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建设使命型企业文化的战略性思考
2021-01-07林善雨
林善雨,徐 文,桂 琴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所谓历史使命,指的是继承前人未竟之事业,朝着继定方向,奋勇前行,以完成数代人共同的理想为最终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回顾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遭受的苦难,并深刻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有良知的中国企业家们历来都是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们以重整山河、实业救国为目标,出现了诸如张骞、周学熙、荣宗敬、胡厥文、刘鸿生等著名实业家,他们在外国资本、腐朽政权和外来侵略中夹缝生存,逆水行舟,以救国济民为己任。他们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表现诠释了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肩扛复兴大业的勇敢和坚忍,为中国民族企业播下了复兴中华的光荣基因。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企业家们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披星戴月,筚路蓝缕,创造出工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的新中国建设奇迹。历史没有留下他们太多的身影,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称号——国企厂长。他们勇于奉献、深藏功名的精神体现了第二代企业家建设祖国的豪情和热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们顺应时代潮流,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攻城拔寨、开疆拓土。他们中有创新为先并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任正非、雷军;有实业为本并秉持民族精神的吴以岭、梁稳根;有创新产业模式并推动产业变革的马云、马化腾。他们继承百年来中国企业家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朝着伟大复兴之路奋勇前进。他们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了第三代企业家对强国兴国之梦的渴望和执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中国历代企业家们肩负光辉使命,顺应时代风潮,为中华崛起而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他们是中国经济建设领域的筋骨和脊梁。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3]当前中国经济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4]而国际经济环境因新冠疫情、中美贸易冲突、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而不断恶化,众多中国企业受到西方国家不公正的打压、阻遏和制裁,因而遭受巨大损失,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时代抛给我们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也同样赋予了我们新的希望和新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5]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聚合力量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丰硕成果,我们没有理由退缩、让步和屈服。逆境催人警醒,逆境催人奋进。只要我们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沉着应对,必然化危为机,民族复兴伟业必将早日实现。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永远不变。一个有使命意识的企业总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在社会的前沿;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企业永远成为不了伟大而受人尊敬的企业。中国当代企业家们应秉承前辈光荣的历史,肩负复兴大业,必将在时代风云中蹄疾致远。
树立使命意识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细化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新形势下要让企业和员工与祖国建设融为一体,认清时代发展潮流和方向,客观分析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以使命感、危机感激发职工创新创业的激情。树立使命意识是迈向伟大企业行列的必由之路。当前历史使命意识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强化和突破:
一、树立国家主体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基本法”
树立国家主体意识,就是将企业或个人的微观发展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规划、国家安全等宏观战略紧密结合。自觉地将企业或个人发展定位于国家发展蓝图中,明确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职责,遵循国家发展方向,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建设企业使命文化的第一要务。树立国家主体意识,既是企业的规划格局,也是企业发展的准绳;既是企业文化中的最高要求,也是个人修养中的最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任何现代化公民社会的基石。不讲国家主体意识的企业或个人,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水之鱼;企业或个人的发展只能是盲人摸象、水中捞月。杨俊一教授在 《制度变迁与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功能》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管理活动离不开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及其所提供的价值理念。”[6]华为公司是具有浓厚国家意识的企业,并将国家意识确定为企业文化的“基本法”。它独立自主,创新发展,填补了我国在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空白,并迅速走到世界的前沿。任正非曾表示,“多为国家产一个土豆就是对国家的贡献。”他说的是对国家的奉献,他信仰的是国家意识。而美国目前动用整个国家机器对华为无理的打压,其本质是阻止中国和平崛起。华为已成中国企业国家意志的形象代言人,可以说华为是中美两国科技竞争的“上甘岭”。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这就是中国今后几十年发展规划和蓝图,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任何企业都要依据这份宏伟蓝图,确定自己位置,瞄准企业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当今潮流的企业发展目标。任何个人也要在这份蓝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以及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党的十九大所制定的共同理想之下,全体十四亿人民一定能聚合成铁,百炼成钢,因而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筑牢和谐发展的基石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职责。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旨在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和环境的贡献。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闭合单元体,而是与社区、环境、职工、消费者等构成共存共荣的生态体系。现在理论界盛行的利益相关理论也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果,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8]赢利至上是过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互利共赢是现代化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共识。2016年4月19日在全国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丰富多彩。从目前稳定与发展角度,企业应强化以下四个维度的责任意识:首先,企业应充分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任何企业对消费者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更是不可回避的承诺。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任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都是对消费者的背叛和挑衅。这类企业必然被社会所唾弃,必然被法律所惩罚。其次,企业应主动承担环保职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写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国家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9]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园被毁了,企业还有生存的意义吗?企业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今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把保护环境和反哺环境作为企业建设的核心。再次,应不断提高职工待遇,走共同富裕之路。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企业要善待职工,优化分配原则,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在企业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企业营造向心力、筑牢忠诚度、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也是企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应肩负的社会职责。最后,企业要为国分忧,积极投身扶贫济困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从上到下共同承担的艰巨任务。企业要为国分忧,主动担负起扶危济困的重任,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在脱贫工作中不可替代和中流砥柱的作用,谋划共同富裕的发展大计。只有脱贫攻坚任务完满收关,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才能真正开始。
