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管理看中华水文化理念的发展
2021-01-07陈俊杰
陈俊杰
(河南省白龟山水库管理局,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 治水、管水是中国社会制度形成的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水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很早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人水关系的重要性,其生活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依赖性。逐水而居,筑而为城,是古代先民的生存法则,在农耕社会尚未形成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依赖水资源,《列子·汤问》有言:“缘水而居,不稼不穑”,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寻找与追逐。但是在这一阶段,人们尚未形成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只是跟随着水资源的变动而进行迁移,人水关系停留在追逐水资源阶段。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人类生产方式主要为田地耕种,对于水与土的依赖程度更高,《管子·禁藏》有言:“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自此,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了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从而演变成水文化,人水关系也逐渐演变至治水与管水关系。
回顾历史,治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水文化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是因大禹十三年治水成功而诞生,而大禹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在大禹精神中,通过治水行为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同时在治水中也反映出顺应自然发展的科学精神。而梳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治水是推动社会凝聚力提高的重要媒介,而管水是影响社会管理体系与国家体系的重要行为。古代管理系统与统治权力的初步成型,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在当时,为了完成水利工程在全国或重要区域的覆盖,必须有一个权威的组织进行统一指挥,而这就是政府的雏形。而也因这一特征,社会学家将这一社会形态称为治水社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而治水与管水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也是因为其在技术性与经济性之外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与文化的一大重要特色在于,东方国家一直将水利事业纳入至国家公共工程之中。他将古代亚洲的政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负责对内掠夺的财政部门;第二,负责对外掠夺的军事部门;第三,负责管理水资源的公共工程部门。而在21世纪的今天,农业生产情况仍然与地区灌溉条件(即水资源)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人水关系更加强调科学利用水资源,政府必须科学行使权利做好水管理工作。而鉴于水的流动性,治水不能像治土一样,仅凭数人之力即可完成,水资源流经各个地区,需要协调各地区的社会成员与团体通力合作,才能够展开高效的治水与管水工作,又由于治水与管水的社会行为多为政府所领导,因此其更加倾向于是一种行政行为。
2 中国的水管理机构和制度有着悠久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更好的管理水资源,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与保护,中国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法律与制度。针对水利的法规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时期的“无曲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而在中国古代工程建设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工程的管理具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在工程施工中效益的分配、经费的分摊以及管理方法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成文规定。而中国近现代第一部水利法规为民国时期所颁布的《水利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水管理法律法规。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水管理中国还形成了专业的机构与完整的体系。在古代,为了体现水管理的权威性与长期性,会进行勒石、立碑等行为,而各个朝代也针对水利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了水利官职,例如,隋、唐、宋时期隶属于工部的水部就是主管水政的部门,在后续的各个朝代主管水政的部门名称虽有所变化,但都是切实存在的。在民国时期,正式成立了全国水利局,新中国成立后由水利部统管水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管理各大流域又先后成立了长江委、淮委、黄委、海委等管理机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各个朝代的施政工作都将水利事业作为重点之一,各阶段的治水与管水工作都属于政府职能与行为。
3 水管理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水文化的优良传统
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离不开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有效管理措施的实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浪费水资源还是污染水资源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而造成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的用水意识,人们会用钱来衡量水的价值,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判断水的意义,但如此下去错误且落后的水文化理念,不仅会导致水资源枯竭,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应摒弃错误的文化理念,引进先进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文化心理上促进全民用水素质的提升。
中国民众在用水活动中也有一些地区的民俗和习惯,充分体现了对水资源的爱惜与保护,这种爱惜与保护发自人民群众的内心,例如,云南丽江,安徽宏村等,这些古村落全村遍布泉水,但在用水方面,当地人严格遵守用水规矩,对于水源的清洁和安全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样在中国的江南地区,有“四水归堂”的讲究,而这种说法指的就是借助中间的天井使四面屋面上的水都流入其中再经水道流入田间,或者在天井处放置一水缸,对雨水进行收集,用作消防或花木浇灌。从民俗角度上来看,这种讲究有“水主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但是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种将雨水充分利用的方式。这些民俗习惯虽不立文字,但已约定俗成,在人们长期实践中代代相传,已然成为一种信条,深入人心,这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价值观念,同时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这种良好习惯至今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农村仍然常见,可见中国水文化中不乏值得弘扬与传承的优良传统。
4 新时代的水管理要确立新的文化理念
水资源固然珍贵,但由于水的流动性,在使用上想要实现天然的公平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格外重要。古代对于水资源进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不同用水者的利益得到顾及,在水事上追求社会和谐,例如在唐代灌区内的科学灌水就需要遵循先后顺序,灌区末端下游的渠道应先用水,这种规定有效避免了上下游之间在用水问题上的矛盾,保证了用水的公平性。同时,旱作与稻作地区相比,应先灌溉水田再灌溉旱田,这种灌溉顺序十分科学合理,将和谐的文化理念在水管理中凸显出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水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性行为,小范围内的确能够将各方利益兼顾起来,但如果范围扩大,那么想要达成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几乎不可能,很难保证其和谐,甚至人为的调节还会制造出矛盾。
2006年联合国在世界水日颁布了《世界水资源报告》,该报告中指出,水资源管理不善是当前水资源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在该问题中所包含的方面有很多。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大规模的征服自然,无论是用水意识、用水习惯,还是价值体系都逐渐呈现了以自己为核心的趋势,过分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因此对于自然界中水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重视,过度的索取、超量的排污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制造了人与水、人与自然间矛盾。关于水资源的问题不胜枚举,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对于当前社会而言,建立起节水型社会,在新环境下实现人水和谐已经刻不容缓。
21世纪促成人水和谐是水管理的一种新型理念,为了这一目标,务必要保证人与水在自然领域中的和平共处,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对水体生态平衡进行维持,转变水管理的角度,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过度。一直以来,在水利工作中贯彻的管理思想是使社会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为了使社会的水资源需求能够充分满足,就需取水、蓄水甚至调水。在当今社会,人类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水资源占有比例也在逐年减少,水污染情况愈发严重,水利事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树立起新观念,挽救当前局势,共创美好明天。
5 结语
未来水管理除了要能够保证使用量外,更多的还要满足实际需求量,因此要对单位水的使用效益要进行仔细计算,从生产布局和生活消费角度对水资源进行规划,保证将水资源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还可以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将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上加大力度,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能够拥有优质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