的武术内容,并不断创新充实武术功能,开拓进取,造就新的武术理念与武术形式。功能的继承和拓展才是武术传承的生命,否则武术就无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所不同的是,传统时期,武术发展的社会语境变化不明显,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形式不存在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延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武术亦是一种自洽的存在模式,武术的功能相对单一稳定。而现代以来,社会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活的变化使人们重新定位并探寻武术的价值与作用,武术的面貌发生转折性的改变。曾经武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退居幕后成为事实,这并不是人们愿不愿意看到就出不出现的结果,社会的变革是无法抗衡的力量,要求当代人对于武术价值的衡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耦合,从社会前进的需要出发,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依据,重新判断评估武术功能的标准。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身体训练”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身体训练”是“用”;“文化传承”是“体”。武术基于“身体训练”而演绎出“文化行为”,武术的作用与功能不断丰富,正如不同的食材做出不同味道的菜肴,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自然演绎出不同的武术风貌,从而推动武术的传承。武术的传承是不断挖掘武术功能的过程,武术的发展是不断追求武术价值的过程,衡量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尺度要基于社会历史的宏观标准。所有传统都是不断变化的结果,武术技击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武术功能不可替代性的打破基于社会的新发展。新的时代赋予武术新的历史使命,新的价值期待附着于武术的核心内容,武术传承的生命基于武术功能的继承与拓展。
(二)武术发展的真谛:武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
“历史就是变化,研究历史就为的是明了变化的情形”[5]。武术是历史变迁的缩影,用研究历史的眼光看待武术,可以显见,武术的形式、内容、功能与价值是一个逐步扩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共同推动了武术的传承与延续。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武术形式的偏重,内容的变换,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体现,都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紧密结合,武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
春秋以前,贵族政治,文武不分,两者兼重。武术的功能服务于军事征战、家国兴亡。武术的重要形式自然以军事武术出现。武术的内容、功能与价值趋于单一,包括文武分途后,侠士所习练的武术,目的都是纯粹利用武术的实用性实现政治统治的目的,这是将武术的技击价值发挥到极致的时期。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克敌制胜,实现所追求的小至个人,大至家国的利益。时至今日,围绕武术所展开的一切争论与辩驳,原因都在于武术的开端问题。但人们总是忽略中国武术开枝散叶、不断丰富的内在发展逻辑。中国文化总能在坚守主流思想的基础上,兼容并包,积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最终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新文化形式,这便是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在众多的历史时期,人们为摆脱思想上的困境,往往是被动接受他种文化形式,而这种被动的过程正是人们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关于人的发展的主题。同理,武术如果没有内部积极的创新与创造,武术这种发端于人类文明初期的主要运用于征战的攻伐击斗手段或许早已湮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不曾中绝,反而总能另辟蹊径,开宗立派,百花同春。“开源续流”才能实现了武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也是武术传承的最好结果,更是武术发展的保障。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武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互为前提,没有人的需要,武术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没有武术的发展,就不能更好地说明人们生产生活的革新与进步。
且以为,审视武术的发展应该秉持一个大前提,即武术的功能能否不断更新、武术能否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满足人们的新的需要。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武术本质属性的前提条件,武术的外在形式,实际功能,只要不脱离根本的技术理念,都值得弘扬。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保持武术原有的文化自信,并技击添入时代的元素,才是保持武术本质并不断获得新发展的切实路径。
三、结语
武术发展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厚重的过去,这正是当今武术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今人为武术的发展问题而倍感困顿的症结所在。“体育”的味道稍重,武术的本质问题便受到拷问,论争不止。因为在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武术的“技道并重”,使得现在武术的每一步转变都如履薄冰。传统的武术发展模式不一定能照搬和复制,但必须创造条件和环境,厘清武术的文化价值机理,以人为本、互为前提、共同发展,沿袭或尽量保存武术中“道的成分”。否则,武术便失去了营养,失去了核心价值,基础的武术面临诸多发展问题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