三、强化忧患意识,沉着应对市场风险和变数
唐代史学家吴兢曰:“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宋代文学家苏辙云:“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忧患意识是人类对未知风险的感知和应对。人无忧则不立,国无忧则不安,企业无忧则不强。企业强化忧患意识,有助于在生产经营时对未来不可控风险进行判断、评估和预演。它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基于企业现实条件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经济规律的客观预测;它不是消极悲观,而是企业面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主动应对。“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危机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危机的发生。”[11]英特尔公司创建者葛洛夫说过:“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也说过:“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忧患意识是企业发展的警醒剂,是企业陷入困境时最后一张王牌。强大的企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永远都有一个B计划。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精髓,是中国企业文化一脉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国企业在复兴伟业的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武器。中国企业家们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一定要观察远方的天空和云朵。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短板,以极限生存的方式准备着未来的危险和挫折,扎实细致地预演B方案、C方案,并以此督促企业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进步,及时化解未知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18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制度保障,是企业完成历史使命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定海神针。
当前中美经济冲突、新冠疫情爆发、孤立主义兴起以及经济模式剧烈变革,已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心理预期。在这场危机中,有的企业不知所措、仓皇败退,有的企业临阵磨枪、仓促上阵,而有的企业则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华为公司目前正遭受美国政府莫须有的指责和不断加码的打压。虽然损失巨大,但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就此崩盘垮塌,而是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华为以极限生存为基点,时刻准备着危机和失败。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强调:“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全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他还多次强调:“如果我们为当前的繁荣、发展所迷惑,看不见各种潜伏者的危机,我们就会像在冷水中不知大难将至的青蛙一样,最后在水深火热中魂归九天。”正是华为领导人“活下去就是胜利”的忧患意识,扎实准备着备胎计划、补洞方案,才能让“华为这个‘二愣子’经历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机器的疯狂打压还没有死”,而且气定神闲、游刃有余。
四、提高创新意识,突破技术封锁和发展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2]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独门秘籍,是企业持久发展的活力来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保障。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柴之火,难以行之久远。只靠一首歌红遍天下的歌星,最终会被听众厌恶和唾弃;只靠一项技术独步世界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剔除和淘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5月4日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任正非说:“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息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世界著名企业苹果、松下、谷歌、英特尔等无不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综合体,他们用一项项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吸引着全世界消费者的眼球,从而让企业长盛不衰。
当今世界麦卡锡主义重新抬头,中国企业正遭受外国公司、政府的技术封锁、产品断供和无理打压,科技不再无国界,而是树起了藩篱。靠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发展道路渐渐走入死胡同。中国企业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自古华山一条道,别人的技术永远是别人的,中国企业只有不断自主创新,杀出一条血路,突破技术封锁,挤出水分,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才能独步天下,笑傲江湖。华为公司面对芯片断供、技术封锁等残酷现实,正悄然实施“南泥湾”计划:加大基础学科研究,强化材料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联动,以尽快突破芯片制造所带来的制约瓶颈。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中国企业自强自盛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复兴伟业能够早日实现的最重要武器。
企业创新首先要制定集聚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发展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30日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时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多方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全员创新意识,精心打造创新团队,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分配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并且制度化。其次,要正视企业的技术短板、管理漏洞以及与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找到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抓手,组织精英团队进行重点突破与创新。2016年7月28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再次,创新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企业要营造宽松、容错的创新氛围。强生公司总裁约翰逊曾自豪地说:“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陈春花在《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说:“能否宽容失败是衡量领导者能否构建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的标准之一。”[13]宽容失败是创新的最好环境,是一个伟大企业的文化自信。急功近利永远创造不出世界级产品,永远走不到世界科技的前沿。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历史的车轮已隆隆开进新时代。尽管前进途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阻碍和挫折,但光辉的历史、无比充足的资源和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聚合力量必定使我们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 ”[14]中国企业家们在这个特殊时期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寻找力量,明确自己的定位,调整发展方向,时刻不忘复兴中华的使命。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意识,要让企业自觉地与国家命运、国家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大局意识,认清脚下的路和企业的根,用国家主体意识约束企业的行为,并制定合乎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划;要让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生态体系,培养为国分忧意识、绿色发展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以良心、爱心和责任心,不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竞争力;要让企业能敏感预知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要在顺境之时踏实有效地制定备用计划,不断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抗击打能力,以便在遭遇逆境之时不但能活下来,而且还要活得更好;要让中国企业丢弃幻想,正视现实,拿起创新利器,突破发展瓶颈和敌对势力对中国企业的围追堵截,走创新发展、民族自立自强的光辉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熔化成铁,成为当前每个中国企业的时代烙印。“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企业是无知的和没有存在价值的,必然朝生暮死。中国企业应勇担历史使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顽强奋斗,砥砺前行。即使困难重重,必将筑梦成真;即使艰难困苦,必将玉汝于成。